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到深圳去

2020-08-20李朝全

北京文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深圳人才

深圳市是全国最年轻的一座超大城市。1979年,深圳市设立,1980年8月深圳市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特区的建立至今刚40年,但它却与北京、上海、广州平起平坐,并列为全国一线城市。

截至2018年末,深圳常住人口1302.66万人,比2017年末增加49.83万人。实际居住人口超过2000万人。深圳人口平均年龄约33岁,堪称全国“最年轻”的一座城市。然而,40年间这座最年轻的移民城市却汇聚了数百万的各种人才,创造了惊人的经济奇迹。

2018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3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9万元。

还有一个数据能够印证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独特的魅力。2002年,深圳已拥有55个少数民族,是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座汇聚齐56个民族的大城市。2013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109万人,超过上海、北京、广州,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城市。

在考察深圳发展历程时,我们不能不佩服,正是因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和他们实现梦想的动力及创造力,支撑起了深圳速度,支撑起了深圳的发展奇迹。当人们纷纷在感叹“北上广”的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纷纷发出“逃离北上广”呼号的时候,深圳张开了她的怀抱,伸开了双臂,热情地拥抱这些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响亮地喊出“来了就是深圳人”最诚恳的欢迎词。在深圳,人们同样面临着高房价和较高的生活成本,但是,在这里,到处都是年轻人,大家几乎都是一无所有,然而一切皆有可能。有的人希望在这里大展才华,有的人希望在这里创办一间自己的企业,打工的人希望在这里实现财富的梦想,让自己的父母和家人过得更幸福更快乐……梦想到处流传,全新的生活遍布着种种机遇和可能性。

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了人才就有了一切。尤其是有了年轻的人才,就有了一座城市发展进步上升无限的可能和空间。

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归

人才立市是深圳市的基本发展战略。早在十年前,深圳市就发布了《深圳市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在全国各地还在忙于招商引资促经济发展的同时,深圳市已先行一步,早早地从招商引资转向了招才引智,依靠人才和智力支持來推动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单是2018年,深圳就稳收大学本科以上人才20万人。

中国农科院的黄三文研究员,是新时代以来北方人才外溢南下、“孔雀东南飞”的一个突出代表。

得知黄三文正好在北京,我同他约好时间,赶到中国农科院去采访他,了解他的科研经历和选择到深圳去开辟事业新境的来龙去脉。

黄三文,1971年出生于湖南岳阳,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博士毕业。1996年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植物基因组学、蔬菜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育种研究。主要致力于构建蔬菜全基因组设计育种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打通从基因组到新品种的技术路径。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生命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的提出是在1983年。这是生物学、信息科学、数学、工程技术交叉的一门学科。我国最早将基因组学应用于农业,2002年完成了水稻基因组。

“以前我们只有一把手电筒,光源非常有限,房间里会有很多死角。现在有了基因组学,通过全面揭示物种所有的基因组,相当于找到了房间的钥匙,打开了灯,房间里就没有了黑暗的死角。” 黄三文这样介绍基因组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基因组所是中国农科院与深圳市政府共建的一个项目,也是为了适应农科院在华南布局的战略需求,选择特区作为落脚点是相当合适的。深圳市的历任领导都非常支持基因组研究所的工作。市里投入了2亿元,划拨了50亩地和2000亩的农场。现在基因组所拥有8000平方米的工作空间,从国内外吸引了20多位科学家,整个工作团队有300人,其中包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100多名博士后,100名研究生。

2014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考察深圳基因组所时提出了“五所”的定位:前沿所、基础所、平台所、人才所和深圳所。

在前沿研究方面,基因组所的一个团队采用生物分析技术,开发出了三代测序,其平均算法已成为国际主流。

在基础研究方面,他们发现了黄瓜的苦味基因、番茄的风味基因、水稻的品质基因,提高了农作物蔬菜的产量。

在平台所建设方面,食品安全日益受到社会关切,研究所及时进行改组,加强对家禽家畜的研究,从鸡的肠道微生物分析入手,构建出了第一个鸟类宏基因组图谱,为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将来有望做到“无抗”,保证鸡肉的食用价值,对人体更为健康,为食品安全作出贡献。

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基因组所与作物所可以将我国先进的育种技术进一步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在人才所建设方面,基因组所作为七部委的科研体制改革试点所之一,一直在探索新的用人机制,以科研为产业,通过引进吸收一流人才来实现学科融合。

在深圳所方面,他们可以对口帮扶深圳的34个帮扶县脱贫,包括在新疆喀什种植盐碱稻,试种推广了几百亩,进行品种改良;在塔什库尔干县联合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研究所进行牦牛品种的更新;在广西巴马进行巴马香猪的改良,支持深圳的对口帮扶,服务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

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为农业提供新品种和绿色防虫的产品。构建农业基因组科创联盟,共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将基因组所的科研技术运用于科研及产业企业,为深圳的食品安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对口帮扶、科创中心等作出自己的贡献。

黄三文说,随着“三个加速进步”——基因组学加速进步、信息科学加速进步、物流技术加速进步,将推动个性化食品时代的到来。他的梦想是:在深圳打造一个未来农业科技的摇篮,根据每个人的营养状况及营养需求量身定制,以可持续的方式为其提供个性化食品,在生態上和经济上都实现可持续。面向未来,谋局10年后将会成为主流的产业,打通从生产到消费端的信息。“深圳农业有未来,未来农业必有深圳”!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是由自己来创造未来。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通过量身定制食品,可以为每一位消费者提供他应该吃的食物。同时让农民知道自己应该种什么,为农民进行市场预测。提高农产品的价值,使信息更加透明。个性化食品是一项颠覆性的创新,能够让农业成为个性化健康方式的提供者,使之成为更有前途的产业,也为农民赢得更大的利益和尊严。这也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美国农业依靠的是大规模的种植,我国通过发展个性化农业这种柔性生产,可以更好地为农业谋划未来。”

黄三文带领的团队因在黄瓜基因组和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研究方面的成果,而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项研究实际上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培育出品质优良又好吃的黄瓜品种,满足群众餐桌上的需求。经过5年的时间,他们找到了合成苦味物质葫芦素的9个基因,这9个基因源源不断地制造苦味物质葫芦素。苦味的出现由两个基因组开关控制,在被驯化的黄瓜中,控制果实苦味的主开关是关闭的,因而味道清新,而控制叶片苦味的开关是开启的,以抵御虫害。但生长条件一不如意,一些任性的黄瓜便会把果实上的苦味开关打开,9个基因立刻生长出葫芦素,果实就变苦了。因此,找到叶片苦味开关失灵的植株,是进一步研究的关键。

通过黄瓜基因组的研究,黄三文他们发现了50多个影响黄瓜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的基因。利用这些基因,就可以开展基因组的育种分子设计,把黄瓜育种从常规育种时代推进到了分子设计育种时代。他们培育了一系列黄瓜品种,在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和福建等省区大面积地推广,累计有100多万亩,为农民创造了80多亿元的产值。看到农民通过种植自己的黄瓜品种获得了财富,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黄三文他们感到特别开心。

黄瓜的苦味基因论文发表在Science(《科学》)杂志上,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黄瓜基因组的研究带动了整个蔬菜作物基因组研究。后来,他们又进行了番茄基因组和马铃薯基因组的研究。

与美国科学家一起合作研究,他们发现了50个基因会影响到番茄风味。2018年,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第一次全面揭示了番茄风味是由哪些物质形成的,这些物质又受到哪些基因的控制。目前,黄三文团队正在利用这些成果来培育番茄新品种,使番茄的味道更浓郁、更好。

以前,我国的蔬菜基因研究都是跟着别人跑,而现在,我们开始实现了领跑。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谈到为何要选择深圳,黄三文回答,深圳有开放包容的品格,伸开双臂拥抱人才,“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是一座务实奋进的城市,政府作风务实,既是创新创业的好平台,也是一座干事创业的城市。下一步,他还打算动员妻子和正在读高中的女儿也都迁到深圳去。

深圳市的招才引智,不仅将眼光瞄准国内中高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更将目光投向海外,高度重视吸引和招收留学人员等英才俊彦。根据市人社局的统计,2017年深圳市新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8307人,同比增长74.2%,累计近10万人。

针对海外引才引智,深圳市还出台了特别的政策,实施留学人员引进“放管服”微改革,留学人员业务办理“零跑动”,从而大大便利了“海归”来深创业和就业。

从美国回国的林海晖博士就是这样一位海归创业者。2012年,已在美国打拼到了钻石领级别、“打工皇帝”的林海晖毅然决定,趁着自己还年轻,创建一间属于自己的企业。而他的首选就是回到中国创业。2013年,他开始为自己的创业作准备,从北京、上海到苏州、无锡、常州再到珠三角,几个月时间里,他考察了中国的十几个沿海城市。

这时,他遇到了深圳市光明新区留学生创业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张向荣。那是在2013年底在广州举办的第16届中国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上。当时有许多城市的创业园向林海晖发出邀请,张向荣真诚地对他说,去我们光明创业园看看吧。就这样,张主任用车载着他来到了深圳光明新区,到那里参观了一圈。

当时的创业园还很荒凉,但是林海晖却动心了,因为他在这里看到了比美国还要好的软硬件设施。譬如在一楼大厅里,有两台可以免费检索使用国外科技文献数据库的电脑,这是光明新区从深圳科技图书馆专门引来的一条数据线,可以全文免费下载英文文献。而在美国,这样的数据库一年的使用费就高达25万美元。张主任耐心地回答了林海晖关心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建实验室产品的中试生产环节,建生产线的环保、法务事宜、金融投资配套等。参观完创业园,感受到张主任的热情,看到创业园那些优厚的条件,林海晖当即决定:就这里了!

