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员劳动观培育的路径研究
2020-08-19章志华周博
章志华 周博
[摘 要]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活动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的革命与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文化建设的动力与源泉。在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文化建设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增长,成为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优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对红色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员劳动观培育的路径进行研究与分析,引导他们在劳动教育中能自觉践行,做一个爱国家、爱社会的人。
[关 键 词] 红色精神;学生党员;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9-0008-02
一、引言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近一百年的历史中,用鲜血和汗水凝聚而成的跨越时代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大环境下,让学生接触、理解、学习和传承红色精神,不仅可以充分感受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让青年大学生认识到共产党来之不易的执政地位,对巩固党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执政地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劳动教育是随着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觀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将红色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员劳动观培育,不仅使学生党员更深刻地理解只有具备实事求是、勤劳勇敢、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等红色革命精神,才能创造人类最美好的明天,帮助学生党员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还可以引导学生党员坚信并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自觉践行,做一个爱国家、爱社会的人。
二、红色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员劳动观培育的路径研究
(一)红色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员劳动观培育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勤工助学、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自发服务性公益活动等,但很多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因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不明确、重脑力、轻体力、教育方法简单、劳动价值观缺失等。
红色精神是党和国家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它能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竞争力,能保持思想的先进性,能使党主导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的发展方向。将红色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培育学生党员的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还有助于增强劳动意识,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通过融入红色精神,如井冈山斗争时期,形成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晋察冀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白求恩精神;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形成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等。倡导劳动新风尚,以红色精神文化融入,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劳动价值观教育。提升其实践能力,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浓厚良好的劳动教育文化氛围。推动大学生党员把实现自己个人的梦想和国家、民族的梦想结合起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红色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员劳动观培育的路径
1.坚持价值引领,依托主题活动,强化“精神文化”育人,在学习中悄然“濡染”
校史文化。劳动教育中弘扬红色精神。挖掘学校艰苦创业的发展史,宣传学校精神,培育校园劳动教育文化,在劳动教育中弘扬红色精神,使受教育的学生党员拥有巨大的精神财富,教育当代大学生,牢记先辈的艰苦奋斗史,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学会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自立自强做生活中的强者,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榜样示范。以劳模工匠选树为契机,成立学生党员劳模工作室,设立劳动专项奖学金,激发学生党员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开展教育活动。
活动渲染。结合专业特色、传统文化和社会热点,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大学生的特点,线上线下开展劳动观培育的品牌活动并制定不同的规划和引导标准,循序渐进地将劳动教育付诸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
2.回归校园生活,建设学院劳动实践教育馆,强化“物质文化”育人,在参与中不断“筑基”
建立劳动实践教育馆。整合校园内工匠作品展览馆、学生工作室、创客空间、党员服务站、校内志愿服务点等场所,建立劳动实践教育馆。并根据不同平台实施不同类型劳动教育内容。如此,既集中又分散,既有室内又有室外,让劳动精神融入学生党员学习生活的内部和细部,融入学生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全过程。
引企入校。将“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等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共建共享文化环境。并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共建校企研究院、开设校企培训班、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方式提升学生党员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劳动情感、创新意识。
3.提升劳动素养,课程与劳育相结合,强化“课程文化”育人,在散播中激发“驱动”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开设劳动教育相关理论、实践课,利用教材、新媒体等途径将红色精神融入劳动教育课题体系,高效地对学生党员进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除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把劳动素养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培育专业精神。
有序推进“劳动+生产实践”。通过学科竞赛、生产实习等凸显学科属性的劳育活动,在增进学生劳动体验的过程中提升专业技能。
积极推进“劳动+创新创业”。以大学生科创项目为依托拓展双创教育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激发创造性劳动,推进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4.坚持精准创新,搭建劳动实践锻炼平台。强化“行为文化”育人,在践行中逐步“塑形”
在劳动教育中践行红色精神。将劳动教育延伸至课外,与义务劳动、文明寝室、社会实践等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感悟红色精神传递的能量,培养学生勤劳勇敢、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勇于奉献、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自我教育意识,将红色精神铭记于心并自觉践行,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价值观传递下去。
全面倡导“劳动+校园生活”。设立学院劳动周、班级劳动日,以班级为单位依托劳动实践教育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贯穿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分年级、分层次设置劳动目标和任务体系,纳入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将劳动教育常态化、主题化、系列化。
大力号召“劳动+志愿服务”。构建学校、企业、社会/社区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相融合,从而深化学生对劳动创造世界的认识。
创新推进“劳动+工程训练”。与学校工训中心联合成立劳动实践基地,从“机”“电”两大主题切入,通过在车间完成相关劳动任务,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贴近生活的劳动技能,针对性打造工程训练劳动教育新模式。
探索强化“劳动+家庭教育”。把家庭劳动纳入活动体系,经过磨炼,让学生更加了解生活的艰辛,感恩幸福的生活,将劳动教育生活化。
5.引导思维开发,打造劳动教育共同体,强化“制度文化”育人,在治理中增强“保障”
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出发,优化有利于大学生劳动培育的人才测评与激励体系。强化院内部门协同,将制度推行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突出问题导向,注重制度“落地”,探索以组织领导制度、队伍建设制度、激励保障制度、考核评价制度为机制保障,构建全方位、常态化育人体系。
6.以“劳动党课”塑造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以开展劳动党课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维护形象的意识,而且增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意识。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結语
将劳动教育与党建相结合,使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气的影响,在劳动中磨砺意志品质,从而使劳动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结合红色精神这一时代符号,探索红色精神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参与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党员自身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在劳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锻炼提升,进一步发扬“立足校园、服务社会”宗旨的精神,构建一种整合、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霍庆生.新时代背景下红色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9(9).
[2]杨海达.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
[3]刘向兵.挖掘红色教育家精神财富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文化自信[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7).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