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0-08-19李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9期
关键词:工科工程专业

李宇

[摘           要]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举措。地方本科高校主动对接人才培养新需求,探索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工科建设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总结了郑州科技学院“建平台、试验田、全覆盖”三步走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期为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    键   词]  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9-0102-02

新工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导向,是我国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1]。地方本科高校响应国家号召,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现实情境,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2]。随着新工科建设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各高校在宏观层面对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和理念基本达成共识。地方本科高校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如何构建适合自身情境的新工科发展形态,使新工科理念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好地结合起来,是当前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的价值审视

(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国家和地方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新兴领域工程技术人才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经济发展[3]。科技和人才资源是区域创新、产业升级的最终依托[4]。地方本科高校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和创新链,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本科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融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与支撑引领功能。

(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使命是推动高校工程教育创新发展,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高水平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主动开展新工科建设,全面研判新兴产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通过培养理念升华、体制机制改革及培养模式创新,打破学科壁垒,深化产教融合,广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方式,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真正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进而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推动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经过长期的规模扩张,已经转向内涵发展、注重质量提升的道路。地方本科高校以新工科建设为导向,创新办学理念,探索构建学校特色发展新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现有专业改革创新,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提升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逐步改善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不相匹配的瓶颈问题,全面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二、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

郑州科技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围绕“学科交叉、新兴人才需求”等新工科建设理念,瞄准培养新兴产业需求的技术人才、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和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系统实施“建平台、试验田、全覆盖”三步走新工科建设规划。

(一)立足地方新兴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坚持“定位应用、服务地方、对接产业”原则,结合国家新兴战略方向,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新兴专业建设,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打造优势专业集群。一是改造现有专业,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融入专业教学中,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先后开设工业机器人、智能交通等新的专业,全面提高传统工科专业的创新活力。二是主动布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硬件、机器人等新兴工科专业,实现专业调整与产业升级同步。三是打造优势专业集群。在充分考虑学科专业建设体系、优势特色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与地方产业集群密切对接的机械类专业集群、电子信息类专业集群等六个专业集群,实现了优势专业集群发展。

(二)针对人才培养新要求,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学科交融、专业交叉、校企结合为引领,构建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组建“实验班、试点班、精英班、新兴卓越工程师班”四种新工科班级,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一是专业交叉组建“实验班”,课程设置突出前沿技术应用,为全面改造老专业做好铺垫,培养新兴产业需求的技术人才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目前已组建智能机器人等7个新工科实验班。二是学院交叉组建“试点班”,课程设置突出学科交叉,为建设新专业奠定基础,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首批组建智能制造等3个试点班。三是研究方向组建“精英班”,设置项目引领课程,目标为建设创新人才苗圃,培养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目前组建有3D打印技术等7个精英班。四是校企合作组建“新卓班”,与企业岗位精准对接,根据合作企业人才需求设置课程,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享资源,目标为建设新兴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目前组建有安必诺检测卓越工程师班等20个班级。

(三)提升平台支撑,打造新工科实践平台

围绕基础实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跨界融合能力培养,全力打造新工科实践平台。一是围绕基础实验能力,更新改造原有实验室。对接新技术发展,对原有实验室及实验设备进行有序更新,新建智能制造、无人机、3D打印等专业实验室。通过资源整合,构建共享共用的实验室运行机制。二是围绕工程能力培养,升级工程训练中心。新建机器人车间、智能制造车间、新农机工程训练中心等新兴技术工程训练中心,以工程訓练为载体,强化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实训课题,充分调动学生工程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围绕创新能力培养,建设创新实验室。新建电子创新实验室、机械工程创新实验室、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等20个创新实验室,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平台开展创新科研活动和学科竞赛。四是对接先进技术,打造产业学院。先后与龙头企业共建了“智能制造学院”“泛IT学院”“全球供应链&跨境电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四个工程应用学院。各类实践平台各有侧重、相互衔接,有力支撑了新工科人才的培养。

(四)强化师资基础,建设新工科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新工科建设的基础依靠力量。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力度从生产、科研一线引进高素质专业人员,不断优化新工科师资队伍结构。二是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机制。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实验、实习、实训,参与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引导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变。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增强工程素质。在大中型企业建设教师工作站,以工作站为依托,选派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接受实践锻炼,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三是成立数控工程技术研究所、机器人研究所等19个研究所,组建研究团队,凝炼研究方向,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

(五)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全力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一是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政府、行业企业、其他高校的专家占比,邀请合作单位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符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二是共同打造实践育人平台。牵手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构筑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联合建设面向职业环境的新工科实践教学平台。三是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深入落实校企双主体育人,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将课堂移到企业,将工程实景引入课堂,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全面实施项目式、任务式教学改革,毕业设计课题全部来自企业一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四是共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实践考核,遴选学生在企业进行毕业答辩,由校企统一组织考核。

(六)加大支持力度,开展“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

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培养方案,构建覆盖公共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打造开放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校内建设全天开放的创新实验室、众创空间和创业孵化基地,校外联合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努力为学生创新创业做好平台支撑。三是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实践。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办公室,统筹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工作,设立“创业竞赛奖励基金”“创业项目孵化基金”“创新成果奖励基金”等创新创业基金,大幅提高创新创业专项资助经费,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四是完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学校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和创新指导,为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团队配备导师,定期邀请知名校友和专家教授学生创业经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三、小结

新工科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地方本科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不能简单套用其他高校的经验,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把握正确的办学定位,重视教学基本建设,加强内部质量管理,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实现学校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3]吴爱华,杨秋波,郝杰.以“新工科”建設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7.

[4]古天龙,魏银霞.以新工科理念推动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8(2):32-35.

◎编辑 李 争

猜你喜欢

工科工程专业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