6年以后,回首当时选择深圳、选择光明新区创业,林海晖给出了充足的理由。从行业来看,他所从事的新材料是国内重点扶持的产业,国家鼓励创新创业,而国内材料化工的供应链尚未固化,中小企业仍有很大的发展机会。而从创业环境来看,深圳和国际接轨,留学生创业园服务体系比较成熟。从个人角度看,深圳有许多成功创业的故事,他愿与先行者扎堆。同时,深圳推崇成功,也包容失败,在这里可以屡败屡战。这一切,都正中林海晖下怀。

几年来的发展,证明了林海晖当年的选择是明智的。在其创业过程中,光明新区提供了系列的公共创业服务,从建实验室到进行中试生产,一切都非常便捷高效,而光明新区的行政效率高,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在最开始最难熬的6个月,人社部门为林海晖提供了50万元的资金帮扶,公司遇到的一切法务、环评、会计等问题,创业园都会帮着解决好。光明新区一流的孵化器、一流的创业服务体系,为专注于研发和创业的人撑起了一把有力的保护伞。在林海晖看来,创业园就像一个成果转化器,只要你有技术、有实力,总能将梦想变成现实。

比我年轻几岁的林海晖的经历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要专门去采访他。在采访之前,我就听说他是文学大师林语堂的第五代外孙。他是我的福建老乡,因此我俩一见如故。

一见面他就给我介绍说,他们家族有着深厚的留学传统。他们家族五代人都赴海外留学,都作过报效国家的努力。第一代人正遇上清朝衰亡之时,无力施展自己的抱负;第二代人赶上中华民国,军阀割据,报国无门;第三代人则遇上了“文革”劫难,无法报国;第四代人,他父母这一辈是改革开放初期出国留学的一代,刚从“文革”阴影中走出来的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缺乏信心,也没能很好地报效国家;而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留学者,中国的社会发展走进了一个新阶段,林海晖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好的时期,国内充满了机遇和机会,这是他回国报国的最佳时机。他是林语堂的第五代外孙。他的太祖母是林语堂的姐姐。

“因此,你看我的长相是不是有点像林语堂?”林海晖故意摆出一个Pose说。

的确,仔细打量,林海晖个子并不高大,长着方形偏圆的脸,宽阔的额头,天庭饱满,戴着一副斯文的眼镜,脸上常挂着安详的笑容。他和林语堂两人还真有几分神似。

林海晖介绍说,在他们林氏后裔里,学文的出了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李秋沅,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是他的小姑姑。学理的有他林海晖。

“不多说林语堂了,我不蹭名人。”他中断了这个关于家族的话题。

林海晖1973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我问这位福建老乡:“你为何不回故乡鼓浪屿去创业?”

他毫不迟疑地回答:“鼓浪屿是养老的地方,不是创业的地方。”

1988年,林海晖15岁就赴加拿大留学,他是我国第一批“小留学生”。林海晖的父母是厦门大学教育学硕士,都是1982年改革开放后第一波出国留学人员。早在12岁开始,林海晖就尝试着去办理赴外国留学的签证,一直到1988年才成行。他的姐姐早一年去了蒙特利尔留学。因为此时加拿大政府刚通过了一项修正案,允许中学生到加留学。

就这样,林海晖来到了加拿大读中学,1992年考上了多伦多大学。

最令他自豪的是,在大学读书期间,他的老爸老妈不仅没有给他一分钱,他还通过多次获得全额奖学金倒赚回了17万元奖金。

“是17万元人民币吗?”我问他。

“不,是17万加元!”他不无自豪地回答。

读书期间,林海晖成绩优异,获大小奖项10余次,包括加拿大总督奖章。在读博士期间,获两项美国发明专利,因此获得2001年度瑞士乔诺法青年研究奖。他还成功将发明专利授权校外企业产业化,这使他成为在读博士期间全校唯一需要交税的富学生。

出生于鼓浪屿文教世家的林海晖,从小便决心要和家里其他人不一样,材料化工行业当时是国外工资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因此,出于将来谋生和事业发展的考虑,林海晖选择了材料化工专业。

在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对他未来人生走向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他就是加拿大造纸业的泰斗级人物,瑞福教授。当时瑞福教授正在准备招收一位暑期研发助理。为了准备应聘,林海晖花了一星期时间,读完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纸浆与造纸中心10年来每年度的报告和瑞福教授所发表的所有文章。有备而来的林海晖,从几十个应聘的学生中脱颖而出。虽然他只跟这位泰斗级的人物学习了三个月,但是却感觉收获丰厚。瑞福教授教会了他一个理念:真正优秀的科学家可以很轻松地说,我昨天的想法我已经看不上了,我根本不在乎把我的想法和科研成果给别人,因为明天我还会有更好的想法、更新的成果出来。这样的理念,驱动着林海晖在后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总是不安分地向昨天的自己不断地发起挑战。

博士毕业后,林海晖有自己的求职标准,非细分领域世界前三名的公司不去。他第一个任职的单位是太阳化学。他毅然选择了当时许多科学家都不敢攻坚的防伪颜料技术,并成功攻克。因此不到两年时间他就成为太阳化学防伪颜料技术的首席化学家。林海晖说: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家都很勤奋很聪明,但是选择高于一切,要选择一些差异化的东西去钻研去突破,这样才会有成功的机会。

正当林海晖在太阳化学事业顺风顺水顺利发展的时候,他却突然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出走富林特公司。因为太阳化学给他的定位是作技术研发,不让他从事技术管理,这同林海晖本人的理想和定位不相符。于是,他平調到富林特公司担任首席配方师。

科研管理的愿望都实现了,但是林海晖还是不安分,他又作出了新的选择:辞职应聘到迈图高新材料,担任战略技术部总监,负责整个公司未来5~10年重大平台项目的规划与启动。

后来,林海晖又转行去了专注做金属颜料70年的星铂联颜料制造公司,担任首席技术官。这时的他,还不到40岁,就已跻身美国顶级打工者行列,完全实现了个人财务自由,家庭住的是占地4亩多的一座别墅。

光明区留创园

但是,不安分的林海晖又作出了一个新的选择。他已经看到了自己职业人生的“天花板”,如果继续干下去,估计10年左右他就可以当上首席执行官CEO。但他不满足于安逸的生活,不想把未来的时间浪费在等待上,于是决定辞去CTO职务,去实现创建一家自己的企业的宏大梦想。而这时的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管理、市场销售等经验,同时他又是行业内知名的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表面物理和流变学专家,是国际二代水性金属颜料技术发明人。

在谈到为何最终没有选择在美国创业,林海晖回答:材料化工,在美国他要拉出一个科创团队、募集到创业资金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在美国创业,要靠资本,要靠长周期,研发队伍通常都走不到最后的阶段,美国基本上没有初创的小型化工材料企业。一般的科研团队只能做出一个雏形,然后将知识产权卖掉,但是他不想接受资本的收买,希望创建一家自己的企业,而这些,只有在中国才具备所有这些条件。

中国经常被称为“泥足巨人”,在材料研发方面是一个短板,因此在中国新材料是国之重器、工业之母。有一个地级市的科技局长对林海晖说:“你抄一抄外国的技术不就行了吗?”林海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不是仿制,而是要做源头创新,不是抄一款,而是要创造出世界第一款全新的全固型水性铝。”

当初选择深圳光明新区留创园,是因为深圳有完整的孵化体系,在留创园区里有生物医药和新材料。林海晖的绚图新材科技公司2013年12月25日入驻,是留创园自当年11月开园以来第一批的入驻企业。这一批入驻企业一共有5家,其中后来有两个获得国家人社部优秀海归创业团队和一个深圳市孔雀创业团队。

在光明新区,安监和消防都由留创园统一负责,这为林海晖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绚图新材公司采用的是美国的标准体系来进行建设的,有自己定期的自检和巡检。在林海晖看来,在留创园内,首先是实现了产业闭环,优秀的客户和供应商都在附近,可以确保产业有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销售客户。其次是实现了金融闭环,有政府资助和天使A轮投资基金。2014年通过评审,深圳市人社局给了绚图新材科技公司一等资助50万元,市科创委通过看项目的PPT也给了一级资助 50万元。接下来又有A轮、A+轮民间资本等投资,资金不成问题。林海晖和公司联合创始人徐昶博士自己也带回了200多万元的资金,公司的第一项专利又获得了50万美元的授权费,加上2016年通过答辩获批深圳孔雀团队,又给了1500万元的资助。孔雀团队是深圳市最高级别的创新创业奖项,每年只有一至二支材料化工团队获此殊荣。

目前,绚图新材已在园区内建起了中试车间和第一间工厂,占地1500平米,每年可以供货50吨产品,价值1000万元。紧接着,通过A+轮投资,由深圳市三号人才基金和中小担直投基金领投的多家知名创投机构,共投入1400万元,绚图新材在广东清远高新区化工园开工建设23,000平米的工业园区,年产值可达3~4亿元。就这样,绚图新材实现了一年一个台阶教科书式的发展,这个发展过程非常顺利。

林海晖特别看重深圳这里有很好的政务和法务闭环。况且,深圳是一座工業城市,产业和金融都很完备。有的地方政务不包容企业,法务不为企业保驾护航,因此在那里创业非常艰难,而环评、安评等都需要政府给予辅导,深圳拥有完善的法务辅导,这里有很好的营商环境。以前其他地方搞招商,不提供这种服务,招商的人不懂研发,不懂实验室、中试和生产线。在光明留创园,土壤检测是由留创园管委会统一承担,安全、环评、工商注册等留创园也都有专人帮助办理,还有专人帮助制订公司的章程,这些工作人员有许多也都是留学生,都是很懂行的专业人士,他们对国内外的行情都很熟悉。

当年,张向荣在摊位上对林海晖说:你来深圳不会失望的。林海晖的岳父在华南理工大学负责一个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造纸界的一位泰斗。原先林海晖曾考虑把创业地点选在广州,因为那里毕竟是妻子的出生地和成长地,但是岳父对他说:深圳是全中国人的深圳,而广州是广东人的广州。这话的意思是深圳市是一座移民城市,很具包容性和开放性,因此林海晖最终选择了深圳。但是他到光明新区留创园一看,这里只有毛坯房,啥也没有。张向荣对他说,我会做好你的兄弟,全心全意为你服务的。——这句话打动了林海晖。

回国报国,在林海晖看来是他们林氏家族骨子里遗传的一种东西,自己血液里流淌着的就是这样的基因。同时他也看到,2000~2015年欧美市场出现了化工行业的并购狂潮,这意味着新的企业几乎没有发展的机会,而相比之下,中国的新材料市场非常的广阔,新材料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中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未来50%的新材料市场在中国,现在中国的材料消耗已占全球的1/3,而新材料的研发不能离客户太远,而中国现在已经是个开放型的国家。这样的对比,促使林海晖下定决心离开美国,回到中国。

