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老天王的技术档案之林丹独步天下的超强绝技

2020-08-19程勇民

羽毛球 2020年8期
关键词:半场对角李宗伟

程勇民

前面三期已经介绍过陶菲克、盖德和李宗伟,这一期自然轮到林丹了。无数人都好奇这样一个问题:林丹究竟厉害在哪里?表面上看,似乎很简单:因为林丹很霸气、很暴力;可是深究起来,又好像不是,要说霸气,当年的陶菲克也够狂的;要说暴力,年轻时的盖德丝毫不弱于林丹;但他们的成就都没有达到林丹的高度。更有李宗伟的粉丝,对于“既生亮何生瑜?”的话题一直耿耿于怀,觉得林丹的技术并没有好过李宗伟,可是命运之神为何总是眷顾林丹!这就是这期天王档案的目的,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林丹成为这个时代的唯一?

一、“聪慧+倔强”的天赋,是创造“唯一性”的发动机

林丹在2008年奥运会男单决赛时的“狂轰乱炸”式打法,想必大家仍记忆犹新。其实,那场比赛有特定的原因和一定偶然性。林丹与李宗伟的真正实力差距并不像比赛时表现得那样夸张,但恰恰是那場比赛,成为林丹打法脱胎换骨的分水岭。

按照一般规律,成功的经验和打法,运动员一定会自然延续。然而,在后续比赛中,林丹越来越觉得用同样的打法去赢得比赛,困难越来越多,于是产生了打法转型的念头。这种打法转变完全是自发的、悄然进行的,起初并不顺利,败绩不少,由此也引发了包括教练、领导、媒体等在内的诸多反对意见,希望林丹仍然回到“强烈进攻”这条线路上来。此时此刻,如果温顺一点,很可能便妥协了,后退了。可是林丹寸步不让,凭借“倔强和聪慧”的天赋,我行我素,硬是沿着自己的转型思路往前闯,终于打开了一片新天地,用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打消了所有人的顾虑,让所有对手输得心服口服。

事实上,对于“观众们”来讲,真正关心的是“胜负”结果,并在乎用什么方法赢。如果林丹选择后退,很可能成为第二个“陶菲克”,等待他的同样是批评。这就是林丹的与众不同,他的聪慧在于对专业技术的敏感性,能够及时捕捉到发展趋势的关键点;他的倔强在于主见超群,不任人摆布,坚持走自己的路。

二、技术全面是创造“唯一性”的基石

如果纯粹从单一技术衡量,在天王当中,林丹不算突出,但是各项技术总和起来的平均值,他就名列前茅了。因此,在比赛中要找到林丹的漏洞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林丹也会输球,大多情况是感觉不好、主动失误过多导致。当他认真的时候,任何一位对手都不敢保证说:我能赢。

林丹的主流打法基本属于“挡放远网突击型”,这种打法是在限制传统的“抢搓近网高点强攻”打法的基础上慢慢发展起来的。2008年之后,在中国队的男单阵营中这一打法使用得很普遍。

如图1-1所示,李宗伟在底线正手劈对角,林丹(红衣)反手挡远网。大家注意图1-4/5,林丹在挡远网以后,身体重心并未向网前跟进,而是后撤一步,站在右场区中心位置等待,这种半场站位非常有利于抓推突击。果不其然,李宗伟上网后反手推对角,弧度较平(图1-7)。林丹向左一个跨步,就在中半场抢到了突击点,果断起跳突击,正手杀直线,直接得分。

这种挡放远网的奥秘在于:挡放远网以后重心无需跟进,而对手因为击球点离网较远,不好搓。若重复放近网,又怕对手反搓近网,所以较多选择是推球。挡放远网就是抓住对手的这种顾虑,等在中半场抓突击,成功概率较高。而传统挡放近网以后,因为要防对手反搓近网,所以都有身体重心的跟进,一旦跟进网前,对手再出手推,过人就容易很多了,抓推就比较难。

林丹的与众不同就在于见解独到且十分“较真”,所以在“全面”的基础上又添加了“过硬”这一内涵。很多运动员因为崇拜“挡放远网打法”而逐渐冷落、疏忽了近网搓和放的技术,结果成了瘸腿选手,一旦被对手抢到近网,毫无反击之力,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而林丹在借鉴“挡放远网打法”时,对于近网搓放技术仍然情有独钟,甚至精益求精,以至于对手在网前使出浑身解数,也占不到半点便宜。如图2所示,李宗伟的网前技术是公认的出类拔萃,但是林丹毫无惧色,敢于在近网斗近网,且不落下风。

图2-1显示,李宗伟在网前放近网,且逼压很凶,完全是准备跳扑的样子(图2-3)。可是,林丹的反手回搓更是妙不可言,居然将球“搁置”到了网沿上方(图2-6),手上分寸控制之精准,简直到了毫厘不差的程度,确实让人叹为观止。不过,林丹这一次的运气略差,最后球滚落到己方一侧(图2-8)。

图3是双方在正手网前斗近网。图3-1显示,李宗伟正手放近网,林丹上网后大胆正手反搓,质量非常好,球滚网而落。李宗伟毫无办法,只能等待球滚落到网的下沿(图3-7),才勉强低手放网,结果被早已等在网前的林丹正手轻轻一扑,球应声落地。

林丹的取胜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网前的优势,而网前优势不仅仅得益于网前技术,还有站位取向。林丹的站位整体偏向于网前,再加上网前技术平均质量系数较高,因而网前优势巨大,往往能够比对手抢到更多的高点击球机会,并借此创造进攻机会。

