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叙事的支架搭建与运用
2020-08-20孙晓晖费菲苏冬冬
孙晓晖 费菲 苏冬冬
德育叙事的“三事件”支撑法表面上是一种技术,事实上,并非是简单的技术操作。从故事的遴选、讲述再到引领,德育叙事的展开不仅涉及个体与叙事中人和事物的联结,本质更是涉及个体对生活、世界整体的观照,促使人去感悟在事件驱动之中逐渐显露出的意义并转化为道德行动。
德育叙事又称故事法,是一种避免空洞说教、有效应对逆反、激发情感体验的有效德育方法,受到越来越多德育工作者的青睐。教师如果能够掌握叙事支架的搭建,就能将德育故事的遴选、讲述和引领进行统整的设计,使故事法的运用更加便捷而有效。
怀特认为,通过叙事对话,教育者就像做建筑工作一般,在建筑的四周搭起脚手架。通过对叙事结构的干预、叙事性对话的过程使倾听者得以接触到其生命的其他楼层和领域。李西顺把这个叙事性对话过程(故事讲述与引领)具体化为支撑性对话技术,指出叙事包括三类事件,即原生事件、意识事件、意义事件。
一、故事的遴选
原生事件是指日常生活中实际经历的事件或故事中的表层情节经历。如果原生事件能自然地、直接地引发情感体验,引起强烈的、有感染力的情绪体验,叙事本身就产生德育价值了。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认可接受的可能性去选择故事。
故事的遴选一般应遵循三结合原则,即主题性與针对性相结合、趣味性与感染性相结合、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比如,很多青春期阶段的学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针对此,笔者选择了《唐家寺的雨伞》的故事:
从前,一个商人在外多年苦心经营,终于攒下了一笔财富,他准备告老还乡,结束半生的漂泊辛苦,回家与妻儿团聚。他把全部家当藏在一柄特制的竹柄油纸伞里,却阴差阳错在小面馆把伞弄丢了。他不露声色,沉着冷静,仔细分析,认为并非失窃,只是有人为图方便顺手牵羊拿走了自己的雨伞。于是商人用仅有的钱在唐家寺租了个小房子,开了个修伞铺,但经过他修的伞成百上千,却唯独没有他的那一把。受此启发,再次分析自己的那把雨伞,丢时便只有三成新,用到现在怕也是破破烂烂了,它现在的主人怕也不愿意拿来修了。于是他搞“油纸雨伞以旧换新”让利活动。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修伞铺子来了一个中年农民,商人一眼就看见他腋下夹着一把油纸雨伞,那正是他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伞。
这个故事情节跌宕,对引导学生遇事沉着、冷静和睿智,面对磨难不冲动、不放弃这些主题有极强的感染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能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直接地引发情感体验,初中和高中均适用。
值得一提的是,主题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需要在共性和个性之间进行转化。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主题,在实施时,需要转化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小主题。同样是爱国的主题,小学低段可以选择关于国旗、红领巾、队徽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国旗、红领巾、队徽的意义;小学中段可以选择升旗班的故事、阅兵式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对升旗仪式上的行为要求(站姿端正、行注目礼、大声唱国歌)产生情感体验并付诸行动;小学高段可以选择“这个年仅3岁的叙利亚小男孩,在沙滩上永远地睡着了”系列故事,引导学生懂得有国才有家;初中段可以选择视频故事《大漠英雄邓稼先》,让学生感受家国情怀;高中段可以选择对《方方日记》出版之事进行辩论,引导学生理解文学没有国界,但文人是有祖国的,热爱祖国,就要在祖国最艰难的时候,和祖国站在一起。
只有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生最近经历的事情去选择故事,才能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的德育叙事才有感染性和有效性。要搜集、遴选出德育价值大的原生事件,除了多阅读,更需要敏锐性,紧贴学生发展实际,留意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选择、摄取那些有教育意义的、能触动人心的故事。
二、故事的讲述
一个故事只有通过艺术对话,拾级而上,把原生事件依次提升为意识事件、意义事件,才能触动并优化学生的心灵结构,让故事成为触及学生内心的事件,最终促成学生经验重构、动心导行。这是德育叙事取得成功且富有魅力的秘诀所在,也是实际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来分析原生事件、意识事件、意义事件三层叙事支架是如何搭建的。以《意林》的一篇故事《比别人更努力些》为例:
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薪水。
可是叫阿诺德的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小伙子却仍在原地踏步。布鲁诺非常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
“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有40口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老板追问。
布鲁诺又第三次跑到集市上问了价钱。
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怎么做。”
老板让人叫来了阿诺德,也叫他去集市上看看有什么卖的。
阿诺德很快从集市上回来了,并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口袋,价格是多少多少;土豆的质量很不错,他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弄来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来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了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这个故事的原生事件是同龄的阿诺德和布鲁诺受雇于同一家店铺,同一个老板,干同样的工作,结果却不一样。一个原地踏步,一个青云直上。布鲁诺认为原因是老板的不公正待遇。
意识事件指原生事件中被学生的意识过滤及筛选之后的事件、被学生所记忆和理解的事件。为了让布鲁诺明白阿诺德薪水高的原因,老板让他俩先后去做同一件事——到早市上去看看有什么卖的。结果布鲁诺跑了三趟勉强问明白一件事,而阿诺德只跑了一趟,不仅问清楚了土豆的事,还发现了西红柿的可取之处。
原生事件必须经过学生的价值反思及过滤,提升为意识事件,才能产生德育效果。如何才能让学生价值反思及过滤,支架就是故事讲述过程中的巧妙提问。提问是门艺术,问得准,问得巧,这个支架就搭得好,就能干预叙事结构,启发学生的价值反思,进行深沉的叙事对话。通过启发和析理,激发道德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引起情感迁移,产生共情效应,会使事件被学生理解并为重构经验和行为引导奠定基础。如,可以这样提问:同样一件事,布鲁诺为什么要跑三趟?阿诺德对西红柿的处理,一共思考了几步?作了几个决定?布鲁诺和阿诺德的巨大差别的根源是什么?
