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现状与问题研究
2020-08-19陈利伟
陈利伟
一、社会支持及理论
社会支持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从社会上获得的某种帮助。本文中所指的社会支持是指农民工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具体指农民工通过血缘关系(自我、父母、兄弟姐妹及其子女)、亲缘关系(血亲和姻亲)、业缘关系(同事和同学)、地缘关系(邻里)、私人关系(朋友)所获得的情感、财力、物力帮助、物质资源及所需服务的支持。
二、支持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农民工的社会支持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主
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有一种“家园情结”,因此,外出农民工在决定外出的时候主要的社会支持来自于血缘和地缘关系,如介绍工作、帮助租房、安排简单的饮食起居,以先来者的身份提出注意事项等。一方面,有一定的亲情乡情在里面,提供的信息有很高的可信度;另一方面,能够介绍或带出的人都已经在城市里找到相应的工作,而且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有现实依据和亲眼所见的事实。在调查中发现,面对“当你经济遇到困难时,会向谁求助?”这一问题时,63.9%的人回答是向父母或兄弟姐妹求助,24.6%人会向同事求助,如果涉及非经济问题,支持的主体会是同事、老乡、亲戚。
(二)初级关系支持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经过近30年的变迁,已经悄悄实现了代际的交替和轮换。当代外出农民工虽然总体文化水平不高,但文化素质呈现逐渐提高的态势。他们进城务工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满足生存需求,更是为了寻找向社会上层晋级的渠道,满足尊重和自我发展的需求。来自于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对于一般情绪诉求、心情慰藉、乡音乡情的感情共鸣等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不成问题,但是对于职业发展、权益保障和政治参与等高层次的发展性社会支持显然是无法满足的。
(三)企业、用工单位的社会支持意识不强
对于农民工来说,用工单位绝不仅仅只提供经济支持,也是他们通过业缘关系构建次级社会网络的重要心理支持。但是很多用人单位并没有意识到给予农民工社会支持的重要性,有时还会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不签劳动合同,克扣农民工工资,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劳务纠纷在外出农民工的法律援助中占了一半以上。
(四)缺乏政府层面的社会支持
外出农民工离开戶口所在地流入城市中,为城市的建设、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仅希望有稳定的就业岗位,而且更希望能够融入城市,希望能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权益和社会保障。而事实上由于户籍制度的二元制导致外出农民工成为“两栖人”,这些社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大多数的农民工来说,他们更需要政府提供就业支持。他们在城市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一些社会活动的参与、文化权益的保障,甚至一些重要身份证件的申请和办理等,这些困难是他们初级社会网络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的现实困境
从主观性上来讲,新一代外出农民工离开家乡带着对城市生活的憧憬和改变命运的思想来到陌生的城市,是一个弱势群体,应该得到社会的支持,自身也感受到了来自亲戚和老乡的帮助,当站稳脚跟以后,这种初级的社会支持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的价值诉求逐渐从基本的生存层面向追求政治地位、群体认同、政策利益等方面发展。
四、走出困境的可行性措施
解决外出农民工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公安、劳动人事、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政府不能仅仅停留在发发文件的层面上,而是需要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细化实施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等。外出农民工的社会支持需要从制度顶层设计和政策的具体维护上满足,只有纳入制度性支持,才能真正保障外出农民工的权益。
如今,中国社会已经从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社会转变,新一代外出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的阶层,有理由也有权利享受社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的支持。对农民工来说,他们的社会需求已经逐渐由非正式支持向正式社会支持转变,非制度性社会支持向制度性社会支持转变,物质层面的社会支持向精神层面的社会支持转变,工具性社会支持向表达性社会支持转变。也就是说,当前靠初级社会支持体系所形成的社会支持与不能满足新一代外出农民工对社会支持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外出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如果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不仅会拖延我国农村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而且还会加剧城乡之间的矛盾,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