如图4-1所示,林丹在网前反手挡放远网,此时他尽管没有明显的上网动作,但是站位靠近发球线(图4-2),而且做好两手准备:身体姿势上做好了向后起跳突击的准备,但意识上却集中在网前(图4-3)。结果李宗伟最后选择正手放近网,正因为站位靠前,加上意识的倾向性,所以林丹上网很快,马上抢到高点(图4-6),然后正手推直线,李宗伟立马陷入被动(图4-9)。为了摆脱困境,李宗伟冒险抽拉大对角,但毕竟太被动,反抽对角球不到位,林丹在半场腾空而起(图4-14),果断头顶杀直线,直接得分。

高水平运动员的选位、取位,一般根据自身的技术特长和打法优势,都会有所侧重,很少选择正中心位置。林丹的偏前站位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自身的底线强攻能力名声在外,对手的击球点更多会选择网前;二是自身的底线过渡球技术过硬,不惧对手突袭底线。

但凡事都有利有弊,站位偏前,底线压力就增大。显然,林丹在利弊权衡上是有充分考量的。如图5-1所示,李宗伟头顶杀对角,林丹正手挡远网,仍然选择偏网前站位(图5-5)。然而这一次,李宗伟却突袭底线,上网后果断正手推底线,从而使林丹陷入极度被动(图5-9)。为了摆脱被动,林丹同样选择了正手抽拉对角高球,明显在出球弧度和出球速度控制上更为合理,弧度较高,明显过人(图5-11),成功避开了李宗伟的半场拦截。无奈之下,李宗伟选择底线强攻,有些勉强,反而杀球下网,失误丢分(图5-15)。

羽毛球比赛中的很多过渡性技术看似不起眼,但其作用丝毫不弱于进攻技术,林丹技术全面的优势在這一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整体上,现代男单打法趋势,网前争夺越来越成为制胜的焦点,甚至已经有“得网前者得天下”的呼声。林丹的取位特点正好吻合现代男单打法趋势,他的网前优势实际上已经成为他发动进攻的弹药库,源源不断地为他输送弹药和进攻机会。再加上强大的底线过渡球技术,他的防线可谓滴水不漏,进可攻退可守,对手很难找到漏洞。因此,每个跟林丹交过手的人,都有“很难、很累”的感觉。

图6-1显示,林丹在前场反抽底线,致使李宗伟底线被动(图6-5)。李宗伟只好采用过渡球技术,正手底线吊直线,结果球触网而过,直接贴网落下。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一般居中站位根本没有反击的可能,但林丹却能绝地反击。如图6-8所示,林丹站位靠前,并动用了鱼跃极限救球技术(图6-10),居然扑球成功。李宗伟不依不饶,上网后快速反手推对角(图6-13)。林丹迅速起身,快速后撤底线,尽管极度被动(图6-16),但仍从容地采用过渡性技术——正手吊直线,且质量很好(图6-21)。至此,林丹完全摆脱被动,彻底转危为安。

三、打法弹性大是创造“唯一性”的法宝

新四大天王个个身怀绝技,陶菲克的杀器是近网搓+强攻;盖德的是发接发+推扑压;李宗伟的是近网搓勾+劈杀,但他们的运动成就都够不到林丹的高度。为什么?因为他们身上各有死穴(前几期已有详细分析),而林丹恰恰有丰富的攻击对手死穴的方法。

林丹的主体打法——挡放远网抓推突击,就是针对陶菲克这种打法而发展起来的。此外,由于技术全面加上打法转型,使得林丹的打法宽度很大,他在挡放远网之外,也可以跟对手斗近网,局部也可以采用暴力杀上网,在特定情形下,还可以运用完全的拉吊打法。注意:尽管盖德也有过打法转型,但属于他在受伤之后的被迫转型,无法逆转。而林丹是主动转型,前后转换的灵活性很大。这就是林丹特有的杀器——打法弹性大,凭借丰富而灵活的打法,死死抓住对手死穴,各个击破。

如图7-1所示,林丹正手挡放远网,李宗伟上网后正手放近网。注意观察林丹的站位,仍然偏重网前(图7-5)。因此,等对手一出手,林丹便立刻起动上网抢点。如图7-7所示,林丹明显抢到了高点,正手搓球质量很高,李宗伟上网后只能高挑,且出球线路受阻,挑球不到位。图7-14清晰显示,林丹是在半场起跳的,一个漂亮的头顶杀对角突击直接将球钉在地板上(图7-18)。这是林丹运用“远网+近网”技术组合创造出的突击机会,如果没有好的近网技术,“挡远网抓推突击”打法也容易被限制,这就是很多运动员模仿这一打法却不能奏效的重要原因。

林丹的技术全面性和打法灵活性,使他拥有比别人多得多的得分点,就连一个普通的吊球也能得分。

图8是林丹与李宗伟在某个回合中鏖战了53拍以后,双方多次高吊转换,最后林丹运用一个高度一致性的收吊动作,出其不意直接得分的过程。请注意图8-8所示,在林丹的吊球出手以后,李宗伟居然毫无反应,眼睁睁看着球落地,说明他完全被林丹的技术动作蒙骗了。

在林丹的所有技术中,还有一项“鱼跃”技术,必须介绍一下。尽管它不是林丹的杀器,也没有高人一等(李宗伟的鱼跃技术也相当了得),却是林丹的标志性技术之一,也有人称之为“林丹鱼跃”。

猜你喜欢

半场对角李宗伟
会变形的忍者飞镖
K—对角占优矩阵的性质
折大象
折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