而到了深圳创业,林海晖感到很幸运,因为深圳很适合创业。首先,深圳的心态就像美国旧金山湾区和波士顿地区,是创新创业发展最好的地方,深圳有高度包容的心态,大家都是移民来到这个地方,都是白手起家,都有一种归零的心态。深圳外来人很多,没人管你是谁,你都得从零开始。其次,深圳政府行政机制完备,政府效率高,而且政府支持包容和欣赏林海晖这样的海归创业,深圳的创业者扎堆,创业者最理解也最支持创业者,因此目前和林海晖合作的有很多都是创业公司,他们彼此相互扶持,而不是单打独斗。

2014年3月,林海晖和徐昶搭档,创立了深圳绚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新材料研发制备流程设计及生产放大,以表面处理微粒制备及纳米包覆为技术核心,以环保水性产品为市场切入点,瞄准四大细分领域:水性颜料、水性油墨、水性涂料和导电微粒。很快,他们就研发出了全球首支全固型零VOC水性铝颜料,这种涂料具有零溶剂、环保型、美观、成本低等优点,安全达到了瑞士食品包装盒的标准。可以直接带上飞机。他们还成功地授权给老东家美国金属颜料巨头星铂联,获得了50万美元的授权费。

初创时期,林海晖每天工作16个小时是寻常事,身体很累,但是心却不累。目前,绚图新材研发的全固型零VOC水性铝颜料,已开始运用在烟酒茶等高档食品的包装和汽车外观漆等方面,准备进一步进军手机、电视机等老百姓日常生活的3C产品领域。

2017年深圳市给了林海晖140平米的人才房,供他无偿使用,但是平时林海晖都是蜗居在留创园不到20平米的单身宿舍。他笑称,自己又重新开始了学生时代的生活,每天过着公司、宿舍、饭堂“三点一线”的生活。但是,他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林海晖的妻子也是美国一个钻石级的打工者。妻子是他读博时期的同学,汕头人,当年是广东的高考状元,读的是化工博士。林海晖大约每三个月回美国探亲一次。他已计划好了,等到女儿上大学后,太太也将回到他身边,一起到深圳来创业。他已然把深圳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林海晖说:“我的性格决定了我的灵魂是自由的,我不愿意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我要做就做整台发动机。”

谈及未来的规划,林海晖的梦想是,在10年内实现绚图新材上市的目标,此后他将专注于做好两件事:一是成立基金,做天使投资人,用资金和自己的经验技术来帮助更多的初创型企业;二是办教育,继承家族家教的传统,办中国需要的教育,在教育中融汇中西文化,启发心智。

干事创业天地宽,追梦圆梦尽成真

深圳有很好的干事创业的氛围和条件,有很好的平台和政策支持,许多人才都是冲着深圳的这些软件和硬件条件而来的。这是深圳吸引人才、尤其是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贾西贝是深圳华傲数据公司董事长。当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结束自己博士学业的时候,最开始的设想是到北京去发展。当时,他在爱丁堡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樊文飞教授刚刚获得英国计算机领域最高奖项“罗杰·尼达姆奖”,这是华人第一次获此殊荣。当时的北京市委书记批示,引进樊文飞、贾西贝这个海外人才团队,并且要求特事特办,给予特定支持。至于具体如何支持,还需继续沟通。贾西贝本人从事数据质量、XML数据管理以及数据集成等方面科学研究,在国际顶级数据库会议及学刊发表10余篇论文,已在大数据领域申报了174项中国发明专利,51项国际专利(PCT);曾获IEEE国际数据工程大会(ICDE)最佳论文奖,3次在国际顶级数据库综合大会VLDB上演示数据清洗系统,于2008年入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苏格兰科学院)及苏格兰企业局Enterprise Fellow,成为重点培养的产品实现商业化的专家。

就在这时,深圳市科贸委主任王学为出差到了北京,接触到贾西贝,和他交流,谈到深圳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政策非常公开透明而且完备。他说:贾西贝你很厉害,我们欢迎你到深圳来创业,将你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企业化产业化。

当时,广东省有一个创新团队计划,深圳市也有相应的支持计划,这些支持都通过平台和同行评议公开评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贾西贝被打动了。他觉得深圳的机制更为宽松,更轻车熟路一些,因为他们的做法和国际接轨。于是,就在2011年这一年,贾西贝决定将他的团队和他的创业计划落地深圳,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一直从事大数据和数据治理。

到了深圳以后,一切都如愿以偿。2012年,贾西贝团队顺利拿到了广东省珠江计划第三批创新科研团队1000万元资助,同时又获评为深圳市孔雀计划第二批创新团队,还参与了国家973计划,一共得到了超过4500万元的资助。这是广东省和深圳市第一个大数据方面的创新团队,贾西贝到深圳创业,原先的期待全都实现了。

贾西贝领导的华傲数据公司重视研发,现在已在数据治理和大数据方面取得200多项专利,50多项PCT专利。在科研产出方面,贾西贝和其导师樊文飞为顾问的数据治理团队做得也很出色,参与国家数据治理、智慧城市等方向的标准制定,建立博士后科研站,等等。2017年,华傲数据成为广东省大数据骨干企业,2018年成功组建广东省数据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家省部级数据治理工程技术中心。华傲数据的宗旨是“专业专注,聚焦打透”,8年一道菜,就是专注于数据治理。这家拥有200多人的企业,始终专注地做科研,耐得住寂寞,抵制住诱惑,厚积薄发。

专注科研的创业之路并不好走,但是贾西贝推崇的是像华为、腾讯这样的企业,认为它们都是华傲数据的榜样。华为和腾讯都不做房地产,华为不做金融产业,而是专注于技术研发;不是啥赚钱就做啥,不追求商业指数,而是重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贾西贝大学毕业20多年,互联网发展、互联网金融都有很多机会,在战略风口上,“连猪都会飞起来”,贾西贝本来也是做互联网做大数据,按说本该追逐风头,但是这属于短期的商业利益,华傲数据要做的事就是做深做专业化做到国际上最好。

回想当年,1999年至2002年,他在北大王选实验室读硕士,本来是要录取为王选的硕士生,后来被转给了方正技术研究院总裁肖建国。他是由大连理工大学直接保送上北大的。去年他还被评为“大工年度校友”。

当年王选说过一句名言:“技术顶天,市场立地。”这话对贾西贝影响非常深刻。他注意到方正、联想、华为在创业的初期都是迅速发展,他特别推崇华为总裁任正非的压强原理,要力出一孔,28年就往一个城墙口轰炸。不追求快速体现商业价值,华为贯彻了王选的理念,在研发方面高投入。这也是华傲数据的理念和信念,贾西贝按照王选的思想指导一路走下来,在大数据方面做很多事都可以赚钱,但是华傲数据都不去做,不去追逐这些利益,而是一条道走到黑,掘地三尺,专注于做数据治理。

数据治理就像水污染治理一样,要对错的、脏的、不合标准的数据进行治理,把繁杂错乱的原料矿石提炼成可供使用的石油,这是一种数据精炼,将芜杂的数据精炼成精准的数据,就像污水处理厂将中水再处理成饮用水一样。这个过程需要长周期,短期之内不容易盈利。政府在科研方面的资助都要求出成果,风投的钱都要求回报,5~7年的周期就要收回投资成本,而数据治理却需要长期的坚持。贾西贝认为,首先这是有意义的事情,只是暂时未显现出价值,如果所有的数据都是垃圾进、垃圾出,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将是对社会有害的。任何需要用数据说话的,如果是采用错误的、“脏”的数据,还不如不说话,因此,数据治理是数据应用的中流砥柱。

我在采访贾西贝时,他专门给我举了两个例子。

以前,英国石油公司记录的钻井数据,对于有的井的位置标注错了,这就是一个“脏”了的数据,根据标注,这个地方以前没有开钻过,其实是已钻过的井,结果因为数据错误,公司又在重复的位置打井,浪费了很多财力。

另外一个例子是:一家大型零售企业,因为没有商品货品目录,开始时没有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登记,以为大仓库只需两年就会装满,由于计算和统计的错误,结果浪费了2/3的仓库存储空间。

政府拥有最丰富的数据资源,但如果没有清洁的数据便会极大地影响政府的决策。例如小孩上学的问题,深圳市原有户籍人口400多万,在统计年鉴里深圳的常住人口1300多万,也有媒体报道说是2500万、2100万、1800万不等。那么,如果根据这些不准确的“脏”数据来规划建设医院、学校和其他公共设施,势必产生很大的偏差。如何统筹公共设施的地域分布,本应该根据实际的管理人口即实有人口来进行规划,包括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但是流动人口就和移动沙丘一样变化太快,如何对其进行校准?深圳市统计不出市里的实有人口,但是华傲数据通过数据治理就能解决数据的问题,对深圳实有人口提供一个相對准确的数据。

贾西贝介绍说,要解决数据不多、不少、不乱、不错、不旧的问题,方法是通过数据的统一性、关联性、一致性、规范性和时效性。在数字时代,华傲数据要做的事情是挖地基或者挖下水道的工作。平时人们看不到城市的下水道,看不到地基,但是一场暴雨过后,人们就会看到城市的下水道是完善的还是存在问题的。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而数据治理则是数字中国的“良心”。数据治理主要面向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可以做到让市民办事不出街,企业办事不出区县。

按照全国有3000个区县计算,每个区县40个委、办、局,就会有12万个局,每个局(工作单位)有10个业务系统,全国就有数以百万计的业务系统,每个业务系统后面都有一个数据库,就有百万个数据库,要对全国这百万个数据库进行整合和治理。单是在深圳,通过对36个局、221个街道的数据记录进行粗略的统计整合,深圳有“2亿”人口,对这些数据要进行实体统一性判断,即通过姓名、住址、电话号码、電子邮箱、朋友圈等关键信息进行比对,判断数据所关联的是不是同一个人,这就是数据治理。

数据治理是下水道,是一项默默无闻的打地基的工作,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数据治理也是为国、为民、为我的大好事。

2012年,美国提出,国家主权除了海陆空主权之外,还要增加一项数字主权。欧盟则颁布了《数据保护条例》,对涉及公民个人的数据信息进行保护,实施域外管辖权。要求欧盟国家的个人数据不能出口到数据管控更弱的国家,也就是“数据不出境”。但是在中国却没有此类的法律或数据出境条例。

中国的国家数据有百万级的数据库都沉淀在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部门那里,需要花很多的时间通过治理建立起一个国家数据库。数据可以服务于一线区域中心城市,包括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贵阳、合肥、重庆、兰州等,在为国家方面,把前10个城市的数据治理好,就能完成一半的国家数据。

