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布瓦洛《诗的艺术》浅谈莫里哀喜剧《恨世者》的高级之处
2020-08-19陈东倬
陈东倬
摘要:莫里哀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作家,也是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在欧洲戏剧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恨世者》是莫里哀的作品之一,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对《恨世者》有着很高的评价。文中,主要就对莫里哀喜剧《恨世者》的高级之处进行分析。
关键词:《恨世者》;《诗的艺术》;喜剧
尽管在《诗的艺术》中,布瓦洛对莫里哀的评价并不高,认为他“太爱平民,常把精湛的画面用来演出他那些扭捏难堪的嘴脸”、“专爱滑稽,丢开风雅与细致”,然而,布瓦洛却对莫里哀的《恨世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这部剧是高级喜剧的典型。虽然《恨世者》在结构上并没有完全遵守三一律,对王权的态度也颇为可疑,但它之所以被布瓦洛认为是高级喜剧,在于其人物塑造、情节设计所体现出的古典主义喜剧理性、典雅的特征。内容上的高级掩盖了《恨世者》结构上的缺憾,《恨世者》的高级也显示了布瓦洛喜剧理论有待完善的空间。
“自然人性”是布瓦洛喜剧观中的第一要务,“若想以喜剧成名,你们唯一钻研的就该是自然人性”。莫里哀在《恨世者》中塑造了一批真实可信、生动形象的人物。“恨世者”阿尔萨斯特看不惯周围的一切,他恨所有的人,不仅“因为他们凶恶伤人”,更“因为他们对待恶人也是一团和气”,即使面对心爱的女人,他也保持着这种一针见血的高度理性,“看得见别人在她身上所发现的那些毛病”,“也是第一个先加以斥责”。以菲兰得、奥特龙等人为代表的贵族则是虚伪粉饰的代名词,他们或热情拥抱不曾相识的陌生人,或高度赞美不入流的诗篇,或献媚讨好瑟利曼纳任由她诽谤他人,实际上,这种虚伪的人格一直存在,具有穿越时空的普遍性,甚至成为一种政治正确的社交礼貌。这些虚伪的贵族和正直真诚的阿尔萨斯特形成鲜明对比。女主人公瑟利曼纳享受着男人们的追求,以取笑他人为乐,却也不是全然的反派,在众多追求者中她最偏爱阿尔萨斯特,但阿尔萨斯特的“恨世者”性格也让她恼火,她给予所有追求者希望的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身上都有她或多或少不满意的地方。阿尔萨斯特用真话批判了17世纪法国贵族阶级的虚伪嘴脸,用高度理性的姿态揭露人性深处的丑陋真相。
布瓦洛推崇“高尚地调侃诙谐”,认为讥嘲“聪明、睿智和荣誉”、“不顾及一切尊严,但博取哄堂大笑”的古希腊旧喜剧是低俗的,并不值得提倡。在他看来“不挖苦,不恶毒,工指教又工劝勉”的喜剧才是值得推崇的,而《恨世者》的情节正是揭露贵族虚伪面目、劝诫世人真诚待人,同时又批判诽谤人挖苦人这一行为的喜剧,既有教化讽谏作用,同时又强调劝诫适度,这是布瓦洛认为《恨世者》高级的另一原因。阿尔萨斯特和瑟利曼纳都具备一眼看穿这些虚伪贵族嘴脸的能力,然而不同的是,阿尔萨斯特虽然是“恨世者”,但他对于看不惯的事情,是就事论事,直截了当表达自己的不满,而瑟利曼纳则是用诽谤来讽刺挖苦人,让对方出尽洋相,例如她嘲笑少年克雷洪,“以为他的声望是因为他有个好厨子”“但是我很希望他自己不要坐上桌去;像他那样的糊涂虫,自己就是一碟顶坏的菜,叫我看起来是他本人把所有请客吃的菜都带累坏了。”瑟利曼纳的讽刺虽然令人发笑,但却丝毫不顾及对方的尊严,进行挖苦。这是阿尔萨斯特所批评的,也是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所批判的。但阿尔萨斯特对瑟利曼纳的行为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认为是这些追求者虚伪的吹捧、“附和的笑声把这些毁谤的词锋从她的脑筋里勾引出来”、“奉承谄媚是不断地滋养着她那爱讥笑人的脾气”。或许可以这样说,莫里哀在这部剧中批评喜剧家用讽刺挖苦人的手法制造笑料,同时认为是大环境导致了这样一种笑点创作方式。他在《恨世者》中所推崇的,是像阿尔萨斯特一样,适度、理性地直面问题,用理性制造笑料的创作方法。《恨世者》的笑点戏谑而不为过,主人公阿尔萨斯特的“恨世者”性格与周围贵族虚伪粉饰的性格形成了天然的喜剧动机。人物不靠刻意扮丑出洋相或是“鄙语双关”“猥亵之言”而逗观众哄堂大笑,而是由不同性格之间的碰撞造成喜剧性。当周围贵族的违心吹捧遇到阿尔萨斯特无情的揭露,笑料便自动生成。
虽然《恨世者》被布瓦洛稱为高级喜剧,然而它并不是一部完全遵守古典主义创作法则的作品。在结构上,《恨世者》没有完全遵守三一律,根据第四幕第一场非兰德的独白可以推断,在第三幕到第四幕中间阿尔萨斯特去参加了关于奥龙特名誉损害的审判,故事并非发生在一昼夜内。对于王权的态度上,莫里哀也没有像在《伪君子》《贵人迷》等作品中,将王权视作理性、正义的化身,相反在《恨世者》中,国王也成为了被嘲弄的对象,成为贵族阶层虚伪风气的始作俑者。尽管如此,布瓦洛还是给予了《恨世者》极高的评价。相反,完全遵守三一律、赞美王权的《伪君子》却不被布瓦洛所喜爱,这体现出布瓦洛喜剧理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伪君子》创作于1664年,《恨世者》创作于1666年,而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成书于1674年,显然并非理论指导作品创作,而是通过对作品的归纳最终得出理论。或许连布瓦洛也没能完全搞清楚,自己所推崇的高级喜剧究竟是什么样。
参考文献:
[1](法)布瓦洛.任典译.诗的艺术 [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北京.
[2](法)莫里哀.赵少侯译.莫里哀喜剧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北京.
[3]罗达尊.揭开庄严神圣的帷幕——论莫里哀的《恨世者》[J].外国文学研究,1987,02:34-38+32.
[4]刘亚娟.莫里哀的《恨世者》对复杂人性的探索[J].法制与社会,2006,18: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