布鲁诺和阿诺德的巨大差别的根源是什么?是思维方式。前者被动,不主动思考,不主动预判,不积极变通;后者主动,主动观察,主动预判,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影响结果。被动办不好事,成不了事,很难成功——布鲁诺是被动思维的典型;主动、创造性做事不仅容易把事做好,还常常把事办得很漂亮,给人好印象,给人信赖感,良性循環,机会增多,回报增多,往往容易成功——阿诺德就是主动、创造性做事的典型。
故事的讲述要完成吸引人和启发思考两大任务才能把原生事件提升为意识事件。声情并茂地讲述吸引人、打动人;思考性地讲述引发注意、启发思考。有的故事本身很有吸引力,但因为讲述平淡而缺乏感染力,在讲述之前可以合理调整讲述结构,适当改动故事情节,巧妙设计悬念互动,增加关联引发关注,再赋予声情并茂的讲述,是非常吸引人的。而启发思考的提问是由原生事件提升到意识事件的支架,这既是故事讲述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故事的引领
意义事件是指触动学生心灵结构、触及学生人生意义的事件。将故事从意识事件提升为意义事件的难点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由于故事的德育价值点丰富,故事引领时面面俱到、贪多求全,不聚焦;另一种情形是提炼不准确,不能一语中的,触及学生内心。因此故事引领务必注意聚焦和准确提炼,才能让学生从直观的故事中反思和追问其中的意义,比如上述故事的价值意义是主动做事、创造性做事能让人出类拔萃,易于趋向成功。
意识事件如何提升为意义事件?第一,需要对事件的意义精准提炼。第二,要进行行为引导。这需要搭建主体联结和榜样举例两个支架。
主体联结是指故事的引领务必要与德育主体——学生——相联结。认知和情感是互相依存的,情感能促进注意力。一旦把意识事件与学生联结,学生对故事的过滤和理解就会转向反思和效仿趋向。故事所要传递的价值不仅与学生内心价值契合,还成为与已有关的意义事件,这是左支架。如,可以这样提问:你想成为哪种类型的人?(阿诺德)其实,我们班上就有阿诺德这样主动、创造性做事的人。
榜样举例是选择此类意义事件的某个(些)学生主体的举例表扬。故事为道德行动提供了参考模式,又通过同辈群体中的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引发共鸣,激发参与,产生效仿倾向,促使道德行为的发生,这是右支架。常用的方式是:教师描述班级里某个(些)学生主动、创造性做事的具体行为;激发学生描述班级里(同辈群体)某个(些)主动、创造性做事的具体行为。
主体联结和榜样举例两大支架有效支撑起了行为引导。行为引导是故事法实施的“最后一公里”,动心最终是为了导行,把重构的经验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叙事只有转向实践取向才能真正把握现实。德育叙事意义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生成、创造,而不是被概念固化为抽象的认识过程。故事引领务必要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促进德育内化。内化于心是为了外化于行。当个体的自我价值定向体系处于暂时稳定的状态时,自我价值支持资源越多,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越积极,并会向内表现出更为肯定的自我概念,向外表现出更为积极的自尊和自信的特点。实践表明,对主体具体言行的正面举例,即榜样举例,不仅能对受夸赞的对象正向强化,还能为同辈群体提供具有促进发展意义的新经验。如老师这样描述并表扬两位同学主动做事:
张××和李××两位同学今天上午到我办公室借电话一用。下午,有水电工打电话问是哪个办公室饮水机报修。我很奇怪,因为我们办公室的饮水机没坏,一问,才知道是隔壁教务处大办公室的饮水机坏了,两位同学偶然听到老师对话得知,就主动帮忙打电话报修。(原生事件)这就是主动——没人提醒,没人指派。更可贵的是,他们俩自己不会修饮水机,怎么办?打电话。没电话,怎么办?借班主任办公室的电话。这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已经有创造性做事的特征了。(意识事件)不要小看这个行为,它表明两位同学具有主动思维。思维支配行为,这样的思维、行为形成习惯以后,就构成了你的形象,演变成了你的能力。(意义事件)
学生在老师举例表扬主动做事后,受到启发,这样表扬他的同学:
我想表扬一下蒋××,由于是新学期开学,很多同学把国学教材忘在家里,作为“国学担当”的他主动去找国学老师安排中午国学诵读的任务。
师生通过主体联结和榜样举例等方式,栖居于叙事内部共通世界,获得一种实践智慧,德育成了学生在故事中体验、聆听、讲述、反思这一系列沉浸式的事件驱动下的意义的历险过程,实践的开启性和建构性即在此被成就。
德育叙事的“三事件”支撑法表面上是一种技术,事实上,并非是简单的技术操作。从故事的遴选、讲述再到引领,德育叙事的展开不仅涉及个体与叙事中人和事物的联结,本质更是涉及个体对生活、世界整体的观照,促使人去感悟在事件驱动之中逐渐显露出的意义并转化为道德行动。
[孙晓晖,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费菲,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苏冬冬,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