在数据为民方面,可以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可以避免出现那种需要证明“我爸是我爸”、我的性别是什么?这样一些啼笑皆非的问题。通过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就能够真正实现“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通过数据治理就可以实现个人办事的“秒填”,从人工填表、智能补充,到智能填表、人工补充的转化。其次是不需要经过人手就能通过大数据比对自动地进行“秒证”。比如一个人的学历、计划生育状况、就业单位等,政府数据库通过实现数据共享就能自动提供,还可以进行核定。同时可以实现无人干预、自动审批,亦即“秒批”。还可以推出无线便民服务,实现许多事情的“秒办”,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数据为民还可以为每个县市的数据信息中心服务,像深圳福田区的老人,到了65岁,政府就会主动上门为他们办理优待证;在宝安区进行试点,在老人生日那一天给老人送上生日蛋糕。

在数据为我方面,数据治理,数据的立法保护,能够对个人的信息、个人的隐私实施有效的保护。数据是一项资源,有几大金矿:80%的数据沉淀在各级政府手中,其余两类数据掌握在互联网企业、大型企业手里。比如五大银行,这些数据都“养在深闺人未识”,第一步要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第二步要解决数据互相打架的问题,也就是要对数据进行“炼油”治理。

现在我们还没有形成国家数据,因此存在很多与数据相关的问题和隐患。比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小蓝车破产,但是它有几亿人的数据,这家企业破产后数据有没有流失,无人问津。小黄车资产冻结,无人货架公司破产后,他们的数据都去了哪里?2018年金融P2P公司大量破产跑路,金融公司的那些服务器和数据都去哪儿了?一个人把自己的深度隐私都给了金融公司,金融公司掌握了这些数据,但在它破产后数据都去了哪里?去年携程遭到黑客攻击,有几亿人的数据流失……因此,在数据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裸奔,数据管理必须要有序,该监管的数据政府部门必须监管起来,以避免出现个人信息被滥用。监管和保护数据也是为我、为个人。正像金庸先生所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数据治理涉及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要将二者统一起来。

贾西贝认为,数据有现实的价值,虽然它不是“飞猪”,不是快支付,但是如果没有数据治理,也就没有了经济发展的一道护城河。在风口之上,猪都能飞起来,但是,当大风过去之后,就能看清究竟谁是猪、谁是鸟。近年来,很多数据和互联网企业单靠投资烧钱,未必能长久,因此要处理好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一定要不忘初心,保持初心,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平衡。数据治理非常有意义,但短期利益并非最优化,科研成果商业化就像长跑接力,尤其需要注重长短结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要不屈不挠地做下去,为社会、为用户、为企业、为国家创造价值。

贾西贝1973年出生在辽宁葫芦岛市的一个工人家庭,有两个姐姐。他10岁之前还是在农村生活,14岁时母亲不幸去世。他的中学学费都是靠学校减免。每次到学校要交学费时,贾西贝都很尴尬,校长得知实情后,就免除了他的学费。上大学本科以后,贾西贝拿了很多奖学金。

读小学三年级时,贾西贝跟随父亲的工作调动,转学到了锦西化工总厂第一小学。在这座小学里,西贝第一次见到了电脑,那是几台苹果Ⅱ型机的国产兼容机,这些神奇的电脑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读高中时,学校组织学生去北京的联想公司参观,当时贾西贝就在心里暗暗地萌发了一个梦想,长大后大学要报考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到联想或方正公司去当一名程序员。

高考时他本来可以被保送上吉林大学,本硕博连读。但是他心仪的专业是计算机,因此他放弃了保送的机会,而选择报考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

1995年念大一时,他聆听了一位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的校友的讲座。那位校友说:贝尔实验室会用互联网、Email、BBS做研究工具。这在当时的贾西贝看来简直是太神奇了,也是他在小学时见到电脑以后的第二次开眼。

1995年12月18日,大连理工大学校园网络正式与internet互联网接通。当贾西贝得知大连理工大学有4台电脑连上了互联网,立即毛遂自荐去网络中心勤工俭学。就这样,他成了大连理工大学最早一批会制作网页的人。

1999年,北大方正集团的事业发展正如日中天,王选提出的“技术顶天市场立地”的发展理念,让贾西贝深受震撼。西贝本可以保送读本校研究生,但他却突然萌发了要进入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读研的新念头。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想要做一件事就会尽力去争取,于是,他向学院提出希望能被保送上北大研究生的申请,并且给北大招生办写了一封信。面对阻力,他一次次地向学院陈情,让当时的院长大受感动。院长对贾西贝说:“如果你真能跟王选院士读研,我就支持你。”

樊建平

闻听此言,贾西贝连夜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找到北大方正研究院王选老师进行沟通,竟让他破例得到准许保研到了北大,向国内顶尖的计算机殿堂进发。

2004年,贾西贝获得了英国政府颁发的奖学金,赴爱丁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1年,他带着前沿数据科技研究成果回国创业,在深圳创立了华傲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贾西贝把大数据生产、共享、交换、清洗、存储变现,深加工等环节,分别对应石油开采中的油田、输油管、炼油厂、储油罐、加油站和石化厂。他将公司的核心业务定位为:将不同来源的错综复杂的碎片化数据,清洗加工成数据资产。在他看来,大数据跟石油一样是不可再生的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而全球最大的“数据油田”就在中国,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数量,辽阔的国土,三四千个城市。目前,所有的政府的数据还处于高度碎片化状态,急需进行数据炼油厂和数据加油站对数据进行治理,为政府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服务。

2013年《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一篇题为《谁来引领中国大数据的发展?》的研究报告,百度、腾讯和华傲是中国入选的三家企业。

目前,华傲数据研究团队中,不仅有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的大数据领域的博士和专家,更有美国计算机协会特聘专家、英国皇家学院院士樊文飞教授领衔的珠江团队、孔雀团队。这个团队在数据治理与数据融合领域的研究,都堪称国际顶尖水平。公司已拥有174项国内发明专利,51项国际专利,67项软件著作权,近10名世界顶级数据专家,100多名专业数据开发人员。这个强大的数据团队,能够保证华傲在大数据的赛跑中跑出最佳的成绩。

华傲数据的技术广泛运用到政府和金融机构,从2012年开始,该公司参与了深圳智慧城市织网工程建设,通过构建人口、房屋、法人三大基础数据库,为民生服务、社会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想做就去做,化理想为行动,这是贾西贝的人生信条。他称自己的创业是从天上到地上的过程,他原先从事数据科研,现在从事数据创业。贾西贝一直研究数据科学,也在数据科学的分支数据治理上努力着。

贾西贝说:“我觉得如果不创业的话,我会一直待在学术的象牙塔里,就像在天上飞的感觉,自由飞翔,不带走一片云彩。创业的过程让我感觉从天上跳到地上来了,脚踩着实地,杵到地上干活,深一脚,浅一脚,让大地留下我走过的脚印,让我深入社会,更深刻地理解人性,这给了我更多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如果有人问贾西贝:“你们在干什么?”贾西北的回答非常简练:“我们在做数据治理。”“专业专注,聚焦打透”,这8个字正是贾西贝创业的信念,也是华傲公司200多人团队共同的信念。

发送微博,地图导航,网络购物,注册论坛,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降临,人们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几乎都会对应地转变为服务器上的一组数据。当点点滴滴的数据汇聚在一起时,就成为了一种资源。在贾西贝看来,大数据和石油一样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庞大的人口使中国在大数据时代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了收集数据,华傲数据还需要在油田开采上多下功夫。为此,贾西贝钻研出了自己的一套办法,一方面是对于线上的非隐私数据的挖掘,华傲数据与牛津大学合作,共同开发了深网爬虫技术,所谓深网,是指没有链接直达,不能通过一般的搜索引擎找到的数据。这些隐藏在接口背后的数据具有更大的价值。

为了收集线下的非隐私数据,华傲数据独创性地开发出了一款数据众包软件“随手赚”。譬如对所在地附近的一家理发店,拍摄10张照片并上传,用户即可获得5元钱的奖励。像这样进行线下的住宅小区、办公楼、园区、商业区等多种多样的信息收集都有不同的价值,通过发动群众的众包形式,华傲数据就能在平台上收集到大量的数据,而不用派出大量的人力进行地毯式的搜集。除了众包,“随手赚”的另一个独特性在于众筹模式,需要这些数据的企业就会拿出资金奖励参与收集的用户,形成一种“众筹+众包”两种模式的结合,就像“期房+团购”一样。

大数据在智慧城市方面的应用很广泛,譬如通过对一个片区儿童的年龄、迁入流出情况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就可以得出未来三年学龄儿童数量的变化預测情况,从而提前进行合理的学位规划;通过对小区人口的统计,在老人多的社区即可在社康中心配置慢性病专家,年轻人多的社区则可以适当增加孕检、疫苗注射等服务。

大数据产业是实实在在的一种生产力,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庞大的经济产业。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的统计,2011年全球数据总量达到1.8ZB即1.8万亿GB,并且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球总共将拥有35ZB的数据量。2015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102亿元,2017年达到170亿元,行内报告分析称,10年后大数据将可以撬动万亿元级的GDP。

贾西贝认为,自己的人生现在处在很有意思的阶段,他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他认为,大数据是一个历久弥坚的行业,就像一名老中医,阿里巴巴的蚂蚁金服只有靠阿里成立十几年的数据积累才能做成,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金融征信行业能够积累100年的数据,那么就可以完整记录一个人一生的数据,就能更好地通过大数据,对一个人作健康分析,更好地判断一个人的消费偏好,也能更好地分析一个人的信用。除了人的生命周期之外,一个行业、一个国家如果能够积累几百年的数据,那么就能更科学地指导行业发展和国家决策。

天高任鸟飞,树大好乘凉

每一位被吸引到深圳来的人才都有各自的故事,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经历。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高度认可和赞赏深圳这座年轻城市创新的活力,赞赏深圳市政府出台的有利于创新的人才政策。

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集团执委、平安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肖京博士,就是这样一位被吸引回来的 “海归”。

肖京是江西萍乡人,1972年出生,在福建邵武长大。他的父母都是军人。当年军队实行改革裁军百万时,他的父母回到了地方工作。肖京大学本科上的是中国科技大学,学的是自动控制专业,硕士在中科院完成。1999年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读博士,学习智能机器人学。

毕业后,肖京在美国工作了12年,在硅谷爱普森美国实验室和微软公司都担任过高层研发管理工作。

我问肖京为何选择了深圳?他回答说,以前他对深圳不太了解,2013年,平安集团联系到他,希望搞一个像微软研究院那样的科研部门。他以前一直做大数据技术,在爱普森公司负责公司智能大数据算法领域的研发及产业化,在微软带领团队研发互联网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工具。平安集团希望用人工智能为传统行业赋能,实现金融的数字化,用大数据分析。

