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模式分析
2020-08-20袁树森
袁树森
摘 要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现,可大幅度提升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可靠供水,使村镇居民能够安全用水,确保大型供水厂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协调价值。故而,文章围绕城乡一体化供水模式的特点展开了介绍,然后围绕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发展予以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市供水;乡镇供水
1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的特点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需要以乡镇之前的供水系统为基础,进一步实施改造,具体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对其服务范围还有运行模式实施调整,第二步是优化供水性能,第三步是实行长效管理。在对服务范围跟实施运行模式调整时,重点内容包括:①关停其中水质较差、生产工艺跟不上的水厂,在改造期间可额外设置加压泵站,以确保供水压力能够进一步提高,从而缓解供水系统中因管道长度过大而大量损失水头的问题,并在加压泵站内部的集水井、清水池处设置再次加氯,依次保障供水质量的安全性。②建设更多的取水、输水设施,扩展水厂规模,以此大幅度提升一体化供水质量,强化供水能力。③合理布置区域相邻的供水系统钢管及其增压站。供水规模与能力强化后,应结合城乡的实际居民用水需求,对泵站、水站还有管网等一系列设施展开调整,同时不断对管网泵站还有制水工业展开优化[1]。
2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基本思路
2.1 给水监管信息系统的建立
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及其不断完善,其供水设施的日常维护与管理水平也在随之提升,在维护管理期间应该充分利用移动通讯、互联网与等先进技术,基于污水管网建设的地理信息,搭建管网模型,以构建城乡供水一体化信息系统,并不断予以完善,据此实时对供水压力和水质展开监测,实现供水信息资源的共享,确保决策得以落实。从而降低供水项目所需的资金,建立应急响应措施并不断予以完善,从而切实提升城乡供水一体化设施的管理水平。
2.2 通过规范化管理确保供水质量
城乡供水一体化系统建立起来之后,其年度考核可通过委托方式,请第三方的服务机构展开,结合考核所得结果制订相应的奖惩计划,以定期对其供水设施的质量状况展开督导检查,如果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设施整改,确保工程质量。在促进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还应该确保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使其能够长久受益。我们国家也明确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当中的投资主体,及其产权模式,还有相关的水价政策,通过监督管理和成本核算等不同措施,确保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价值可充分发挥出来。
2.3 通过共建共享实现城乡融合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以细致的调查、评估农村供水现状为前提,围绕其目前面临的问题展开分析。由国家统一进行部署,使供水保证机制得以落实,严格按城乡一体化供水新标准、新发展规模,以及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等各方面的新要求,更换城乡供水系统里面原有的老旧管网[2]。
3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模式实例分析
3.1 现状概况
(1)某县城供水现状。某县城市政供水目前主要靠二水厂提供,具备5万吨/天的设计供水能力,其取水水源为总干渠水源。加压泵站规模为1.0万m3/d,目前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管网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并沿部分主干道向周边新区延伸。目前,南北向管径分布较为合理,但交通路混凝土管管材差,需要在下一步进行升级改造为球墨铸铁管。
(2)县域镇村供水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散式供水有供水设施的主要手压井、砖井及引泉。应用手压井、砖井、大口井。手压井主要分布于干流和支流含沙卵石层较厚的冲积区,砖井的受益人口主要分布于丘陵山冈广大地区,大口井为供水设施的受益人口主要分布在支流含砂卵石层较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低山区。在水源點选择和保护、建设地点和规模、供水范围和能力、管道规格和布设等方面都未经科学论证、设计、测算和符合镇村规划的审查。造成建设不科学、不配套、不经济,建设和运行成本高,水质水量得不到保证,管道经常被迁移和破坏。由于管网铺设没有经过规划,也没有现状图,经常因修路等施工行为而遭破坏。
3.2 规划目标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水环境、水资源保护。建立安全、高效、合理的供水系统,满足居民生活和城市各类用水的需要。实现多水源的联合调度,统筹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城镇供水普及率100%。农村近期90%,远期95%。城镇生活饮用水水质达到同期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水平。
3.3 用水量预测
近期2020年综合用水量标准为330升/人日,远期2030年综合用水量标准为430升/人日。2030年县域城镇人口37万人,则县域需水量为22万立方米/日。
3.4 总体规划排水部分
(1)污水系统规划。六个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另外两个镇可以结合县城污水工程设施,纳入县城污水处理系统;其他乡镇设置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地区采取沼气池方式处理。完善城镇和乡集镇的排水管网建设,中心镇必须采用雨污分流制,其他乡镇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中心村污水采取生物氧化塘等方式处理,有条件的可选择太阳能微动力或沼气池等设施处理。
(2)雨水系统规划。加强雨水资源的利用,减少城镇硬化地面铺设,必要的硬化地面尽量采取透水性硬化铺设材料,加强对地下水补给,减少雨水排水量。近期内达到中心镇内雨水管普及率达到90%以上,远期县域内城镇雨水管普及率争取达到90%以上。配合整治疏浚河道和排洪渠道,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大量流失堵塞管渠,并定期清淤,保证雨水系统畅通。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后,其供水方式就会以城乡一体化为主。在实际建设期间,应通过对目前社会上的供水现状展开细致分析,结合国家政策对供水设施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造,以保障我国农村的饮水安全,确保供水能力的可靠性,从而促使我国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剑锋.龙南县城市供水及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的探索[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8,46(8):233-236.
[2] 赵海山.乐平市城乡供水一体化模式探索[D].南昌:南昌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