APP下载

张凌:返乡担重任 干出好日子

2020-08-21孙蕙

当代贵州 2020年26期
关键词:村民发展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孙蕙

4年的努力、坚持、奋斗,改变的不仅是张凌,曾经被贴上贫穷落后标签的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同样发生了质的改变:荒山变果林、木房变楼房、泥路变油路,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寨变美了、村民发展信心增强了、幸福指数提高了。

“回村4年多,我最大的感触是必须持续不断学习、持续不断努力奋斗。”说这话的是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凌。

4年的努力、坚持、奋斗,改变的不仅是张凌,曾经被贴上贫穷落后标签的箐口村,同样发生了质的改变:荒山变果林、木房变楼房、泥路变油路,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寨变美了、村民发展信心增强了、幸福指数提高了。

心存感恩 回村干

“报恩的方式有很多种,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回到村里发展?”

“与其坐着看,不如带着干。”面对记者的提问,张凌回答简练却一语中的。

2006年走出箐口,2016年回乡,张凌的抉择并非偶然。

2006年,张凌收到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为箐口村第一个大学生,一家人高兴之余却因接下来的学费愁眉不展。这时,淳朴善良的村民伸出援助之手:10元、20元、30元、50元……60多岁的谢发秀把折了好几折的10块钱塞到张凌的手里:“娃,这钱很少,你拿着在路上买水喝吧。”

“那一幕幕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张凌动情地说,“那时我就暗下决心有朝一日一定回乡报答乡亲们。”

2010年,大学毕业后的张凌先后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闯荡,进过多家公司。历经两年的沉淀与学习后,张凌2012年在贵阳创办了贵州西团动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一年纯收入在300万元左右。”张凌说。

致富不忘村民恩。2015年,张凌回乡捐赠,给箐口小学的孩子们送去了书包、文具盒等物品。联系箐口村的猫场镇干部陈玉琴找到张凌:“给娃娃多少东西,都不如带动他们的父母富裕起来,要不你回来带动大家一起干吧。”

“陈玉琴的话让我辗转考虑了很久后做出了回村发展的决定。”张凌说,多年过去了,菁口村贫困依旧,很是揪心。

“公司发展前景正好,你走了谁来管理?”当张凌在公司员工会议上说出自己的决定后,大家都难以理解。

“我们辛辛苦苦送你读书就是想让你走出这个穷地方,为什么又要回来。”张凌父母听说他要回村后更是伤心不已。

“决定的事就一定要坚持,我对自己也有信心。”张凌迅速处理好公司事务后毅然回到村里。

经过多次考察,张凌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商量后,他自己出资100万元,大家总共凑了200多万元,带着愿意跟着干的30多户村民,着手种了第一批300多亩猕猴桃,开始了他回村后的第一次创业。

张凌查看猕猴桃长势。(受访者供图)

力排万难 奋力干

在张凌回村创业的同时,猫场镇党委政府提出将引进能人带动作为箐口村发展突破口,并把找寻能人的目光锁定在刚回村的张凌身上。

2017年,张凌被村民高票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在竞选演讲中,张凌郑重向村民作出5个承诺:力争用3年时间,为村里建校舍、完善通村路、解决饮水问题、通网络、村民脱贫致富。

菁口村没有支撑产业,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动力不够强,全村465户有200多户是贫困户。

如何转变大家的思想意识和发展思路?

“先做给群众看,再带着群众干,最后帮着群众卖。”张凌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张凌认为,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老百姓缺的是前端和后端。“前端是资金,后端是销售,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替村民解决了,那中间的环节就完全可以交给村民自己去做。”

张凌开始不断外出考察学习,先后4次到平坝塘约村走访87户村民,深入了解塘约的做法。同时,组织党员、村民代表赴遵义湄潭、贵阳清镇、四川成都、山东寿光等地取经,让大家走出去,洗眼睛、转思想、找信心。

在张凌的带领下,箐口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成立村集体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村民在参与发展产业的同时对经营性收入进行分红。同时,通过开办脱贫攻坚讲习所、农民夜校等方式,激发村民对脱贫致富的信心。

正当张凌带领村民大展拳脚时,箐口村党支部书记却因多方因素辞职了。书记主任一肩挑,张凌顿感责任重大。按照大方县脱贫攻坚部署要求,2018年箐口村要实现脱贫出列。完善脱贫攻坚资料、走访贫困户、抓产业结构调整、落实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工作,都落在了张凌和另外两个村干部的肩上。

也正是2018年,村里的主打产业猕猴桃遇到冰雹灾害损失惨重,村民怨声载道。

“那段时间压力很大,每天6点半起床就有村民排队等着解决纠纷,晚上基本都是凌晨以后才能睡觉。”压力就是动力,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张凌与村民携手坚持下,菁口村历经风雨后迎来彩虹:产业由小变大,全村耕地95%种上了经果林,村庄面貌由差变靓,村民由穷变富。到2019年底,全村人均收入增加到9788元,全村贫困人口清零,顺利脱贫出列。

牢记使命 继续干

走进箐口村,山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8个大字格外显眼。“这是我的心里话也是村民的心里话。”张凌说,菁口村的变化和菁口人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交谈中得知,张凌原本打算待村子发展步入正轨,村民实现脱贫后,就回贵阳继续经营自己的公司,抽时间多陪陪家人。

“这么多年公司都是请人代管,经营状况不是很好,更是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张凌的女儿在贵阳,他刚回村时,女儿还在读幼儿园,现在已经读小学一年级了,父女俩有时候几个月都见不到一面。

“我现在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继续扛起菁口发展的责任是我的使命,不能撂挑子。”张凌说,自己刚回村时还不是党员,思想觉悟不高,没想太多。

“所以这几年于我个人而言,也是思想意识的锤炼和改造提升的过程。”身份转换后的张凌把菁口村今后的发展和村民的利益放在了重要位置。

继续干就得有长远的发展规划。

“菁口这几年的实践证明,乡村发展重在党的领导、关键在人才队伍建设。”张凌首先要做的是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团结一批进步群众、发展一批农民党员、巩固一批战斗堡垒、建强一批宣传基地。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菁口村接下来要进一步做好‘4篇文章’,即产业兴旺、乡村治理、生态发展、人才振兴。”张凌说,这几年他和菁口村民共同探索实施的“三个组织”筑“蜂巢”“三个支撑”酿“花蜜”“三个结合”享“甜蜜”的脱贫发展“酿蜜模式”得到了外界广泛认可,前来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

“自2018年来,我们已接待2万余人。”张凌认为这是菁口发展的一个新契机,他计划利用村里已有的资源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将菁口打造成为乡村振兴培训基地,让更多人认识菁口、了解菁口,共享菁口的发展经验和做法。

猜你喜欢

村民发展
有了“红色代办员” 村民办事不出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非暴力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