以前,肖京对中国平安集团并不了解,了解后就知道平安很有实力,而且一向高度重视科技,在2008年就成立了一家子公司,其技术研究院有很多的积累,包括场景数据和专家的积累,同时,平安也有医疗方面的产业。这一切都很适合肖京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规划。

而正好平安集团总部设在深圳。对于深圳,肖京也早有一些了解,知道她是一座新兴的城市,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深圳有很强的创新的基因,有很好的包容性,容纳外来人,几乎没有传统的束缚和包袱,年轻而且有活力;在深圳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同时市政府出台有利于创新的系列政策,公务员队伍水平高;深圳有很好的人才扶持政策,在经济上有些照顾,对创新团队有很大帮助,还有许多奖项可以申请。平安集团实行的是年薪制,对人才很关照,在收入和福利方面都比较好,因此他选择了深圳,选择了平安。现在,他的妻子还在美国照顾孩子,这个14岁男孩,正在美国读高一。肖京父母和弟弟都在江西老家,都是医生,朋友也主要在家乡。

2015年肖京回国加入平安集团以后,很快便入选深圳市孔雀计划A类人才。深圳市和平安集团还帮助他申报国家重点人才计划项目,市政府帮助对接,组织他们去学习和进行预答辩,安排专家指导他们材料应该怎么修改,还有专人陪同到北京去参加答辩,市委组织部人才处的领导许诺,有事可以随时找他们,亲自帮助他解决……所有这一切都让肖京体会到了深圳市对人才的渴求与关爱。肖京6月申请国家重点人才项目,通过函评,9月份答辩,春节过后就收到了入选通知。

肖京了解到,深圳市各个区也有人才资助计划,市政府对于人才及其家属的教育、医疗、住房、车辆等都有很多的优待,包括在福田区安排人才房。所有这些都让他感到,自己选择了深圳、选择了平安集团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虽然这一切还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在平安这个平台上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体现个人价值,同时还可以帮助年轻人在工作中一起成长,因此他很有一番成就感。

肖京初到平安集团担任首席科学家时,人工智能部门只有6个人,如今团队已发展到了1000多人,人工智能也已成为平安集团的智能引擎。平安集团在深圳、上海、北京和美国都建有研究院,涉及金融、医疗、智慧城市等几百个项目,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研究院、技术研究所、CRM等部门。

平安集团1988年成立,用10年时间探索保险行业;用第二个10年探索综合金融,包括集资、证券和保险;现在平安已经进入了第三个10年,正在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实现科技和资本的双轮驱动,每项业务里都有科技含量,拥有毕业于哈佛、牛津、MIT、清华等名校的近3万名顶尖技术人员。平安科技公司是一个平台型公司,有32个一级子公司,未来10年将大力推进金融+生态,用科技搭建平台,再加上生态来开展其他业务,让科技赋能金融、赋能生态。

目前,平安集团每年拿出1%的收入投入研发。2018年,平安集团累计营收破万亿,税收1000多亿元,有近2亿有效客户、5.38亿互联网客户,全集团有180万名员工,形成了自己强大的科技能力,和业务紧密结合,提供了一个个业务解决方案。平安科技经过多次迭代,成功实现了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技术输出,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为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持。集团联动性强,执行力强。在互联网方面,“好医生”已在香港上市,建立了一个线上问诊平台,共有2亿多用户,每天都有几十万的问诊量。建立了汽车之家汽车资讯平台,每天的活跃用户数达到3500万;还进入金融,实现线上理财。

平安科技有很多技术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计算,帮助国家在金融、医疗和智慧城市方面提高竞争力。

譬如智慧交通、治理堵塞、车祸等,可以采用图像定损,发生交通事故后,由司机自行拍摄视频传上网,通过网上进行理赔。交警也可以在网上处理交通事故。这些都已经在深圳得到了实际的应用。

平安集团实行“510”调度,只要客户有需求,在城区内要求客服人员5分钟之内响应到达现场,郊区则要求10分钟内到达。现在,平安集团已经能够根据天气、交通状况和业务员的水平,客户请求的区域分布情况,实现人工智能预测。以前,客户请求的响应率只有60%,现在到达现场的完成率已提高到92%以上。

平安集团一共有8万多个客户服务席位,每天大约有100万个打进来的电话,500万个打出去的电话,但是客户的体验并不好,而成本却很高。现在可以改用语音机器人来为客户服务,可以有效地改进服务体验。因为平安集团有大量的数据可以用来建模型,同时又有很好的语音识别合成的人工智能技术,有强大的计算平台和計算能力,也有技术能力和解决方案,还有大量的行业专家可以帮助解决实际的问题。有了这5个条件,专家可以为人工智能提供场景,技术团队加上业务团队,就能产生一种化学作用,提供解决方案。

传统的金融公司只是把科技作为一种工具,将科技外包,以购买服务为主。现在,金融公司也开始建设自己的科技团队,其大数据可以应用于风控、反欺诈、寻找精准客户、销售服务运营、核心金融、核心医疗服务,还可以应用于智慧城市。未来的金融+生态,金融、医疗、住房、车辆、城市生态,都可以将人工智能嵌入。

2017年底、2018年初,中国南方的流感疫情暴发,平安集团用AI做的预测模型准确率达到90%以上,较准确地预测了流感疫情的暴发。

平安集团推出的平安普惠小额贷款服务,额度为0.5~3万元的贷款,因为其背后有强大的数据平台作支撑,用APP+人脸、唇语识别技术就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欺诈,可以做到三分钟放款,违约率很低。

图像定损,背后都有很强的知识图谱作支撑,覆盖了全部的车型、2400万辆车、14万家配件修理铺,有3万多条规则的反欺诈引擎,可以实现线上理赔,也可以减少欺诈。车险只有3%~5%的利润,利润很薄。车险理赔,必须确保欺诈行为在理赔之前就被发现,以前保险理赔员都要求到现场去进行目检,录音录像;应用网上理赔后,每年可以减少几十亿元的成本投入。

2018年初,平安科技医疗影像在肺结节检测和假阳性筛查两项上,拿下了国际权威LUNA评测的世界第一。过了不到半个月,平安科技又在CPFL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举办的AI作曲国际挑战赛上,拿下了 AI作曲项目的世界第一。平安科技这家聚焦金融科技的企业,居然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如此夺目的成绩,不能不令人赞叹。

早在2013年,平安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CEO馬明哲就规划,在未来5年内互联网和现代科技将成为带动平安发展的根本引擎。资本+科技双轮驱动战略已经进入了平安的日常运营之中。2015年肖京加盟平安集团之后,第一件任务就是构建起平安的大数据体系,同时开始布局人工智能。首先解决金融和医疗领域最重要的需求部分,平安的传统金融和医疗先后被赋予了科技能力,包括风险控制、欺诈识别、智能推荐、交叉销售、精准营销、智能客服、智能运营、智能疾病预测、智能投资顾问,等等。

2017年,平安人脸识别经过国际权威机构LFW的检测,准确率达到99.8%的世界领先水平。紧接着,平安科技在专业性极强的2017年IDC Fintech全球百强榜单中,冲上第38位,成为唯一入选前50名的中国企业。随后,疾病预测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基于图像和语音识别技术,一系列智能科技产品先后问世,包括智能闪赔、平安声纹、安博士机器人、平安众包、克瑞斯推荐引擎、平安影像、企业知识图谱欧拉图谱等。

肖京特别强调业务专家对智能应用的重要性,技术人员离开业务专家很容易陷入自娱自乐,无法在业务场景中产生业务价值,就像数学中的应用题,如何高效解出最后的答案才是关键,而不一定要追求复杂高深的解法,毕竟炫技不是研发的目的。比如以作曲为例,要创作出美妙的乐曲,不仅需要技术团队,更需要音乐专家,算法可以直接将音乐变成一串串的数字,但是音乐是有意义的,专家懂得领域内的痛点,音乐分哪些类型?有哪些特点?曲子应该如何分段?每个段落有什么意义?表达什么场景和情绪?有什么指标来衡量?如果指标乱了会怎样?等等。音乐的专业知识需要专家指导,由此技术团队才能最终建立能够输出具备音乐美的模型。平安所走的互联网+传统业务的路径,并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水乳交融的深度融合。平安路径的独特性包括丰富的场景、海量的数据、庞大的专家团队、领先的技术装备、技术和业务的紧密结合。

肖京认为,现在的人工智能尚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会计算,但还不会算计。全球著名计算机视觉专家朱松纯比喻说,现在人工智能更像是一只鹦鹉,你怎么教,它怎么学,但它还不会自己观察并且推理。日本有一家电视台拍到过一个特别有趣的画面:一只乌鸦特别爱吃坚果,但是用嘴巴自己嚼很费劲,它发现汽车驶过时会把路上的东西轧碎,于是就把坚果丢到马路上,等汽车轧碎后再吃。后来,它又发现来往的车辆太危险,而车会被交通信号灯控制,于是它就选择停在交通灯上,在绿灯亮起时丢下坚果,等红灯亮起车停下来时,再飞下去捡食被轧碎的坚果。乌鸦没有经过相关的训练,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推理做到这一切的,未来的人工智能至少要像乌鸦一样,会自己算计和思考。

伯乐园丁齐上阵  不拘一格育人才

40年来,深圳市就像一块闪闪发光的宝石明珠,吸聚着四面八方的光芒。人才大军,从五湖四海、五大洲四大洋纷纷向这里集结。深圳犹如一座聚宝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深圳又像一个太阳,不断地发出耀眼的光辉,照亮了一个个英才俊彦的事业之路和人生之路;同时,她又吸聚着众多的行星和卫星,这一颗颗的行星和卫星也在不断地反射着太阳的光辉,照亮了更多人才的成长发展之路。

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就是这样的天体。他是深圳人才队伍辛勤耕耘的园丁和独具慧眼的伯乐。

谈起当年来深圳工作的经过,李清泉回忆说,当时他是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深圳市的组织部门找到他,恳切邀请他来深圳大学接任校长。当时,他觉得在深圳有可以做事的空间,而且生活条件好。人各有各的追求,有的人认为当官重要,有的人认为平台更重要。李清泉是后者,他是一个有想法、想做事的人,他觉得在深圳大学空间大,有机会有条件能够做成事。于是,2012年他毅然放弃了中管干部(中组部管理的干部)的资格,南下深圳任职,变成了省管干部。

