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微信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解析

2020-08-19蔡丽华

文存阅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审美创作心理

摘要:自媒体时代微信文学叙事手段迎合了创作者与阅读者的审美心理,创作者通过微信文学的撰写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向人倾诉得到同情、理解、认可、欣赏等多种心理诉求的目的,对阅读者来说通过点赞、评论进行互动,也可达到疏缓内心压力或找到知已的目的,微信文学因此得到了创作者和阅读者的认可及喜爱。

关键词:微信文学;创作;审美;心理

自媒体时代的微信文学以其即时、短小轻快、雅俗共赏的特点已被大众认可并接受,闲暇之时刷刷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成为不少人每日的生活乐趣。微信文学之所以受到欢迎,与其迎合了创作者与阅读者的审美心理息息相关。

一、自我倾诉的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物质需求对于人们来说不可或缺,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人们精神追求的重要体现,且相比之下更加稳定、长久。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心理不平衡、心理问题频出,因此相较于生理、物质的需求,情感的需求和归属感的需要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中更为明显。体现在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叙事中,人们在好友、熟人、个人粉丝中寻求帮助,安抚焦灼的心理、发泄不良情绪,同时也分享生活中的心得体会、成功的喜悦与快乐,为在理想世界短暂停歇后回归现实生活增补能量,朋友圈、微信公众号文学的叙事互动过程既是能量增补过程。

例如朋友圈中有一文笔颇好的友人在端午节时写道“这两天的餐桌上粽子和茶叶蛋是主角。早餐时父母边吃边感慨,还是家里的粽子好吃,又顺手调侃了江浙的粽子太过黏腻,仿佛得了软骨病,不够筋道。浓油赤酱、绵密厚实,长年占据各大高速服务区美食榜的江浙粽子,就这样被鄙视了。小时候,家乡的粽子没有馅,只有纯糯米和红豆糯米。纯糯米在碱水的氤氲中呈惨白色,裹着白糖吃,实在提不起兴致,所以只吃红豆糯米。进入90年代后期,才普遍有了肉馅。现在想想,就着白糖吃碱水白的糯米粽,何尝不是一种简约的高级美。 味道,是人与故乡交织一生的羁绊,无论脚步走多远,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又顽固。”短文文笔流畅,文风清新,对家乡美食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这何尝不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这与中国内地美食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的视频有异曲同工之妙,展示平凡生活之美、知足之美。

现代城市人多急功近利,向往随心自在的生活却又被世俗眼光、功名利禄、人伦职责所牵绊。朋友圈里的自我倾诉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出发,展现平静、祥和、健康的生活状态,抒写细腻真挚的情感,对创作者来说是分享快乐,对阅读者来说可以疏缓内心压力,暂且放下焦虑情绪,感受生活中的轻松与美好,使心灵得到一些慰藉。

二、自我安慰的需要

人生,分享快乐,快乐加倍;分担痛苦,痛苦减半。一朋友在朋友圈内吐糟加班的痛苦“冬日的夜晚,几颗孤零零的星星在天上挨着冻,公交末班车上的我隔着玻璃窗仿佛听见它们冻得牙齿厮打的响声。感觉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是上班,比上班更痛苦的是加班,比加班更痛苦的是天天加班!”简短直白的一小段话却是点赞评论无数,加班是多数现代人的痛点,忙碌之中,人们对如诗如梦的生活之美、大自然之美视而不见,明明想停下来却又不得不前进。于是创作者和阅读者产生了“共情”,这种“同病相怜”的“共情”是建立在人类情感有相通之处的基础上的。虽然创作时,并没有拟定固定阅读群,但面对浅显直白的语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有同感的阅读者自发地给予回复,与创作者互动,从而满足了双方相互安慰的需要。

三、交流交往的需要

交流交往是人之社会本性,人只有与他人和所处环境建立联系,才能获得自身的存在感。奥地利心理学家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文艺具有补偿功能,作家和读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能够通过创作或赏析文艺作品得到相应的满足”。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阅读形式,微博文学、帖吧文学、微信文学得到了创作者和阅读者的认可并喜爱。网络文学的包容性高,包容了不被现实容纳的情感,在这样的空间里,创作者和阅读者都更容易放下现实的羁绊,进行真正发自内心、无掩饰的情感交流,获得前所未有的轻松的审美体验,并在这一文学创作和阅读过程中,让“我”的社会属性之一交流的欲望得到满足。

小结

微信文学叙事主要记载和描绘着当代人们对自身生活状态、生活愿景。 通过传播的即时性寻找并获得自我认可与他人认可,在自我认可中获得成就感,在他人认可中获得归属感。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的熟人圈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出创作者的思想行为,创作者在阅读者的注视下完成微信文学的创作,阅读者则在创作者的期盼下完成评价活动。创作者在阅读者和评价人的关注下形成了一个不等同于真正自我也不完全等同于人设自我、想象自我的个体形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向人倾诉得到同情、理解、认可、欣赏等多种审美心理诉求。

参考文献:

[1]艾秀梅.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周一帆.微信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3]姚莉苹.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J].吉首大学师范学院,2012 (04).

[4]王百娣.新媒介文學生成与传播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9.

[5]陈梦轶.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学解读[J].三明学院学报,2014 (02).

作者简介:

蔡丽华(1982—),女,江西南昌人,硕士,江西卫生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课题项目: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度项目“自媒体时代微信文学的叙事风格与审美特征研究”(批准号:ZGW19208)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审美创作心理
Jazz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心理小测试
创作失败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