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对余华小说叙事艺术的影响分析
2020-08-19梁冰雪
梁冰雪
摘要: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余华,小说叙事艺术独特,结构布局巧妙。其小说创作也深深得益于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写作风格。全文旨在通过发掘两位作家之间的关联,从叙事结构与表现形式两个角度来探讨福克纳对余华叙事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福克纳;余华;叙事艺术
一、回环式的叙事结构
余华笔下的所有故事都有着相当严谨紧密的逻辑,滴水不漏,环环相扣。这让读者在一个循序渐进的状态下跟随情节发展律动,但又不过于忙乱。以《第七天》为例,主人公杨飞是主环,他连套着一些不同的次环,次环又连套次次环,从而形成连环式结构。于是,故事的讲述者就由杨飞蝉蜕到“肖庆”,然后“肖庆”以第一人称为大家讲述“鼠妹”到“死无葬生之地”后大家所不知道的故事。《第七天》的逻辑相当严密完整,它实际上述说的并不是中国风俗里常提到的“头七”,而是西方《创世纪》里上帝制造万物的那一个星期。并不是写所有人都离开了人世,而是将一切故事串联成为了一个完整,美好的死者世界,并与残酷的现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以寄托作者强烈的批判和讽刺倾向。
回环式结构在《活着》《第七天》中都有一定的体现。福贵战时患难与共,互相依赖却最后失散的好朋友春生,回头来竟然摇身一变,成了间接害死福贵儿子的县长大人。福贵愤怒,悲伤得要死,但心中却难以对春生下手,甚至无法对这个善良的同伴产生仇恨,只是让他不要再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之中。而最终,被打倒了的春生满怀着愧疚,将自己的全部家当交给了福贵,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自己的道路。在《第七天》中,“我”和“父亲”实际上都一直在寻找着彼此,从文章开头一直到文章末尾,直到经历了无数个他人的故事后,我才知晓,原来一开始在排号处等人的那位老人,就是我亲爱的养父。这种回环式的写法给文章带来了别样的韵味,如同文章中的前后呼应手法,先埋下深深的伏笔,最后再将其提出,叫人在某一瞬间顿时大悟,随即回味无穷。
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也有这种回环式的叙事结构。小说五个小节,从爱米丽的去世,到结局又回到她的死亡,首尾相接。在五个小节中,时序反复颠倒,故事悬念重重,福克纳正是通过这种非传统的叙述手法来使读者注意故事的有关时间的主题。同时,在《押沙龙!押沙龙》中,福克纳也通过大量的穿插叙述和将多个分崩离析的故事糅杂在一起的描写(从亨利枪杀好友邦后逃逸,到最后解释亨利因为无法接受邦是自己的兄弟,精神崩溃行凶的真正原因),彰显了这种别具一格、同时具有相当大写作难度的叙事结构。
二、冷漠低调的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对形式的偏爱和采用新形式的表现方法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为与死亡、暴力的叙事相呼应,余华还采取了冷漠低调的叙述态度,并常使用非常人的视角。例如《一九八六》《第七天》,前者通过精神病患者的经历把暴力用原生态式展示,把历史的残酷性呈现出来,而后者却用死者的视角来审视人类常有的感情,强调故事本身的残酷荒诞。《活着》全书讲述的故事惨烈至极,但语言却平实无华,没有运用什么辞藻,叙述也少见波澜。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明晰的线索,乐观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淡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而《许三观卖血记》中更是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精神气象,残酷,冰冷的现实被人们不断用豁达积极的态度应对,以层出不穷的幽默语言交流,家庭中的怜悯和温情,取代了令人发指的残酷场景和阴暗的环境气氛,可以说,余华表现了让人惊叹的叙述手法和语言表现力。
同样,我们也能够从福克纳的经典作品《喧哗与骚动》中,看到相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该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与《活着》中因为时代黑暗与个人陋习逐渐衰败的福贵的地主家庭,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小说的开头是老康普生的三子—白痴班吉进行的叙述。尽管这个人物的现实年龄已经达到了三十三岁,然而,他的智力却仅仅只停留在了三岁孩童的阶段。除了哭嚎,他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在腐朽衰败、充满了争斗与猜疑的黑暗的大家庭中成长的人,他没有沾染上半点不良的习气。相比于父母与兄弟姐妹们表现出来的人性的丑恶面,班吉更像是一面镜子,只是单纯地反映这个家庭,以及故事的隐藏中心人物凯蒂的混乱与堕落的一生。
另外,与《喧哗与骚动》略有不同的是,除了在正文部分偶然穿插着的“我”和福贵的对话外,《活着》的大多数描写,都来自于福贵的第一人称叙述,因此,读者在阅读时,会有着更加直观的判断与体验,也更能站在主角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深沉地思考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而《喧嚣与骚动》,则是使用了四个第一人称视角,也就是将地主老康普生三个个性各异的儿子的心理活動描述与黑人女仆迪尔西的“补充性”描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方式。尽管表现更为深刻全面,然而,也对读者的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语
余华的先锋文学创作得益于对福克纳小说创作的研究和学习。福克纳对余华小说叙事艺术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回环式的叙事结构和冷静低调的表现形式。这在他们的作品《喧哗与骚动》和《活着》中都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王晓梅.福克纳对中国当代家族小说叙事艺术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No.309,235-236.
[2]黎子莹,苦难中蕴涵的美学力量——论余华作品的美学特征[D]2016-03-11
[3]耿菊萍;王震魁.美国文学滋养下余华先锋精神的救赎[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v.38;No.182,37-39.
[4]马雅楠.福克纳和余华小说恶的主题比较研究[J].学理论,2013,No.647,174-175.
[5]罗伯特·W·罕布林;李萌羽;杨燕.国际化的福克纳——兼与苏童、沈从文、莫言、余华创作比较[J].东方论坛,2017,No.145,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