在李清泉看来,深圳没有太多的高校,但是为什么能够吸引那么多高层次的人才?没有高水平的高校群,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高科技企业产业?那时每年有将近60万人进入深圳,其中有40万名大学生,吸引了一大批的人才,首要的原因就在于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入户容易,大学生都可以落户,这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是唯一的。其次是,深圳因为移民而造成的这种多元的文化氛围,让各地来的人都能找到一种归属感,“来了就是深圳人”。李清泉本人是安徽人,在湖北生活了30多年,但是他到了深圳,一点也没有客居他乡的感觉,觉得这里很亲切,就像家一样。其三是,深圳的城市生活环境和条件很好,四季如春,空气环境质量好,城市建设比较完善,加上这里的生活和待遇都比较优厚,政府又有很包容的人才政策,树立了很好的导向,因此五湖四海的人才都向深圳集聚。深圳看似无一流大学,但每年输入的高层次人才却可以排在全国第一,包括院士也大量来到深圳,深圳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环境条件和生活待遇。深圳大学每年招聘100多名大学毕业生,其中60%是海外留学归来的,而参加应聘的则有3000多名。

深圳大学建校至今已36年,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办学的定位:“为特区培养建设者。”迄今深圳大学已培养了20多万名人才,绝大部分留在深圳就业。深圳大学已经形成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杰出校友。许多校友都以能够围绕着深圳大学周边盖一座大楼为荣。

近年来,深圳大学在双创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升级版,努力为大湾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深圳大学毕业生90%在大湾区就业,规模名列各高校第一,为大湾区输送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广东生源占深大生源的80%以上,其他的来自五湖四海。深大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其中有10%本科毕业赴海外深造。

李清泉把人才队伍、师资力量建设作为治校之要。学校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取消了编制,突破传统事业单位的条条框框,在人事改革方面走在国内高校前列,从薪酬待遇到师资管理都尽量与国际接轨,实行年薪制,分预聘、长聘和特聘系列。近年来深大引进中年教师增加了100多位,青年教师增加了500多位,海外归来的占比近一半,师资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站博士后从几十名增加到了上千名。

深大从原来重教学转向教学和科研并重,学术论文发表量每年提升30%以上,国际排名平均每年提高近100位,国内排名每年提升近10位,现在已位居国内前50位左右,被誉为内地高校中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

“大学校长难当,既要听大家的声音,又不能全听。校長就是营造氛围,做培育土壤、播种的工作,只要播种总归有收获,校长像园丁一样,是浇水施肥的。”李清泉不无感慨地说。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深圳大学通过了《深圳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纲要》,着力营造大学的文化氛围,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的能力,旨在培养一个个完整的人。注重校园环境和大学文化的塑造,既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同时培养他的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这样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贡献。

——这,正是作为一校之长的李清泉的教育理念。

在人才建设和培育方面,深圳市除了依靠本地高校培养外,还注重借助外力推动人才的吸聚、培育和发展。

2006年春天,主管科技的深圳市常务副市长主动找到中科院领导,诚恳地告诉他,对于深圳而言,多一个亿元企业、少一个亿元企业无碍大局,目前最需要的是面向产业技术发展的研究所,最需要他们向企业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这时,中科院正积极调整科技资源在全国的布局,计划在南方布点开设研究所。中科院领导和深圳市领导一拍即合,双方达成了在深圳建设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设想。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忠义也积极要求参与。于是,中科院、深圳市政府和香港中文大学三家便达成了共建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合作协议。

先进技术研究院是中科院实施科技体制创新的一块试验田。中科院对这个新的研究院确立了一个新的检验标准,不是以发表论文多少,而是要做到“三满意一认可”,即:当地政府满意,当地企业满意,当地人民群众满意,同时还要获得国内国际科技界的认可。

中科院领导经过研究认为,研究院的领导要找认同新理念的人来承担,于是就找到了樊建平。樊建平曾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当了较长时间的副所长。而香港中文大学则推荐了机器人领域的知名专家徐扬生教授。

樊建平,1963年出生于内蒙古,在鄂尔多斯牧区长大,小时候就喜欢骑马。1977年念高中的时候,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司机,当时开车是令人羡慕的职业。高中头一年半,他都心不在焉轻轻松松地度过,直到高中最后半年(当时高中实行两年制),他才开始发愤读书,想放手一搏看看自己能否考上大学。

樊建平的父亲是学校校长,母亲是一至七年级的数学老师,他从小就经常看着父母在油灯下批改学生的卷子和作业,因此他熟悉书本的味道,喜欢读书。他的高考成绩,数学是98分,名列内蒙古地区第2名,物理96分,化学92分,而语文、政治和英语都不及格,即便这样,他还是顺利地被南开大学数学系录取。大学念了4年,毕业后他考取了中科院的研究生,中科院博士毕业后就进入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历任计算所课题组长、智能中心副总工程师、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中心主任。他参与了曙光早期多个系列并行计算机的研发。

1995年6月,中国曙光信息产业集团在深圳投资成立了曙光信息产业(深圳)有限公司,樊建平带领课题组十几个人“下海”,担任公司的常务副总裁。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全系列服务器等,到1998年销售额已近亿元。这一年,樊建平回到计算所担任副所长。2006年,他被中科院选拔担任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

2006年3月25日,樊建平带领他的筹建团队一行5人到达深圳,随身带来的开办经费只有区区10万元。

最初,先进院租用了蛇口新时代广场的办公室,这是他们在深圳落脚的第一个临时办公场地。他们接着物色新的办公场所,计划租用南山区医疗器械产业园,同时为招聘的即将从海外归来的学者寻找居住公寓。

此时,他们带来的10万元开办费已经花完,从深圳市科技交流中心借来的20万元、从中科院广州分院借的10万元也已花得一分不剩。然而,新的办公场所需要装修,租用的员工公寓也等着付钱,海外归来的学者也将陆续报到,但是,因为先进院的机构设置尚未正式批下来,因此连个银行账户都没有,资金非常紧张。

就在这时,深圳市科信局局长刘忠朴直接向市里特别申请,市长给先进院特批了500万元经费救急。这才解了新办公区装修、公寓楼承租以及海外人才入住公寓租赁的燃眉之急。

紧接着,南山区政府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提出要先给300万元扶持经费,同时提供蛇口电业小区首批36套人才公租房给先进院的海外引进人才居住。从此以后,南山区和深圳市政府越来越积极支持先进院的发展。

2009年筹建期结束,先进院以自建的方式完成了园区建设。

深圳市政府在西丽深圳大学城东校区划拨了5.1万平方米的土地给先进院。此处位于特区西北角,当时还相当荒凉,道路交通等各种基础条件都不具备。然而,深圳不愧为深圳,在很短的时间里,深圳市就有力地推进了征地拆迁平整等多项工作,为先进院的建设扫清了障碍。

先进院开始边建设边招聘,边科研边产业化。他们一面购买各种科研设备,一面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人才。很快,先进院便组建起了高性能计算研究中心、智能仿生研究中心、集成电子研究中心、人机交互研究中心、智能传感研究中心、汽车电子研究中心、精密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医疗仪器研究中心、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等,因此,樊建平还被人称为“拼命三郎”。先进院的建设速度和发展速度,也让深圳市领导竖起了大拇指。

在组建初期,为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先进院一度将眼光投向了北大、清华。当时樊建平想从北大挖一位教授。那时中科院已开始实施创新工程,创新工程的津贴一年可高达十几万元,甚至比工资还要多一些,因此对于高校的教授来说很有吸引力。

北大校长说:中科院搞创新,却创了我们的新,要把我们的人才挖走。这个情况被汇报给了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路甬祥当即明确指示:先进院挖人,北大、清华的不能挖。

无奈之下,先进院被逼出国去挖人才。

2010年4月6日,先进院第一次独立组团,远赴美国招聘,开启了海外招聘人才新模式。至今,有超过600位“海归”加入先进院,并在先进院的平台上快速成长。

对人才的使用,樊建平推崇赛马机制:“跑马中赛马,识马中选拔”,把需要的、想要的人才都留下来。人才是靠比出来的,这样“赛”出来的人才,在先進院都能如鱼得水有用武之地。而未能留下的人,也学会了竞争,而不是就想着混文凭混资格混日子。这些留下来的人才竞争意识强,且有世界性眼光,知道谁是自己的对手。因此,先进院近些年选上了十几位国家级杰出青年和优秀青年。

免喷涂金属壳

就跟樊建平当年管理企业一样,先进院追求效率,追求效益,管人比管业容易。就像企业利润主要来自市场+销售这两个环节,先进院则是靠学问+科研+管理出效益。

先进院抓的那些重大领域都不是短期效益,有的需要10年以上的积累才能产生效益,包括生物医学工程、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生物医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都需要长期坚持,而不能太投机太有计划性。要有定力,有“守株待兔”的精神,而不能左一榔头右一棒子。

作为先进院的管理者,樊建平认为自己就是园丁,要“拔苗助长”,看好的项目和人才要给钱给配置资源。先进院实行的是研究中心制,一个年轻人才可以带二三十人的团队,大的甚至有300人的团队,先进院负责其60%的工资,其余40%的工资要靠团队自己去挣。大树底下不长草,通过不断的间苗,在先进院的花园里逐渐地培植出了几棵大树,然后再把大树移栽出来,挪个地方,独立栽种,从而延伸出一个又一个的产业领域。

先进院作为深圳科研中的第一支国家队,如今已经从最初的5人团队发展到了3000多人的规模,建成了8个研究所、1所特色学院、多个特色产业育成基地,各级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500多人次。

樊建平本人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9年入选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2014年当选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并荣获深圳市科技奖市长奖。

樊建平对自己的定位是人才伯乐,在业界他被称为“人才猎手”,因为他曾多次带队到欧洲、日本、美国许多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招聘。海归人才占先进院科研人员2/3。

先进院在全球招揽人才的同时,也向外输送了大批人才。先后培养了近万名研究生,70%留在深圳工作。先进院人才的换水率很高,每年向外流动的各类人才超过500人,又从全球各地特别是发达国家引进新人才,从而保证了科研团队的活力。团队平均年龄保持在34岁左右。

先进院还与深圳市政府、南山区政府共同发起成立了深圳市国际创客中心,打造了创客学院。樊建平说,创客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创新群体,深圳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创客们创新创业的最佳选择,希望尽可能为这些小朋友提供平台,在他们中间培育出下一个华大或光启。

先进院致力于打造的是一片创新的森林,而不是浇灌一两棵大树。以新型科研机构为定位,在深圳创新的土壤中枝繁叶茂,形成科研、产业、教育与资本四位一体的创新、独立的一个生态系统。除了建成多个院所和基地外,先进院还成立了机器人、低成本健康、北斗、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电子材料等多个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不断提升深圳各行业国际影响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以机器人为例,先进院便牵头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机器人产业协会,会员企业400家,推动深圳机器人产业由2006年的5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1035亿元。

先进院的发展布局还包括脑科学、肿瘤治疗、合成生物、大数据与智慧城市、新能源与新材料等。

在我采访的最后,樊建平语重心长地建议,深圳市政府要重视人才政策的创新,重视新型科研机构的建设,要从引入海归人才2.0时代,切换到引入国际高端人才的3.0时代,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花引得百花开,为有阳光雨露足

2017年8月17日,深圳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这是深圳运用特区特殊的立法权,专门就人才工作通过的一项地方性法规。

深圳是一座因人才而兴,因人才而盛的城市。长期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近几年陆续出台了促进人才优先发展81条、十大人才工程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实,早在2002年7月,深圳就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市场条例》。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人才工作内涵、对象的不断拓展,仅仅针对人才流动而制定人才市场条例,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随着深圳城市的发展,人才规模不断壮大,尤其是海外人才大量引进,对人才立法进行修订的呼声越来越高。

就是在这种情势下,深圳人才工作条例应运而生,以人大立法的形式推动人才工作,确立最具刚性的约束要求,消除制约人才发展的各种障碍,构建最开放活跃的市场机制。

一是放权。向用人主体充分放权,取消非学历教育办学机构、职业培训机构设立和人力资源服务两项行政许可,改为登记备案制;在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评定工作,可由符合条件的行业协会和学术团体承接。二是松绑。放宽或取消对人才的各种限制,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吸引企业创新人才兼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等。三是破壁,破除各种壁垒,畅通各种各类资源流动渠道,由财政资金投入为主的科研设备与仪器向相关人才开放共享,打破体制壁垒,吸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优秀人才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打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称互评通道。

深圳是一座创新城市,集聚了一大批创新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0余年雄踞全国第一。人才工作条例明确,建立健全侵权预防预警和应对机制,营造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建立人才信用征信系统,鼓励知识产权证券化,创新知识产权投融资产品,完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坚持物质奖励与荣誉激励并重,实行更具竞争力的高精尖人才激励政策。明确每年11月1日为深圳人才日,营造尊才爱才的社会氛围。建立人才荣誉和奖励制度,由市区人民政府对有重大贡献的各类人才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奖励,让人才名利双收。市政府设立人才伯乐奖,对在本市人才培养引进过程中作出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根据人才发展的特点和需要,促進人才服务提质提效。建立人才服务清单,规定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许可和收费事项,明确制定人才公共服务清单,明确服务种类、性质、内容和方式,明确政府对人才服务事项的范围和职责。放宽人才服务业准入限制,培育人才猎头等各类专业性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和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为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把提供人才安居保障纳入市区住房保障部门的法定职责,十三五期间将为人才提供30万套人才住房,是过去5年的4.5倍。建立全市统一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相关职能部门的人才认定、项目申报、配套待遇落实、创业扶持服务等职能,建立一口受理、一口对外、内部联动的人才服务机制,为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高效便捷服务。

为了具体了解深圳的人才工作,我专门采访了深圳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局人才处的黄河副处长、杨怡主任科员。

黄河说,深圳市一直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的工作原则,在人才工作方面有很多的亮点,归根结底是要让各种人才政策形成一种合力。市人才工作局负责管理宏观政策和服务,从上到下,各区对人才工作都有共识。深圳市实行孔雀计划,大部分区以1:1配套,有的区还给人才分配人才房。八九十年代资金缺乏,那时,政府部门主要的考核指标是招商引资,即以引进资金多少作为考核指标,而现在,资本不再是问题,只要有人才有项目,就可以搞成投资项目,因此,深圳市早已从招商引资过渡到了招才引智。

其次是坚持人才为产业服务的原则。人才引进离不开产业,行政机关要确定区域性的产业特色和创新创业特色,首先要确定区县产业目标,再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引进城市短缺人才。深圳市的产业发展以电子信息、通信、生命健康、海洋等为龙头,通过产业来招才、引才、吸才。

其三是产业转化能力强,这是深圳市的一个突出特点。与新加坡、香港等地相比,其国际知名的大学多,深圳通过引进清华、北大、哈工大、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院或其深圳校区,成立深北莫斯科大学,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能力。力争在产业方面做到最好,在人才服务包括医疗、养老等方面做到最好,深圳市的创业氛围好,创新氛围浓烈,创新能力强。

其四是深圳市得益于与香港毗邻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在深圳市建立了24小时通关口岸,陆地入境人数一直占据全国百分之七八十的比例。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利用外资主要是利用港资,基本是前店后厂,政府高效运行也都是向香港学习,吸收香港的国际化特征,自觉接受媒体的监督等。

黄河认为,人才工作要围绕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如何用好人才方面,政府部门要主动作为,落实为人才服务的理念。

杨怡介绍说,对人才深圳一向持开放态度,“来了就是深圳人”,“深爱人才,圳等你来”。通过各种办法吸引人才落户,包括给予本科以上学历的年轻人才1.5万至3万元不等的一次性补助。项目考核也按照其规划的完成情况进行,眼光放得长远。政府高效,公务员都上门服务,而不是等人才上门,给予人才子女入学、就医保障、配偶就业等方面配套服务,人才环境好,人才服务公平、高效。

深圳在全国率先实施人才“秒批”政策,充分信任人才,改事前审批为事后监管。人才通过电脑上传学历、职称即可自动审批落户。而在2016年还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工作单位承接的才可以落户。现在只要是大专以上学历、35岁以下的人才都可以秒批落户。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子女入学、买房、购车、社保等,深圳市规定,只要有居住证,交社保满两年即可享受户籍人口待遇。

深圳市对人才非常尊重,在深圳湾建立了人才公园,2017年11月1日开园,在人才公园里立了改革先行者袁庚和深圳市第一个院士牛憨笨的石像,为人才树碑立传,公园内建有星光大道,星光大道桥上设立了人才星光柱100多根。《深圳市人才工作条例》将11月1日定为深圳市人才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通过物质奖励加精神激励的方式,对人才进行表彰。

设立深圳人才研修院,对人才进行国情、党情、党性修养的培训,每年举办几十期高层次人才研修班,一个班30~50人,还组织人才去红色革命老区参观接受教育。

建立了深圳人才工作网、人才深圳微信公号等线上宣传服务平台。组建了深圳人才集团,由原深圳人才大市场转化而来。深圳人才工作局升格为副局级单位,各区也都相应升级为人才局,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23项服务都可以在网上办理。

深圳市对人才引进、人才培训方面也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扶持的政策和措施。

市政府层面,有高层次人才认定,市级表彰奖励,邀请国外人才参与的面向国际的“双创”大赛。春季、秋季举行的针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双选”会,组织企业到高校去招揽人才特别是博士后人才,举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并安排留学生专场和机关事业单位人才专场招聘会,在高交会上开展人才招聘,等等。

对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职称评定,深圳市不再对计算机和外语水平作硬性规定和要求,在体制内实行评聘结合。职称评审实行“放管服”改革,实行社会化职称评审,交由市场评价,放权交给具有公信力和诚信度的行业协会来承担。按照国家和深圳市的要求,凡是符合专业条件的协会均可承办评审,由市人力资源保障局确认评审结果并发给职业证书、职称证书。

深圳还实行了高层次人才举荐制。全市的高端人才,包括马明哲、王传福、徐扬生、杨汉明、王石等,每年都可以举荐两名小于35周岁的青年人才。这些被举荐的人才来深圳工作一年后即可被认定为后备级人才。2018年底规定,凡是深圳市认定过的签过工作合同的杰出人才,均可举荐。到现在共有60多人具有举荐权。人社局只提出基本条件,其在领域内的发展潜力由专家来把握。目前已举荐42人,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因为举荐人非常慎重,有的只举荐1个人,被举荐者在领域内也是较为拔尖的。

深圳市自1995年起开始接收博士后。目前全市有110多家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200多家,主要涉及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政府搭建平台,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医院成立可以招收博士后的工作站。通过校招活动,吸引海内外人士来深圳做博士后研究。去年引进1385人,占全省近一半,在站人数2735人。深圳生活成本高,政府给予博士后发放生活补贴和科研资助,每年给18万元资助,连续资助两年,出站后来深或留深从事科研,政府再给予科研资助每年10万元,连续给三年。海外博士超过150人,其中,港台、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的占70%。

深圳人才集团综合部负责人王斌对深圳人才市场的历史比较熟悉。据他介绍,深圳市从1984年开始设立人才市场。开始的时候,人才市场是要卖门票的,每张门票5元钱,那时来人才市场招聘求职的可谓人山人海,多如牛毛。人才市场从周一到周日,都开设有常设性的求职招聘会。求职的人从招聘大厅一直排到外面的广场上。人才市场吸引了无数的人到深圳来淘金。

人才市场每天都要在《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商报》上设立固定的版面,发布人才市场的招聘信息,周一最高峰时都要发两三个整版。

在人才市场门口卖盒饭的,招揽求职者住宿的,生意都非常火爆。那时盒饭一盒卖5元钱,住宿住的是农民房,一晚上10元钱,往往都供不应求。即便是在2003年非典暴发期间那几个月,人才市场也没有关门停业。保安在门口专门拿了一支检测器,给每个人量体温,还发放口罩,人才招聘平稳进行,基本没受影响。至今,许多深圳人都对当年人才大军南下涌进深圳的场景记忆犹新,也有成千上万的人通过人才市场的招聘会,找到了工作,许许多多的企业招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现在,人才市场依旧承担着流动人员档案管理、人才人事代理的职责,包括进深圳人员的人事档案保管。目前人才市场仍旧保管着90万份的人员档案,从2015年1月开始,由市财政购买服务,由人社局委托人才市场免费保管这些人员的个人档案,为个人的公证、政审、职称评审、退休等审档需要提供服务,包括为组织部门提供“三龄两历一身份”的审核等。

如今,电子档案开始推广,档案的电子化扫描、目录建设也开始逐步推开。个人档案证明可以通过网络预约办理,再到窗口进行鉴别。

目前人才市场接收人事、人才代理的主要是一些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办理户口和人事代理时,有些单位没有人事权,就可以委托人才市场来代理。人才市场在深圳市的9个区(除盐田区外)都设有窗口网点。人才代理收费,从申请调入到入户,最贵的480元,调干和毕业生每人260元,大专以上、35岁以下者可以先入户再入职。

人才集团每年最忙碌的一般是在2月份,周末经常需要加班,因为3月很多小孩要入学,需要档案办理。政府正在大力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百姓的纳税、社保都可以通过网上系统申请,调令电子化,办理落户也是通过短信推送,人才拿着短信去公安部门办理入户。人才集团的工作人员经常需要加班加点,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七八点,周六周日有时也需要加班,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及时地办理入户,办理小孩入学。因此在今天这个网络化数据化的时代,老百姓办理档案、人事事宜越来越方便,越来越经济便捷。譬如,以前招收一个人才,需要开具内地的计划生育证明,而且还需要缴纳城市增容费,从140元到2000元不等,企业需要为每个落户的职工交纳两三万元的城市增容费。而且,每个企业纳税满50万元才给一个落户指标。现在,除了调干,人才落户只需要个人签名盖章即可办理,不仅省了钱,而且办事很方便。人才入户后,政府还有优惠政策,比如有住房补贴,可以申请公租房等。

王斌回忆说,最辛苦的是档案办理窗口的工作人员。深圳人才中心的档案窗口,被国资委评为先进单位,也被深圳团市委授予了先进单位称号。窗口工作人员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不同的问题,压力也大,有时态度难免急躁,而且经常加班加点,收入并不高。但是人才集团企業的核心价值观是:“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王斌自己2002年到2013年曾在前台窗口工作了11年,遇到了许多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在他看来就像温水煮青蛙。现在,他的年薪能够达到20万元,他的生活理念是:做好现在,做好眼前,路选好了往前走就好了。

深爱人才,圳等你来

牛憨笨是深圳市的第一位院士。他是我国杰出的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专家,原先一直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那时,牛憨笨的课题组研究方向比较窄,为了扩展开来,建立一个更高的平台,这对于已经59岁的牛院士来说,作出这么大的人生抉择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决心。

1999年,深圳大学费尽周章地将牛憨笨从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调出,同时一并将他的课题组共18名成员迁入深圳。

之所以选择南下深圳,牛憨笨称,主要是当时希望将科研与产业结合,但二者结合所需要的巨额经济来源在西安无法满足。“譬如在西安,我们曾经给陕西省科委写一个报告,有一个已经论证、很有前景的项目,要求拨款500万元。最后评估下来,省科委给了5万元。”

牛憨笨带领一个科研团队来到深圳大学后,深大为其提供的条件十分优越:当年即争取市政府投资1亿元建实验室,组建了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

当时深圳大学还没有招收博士生的资格,牛憨笨到了之后,对深圳大学学科建设的带动力度非常大,2006年深圳大学首次成为博士授权单位,第二年拿到了博士后流动站。

牛憨笨是一个勤奋的人。他说:“名字虽然是个符号,但使我终身受益匪浅,它告诫我不学习就会变憨,不勤奋就会变笨,我应当像牛一样,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耕耘不止,干到80岁,我希望在实验室和学生们泡在一起。”

到深大后,他曾多次说过:“希望我的实验室的灯光,能够带动更多实验室的灯光亮着。”意思是,实验室的灯光即便在节假日里也亮着,说明大学的科研氛围很好。学生们看到导师办公室的灯光是亮着的,知道他还在,就会敲门进去,向他汇报实验结果,和他讨论问题。在同事们眼中,牛院士除了科研就没有其他什么爱好。

在深圳大学工作的十几年间,牛憨笨培养的硕士和博士近80名。他非常负责,对学生总是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有的学生希望导师能把科研课题的要求降低一点,结果遭到了牛憨笨的批评。他说,按什么标准申请的课题,就必须按标准完成,一点折扣不能打。即便是在后来病重住院期间,他说话都已很艰难,但是当学生来到病床前,他仍然通过纸笔和学生进行科研上的交流。

在深大期间,牛憨笨参与过一些科研项目的产业化,有的企业还成功上市了,牛憨笨因此也拿到了一些不薄的报酬,但是他回到校后就把这些钱捐出来,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奖学金,将它们回馈给了学生。

2016年7月4日,牛憨笨因病去世。

2017年11月1日,深圳人才公园开园。公园里立的两尊石像,一尊是袁庚,另一尊就是牛憨笨,深圳的第一位院士。

让每一位深圳人津津乐道的深圳院士,除了第一位院士牛憨笨之外,就是由深圳本土培育的首位院士郭仁忠。

2013年12月,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主任郭仁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消息传来,全城轰动,因为他是深圳本土出产的第一位院士。

郭仁忠,1956年出生于江苏盐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是父亲还是坚持让5个孩子读书。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21岁的郭仁忠距离高中毕业已经有5年,为了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通过在油灯下苦读,终于考上了武汉测绘科技学院,金榜题名,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随后,他又考取了本校本专业研究生。1984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获教育部公派法国留学资格。1990年,从未学过法语的郭仁忠,只用了两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績获得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

学成后,郭仁忠毅然选择回到武汉市工作。他说:“我是国家派的,家在中国,我必须回去。”

作为我国第一位测绘学博士后,他在几年时间里主持承担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

1993年,应深圳市规划国土局邀请,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派出郭仁忠和另一位教授带领项目团队来到深圳,参与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郭仁忠十分看重这次将新技术应用于工程的机会,因此全力以赴,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1996年,深圳市规划国土局主动提出,邀请郭仁忠调入该局主持规划国土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设。这时的郭仁忠已经是教授、博导。学校领导一再挽留。

留在武汉可以大有可为,但是如果选择去深圳开疆拓土,这就需要赌上半生的学术声誉和未来,不成功便是败军之将。因此这是郭仁忠面临的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

在家人们无条件的支持下,郭仁忠举家迁往深圳。

到了深圳,英雄有了用武之地。90年代后期,郭仁忠在深圳组织建成了我国最早的基于GIS技术的大型分布式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深圳市规划国土信息化建设影响深远,它所创造的无纸化办公、窗口式办文、公文督办、电子信访等“电子政府”模式,后来逐渐成为全国各地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电子政府的标准和方式。2000年,深圳市规划国土信息化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然而,郭仁忠的雄心并不止于此。他认为政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个城市应该只有一个政府,要突破公安、规土、环保、交通等政府部门分而自治的现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全市各区所有部门相互打通的一体化综合信息系统,才能进一步提升政务绩效和城市综合服务水平。

而针对深圳土地资源管理的实际需要,从2006年开始,郭仁忠又组织团队开展了三维地籍技术研究,成功解决了三维拓扑关系自动构建等核心技术难题,在国际上率先研发成功了三维地籍实用系统。

2013年,郭仁忠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而当时他的身份是深圳市规土委副主任,这名公务员能够当选院士,被外界视为是只有深圳才能创造的奇迹。

郭仁忠对此也深表认同。他不无感慨地说:“感恩深圳,40岁来到深圳,57岁当选院士,80%以上的成果都是在深圳产生的,我是实实在在的深圳培养出来的院士。如果不是来到深圳,我很难成长为院士,很难诞生这样的成果。创新是深圳的基因,而深圳在各个领域的健全制度和领先思维成就了每一个想做事的人,让人每天都有创新的冲动,总希望拿出更好的成果,必须技术更成熟,更有新意,否则会有点不好意思。”

在谈到自己成功的原因时,郭仁忠谦虚地说,一个人做事能成功,要有基本能力,也要有个人的努力和机遇,否则再聪明,不努力没追求也很难成功。他自己成功的三要素是能力、勤奋、机缘。很多院士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但一定是最勤奋的,再加上一点点机缘。

而对于郭仁忠本人而言,这个机缘就是来到深圳,这个包容的环境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创新的机遇。郭仁忠自己说:“来了就是深圳人,包容的环境,为深圳引才留才育才夯实人文基础,开放的市场让深圳充满活力、创新力,自由的思想决定了深圳是一座天生具有竞争性的城市,也正是包容性、开放性、适度的竞争性,决定了深圳市的可持续发展。”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而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则是生产力最根本、最重要的要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而掌握先进科技和才能的人才,更是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培养、造就、拥有大批的人才,是其保持青春活力,保持旺盛生机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国家之本在于教育、在于育人,人才的培养、人的养成、优质的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对于国家是如此,对于一座城市亦是如此。深圳市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生动的实践和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人才是支撑深圳持续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其发展的奥妙所在。

作为一座初创的城市,深圳之所以对人才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塑造力,原因就在于这是一座青春的、包容的、开放的城市,她没有成见,没有偏见,没有歧视,没有忽视,她重视并鼓励每个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主动性,而且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每个人的成长创造优越的条件,让每个人都能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里自由的扎根、发芽、繁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因此,深圳是一座活力充沛的城市,她让无数的人梦想成真,又不断地吸引更多的追梦人到这里来创造他们的梦想,追逐他们的梦想,铸就他们的梦想。

深圳的人才密码或许可以归结为一种无为而治,归结为一种公平竞争的氛围,一种创新的环境。

当今世界,城市的竞争和发展,全靠人才作支点。深圳的人才工作和人才事业的成就,为全国千千万万渴望谋求发展的城市作出了优异的榜样和表率,也提供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和模式。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水往低處流,人往高处走。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奔向全面小康的中国人,越来越希望能够有一个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发现和发掘个人潜能的机遇与平台,机会和环境,深圳就为这样的一群人,上自院士下至普通的打工者,创造了这样的机遇、条件和环境。

深爱人才,圳等你来!

来了就是深圳人!

深圳,这座南海边的青春城市,以她无比包容的胸怀,接纳了五湖四海的人们;她还将继续以这种宽宏的胸襟,接纳八面来风、全球英才。

深圳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简介

李朝全,男,现任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著有纪实文学《最好的时代》《国家书房》《梦想照亮生活》《世纪知交:巴金与冰心》。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庄重文文学奖。

责任编辑 师力斌

猜你喜欢

深圳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当下深圳,魅力何在?
一共几个人
回到深圳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深圳房价跌了?
感应电机的直接速度控制
智珠
第二届深圳时装周永不止步的时尚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