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在光明中失明"导写
2020-08-19赵岚
赵岚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些人在黑夜里打手电筒,他们不是谦卑地把光打到远处,照亮道路、田野与山峦,让你自己判断该往哪儿走,而是对着你的眼睛照射,告诉你这就是你需要的一切光明。那一刻在你眼中,除了他们手电里射出的光亮外,你什么也看不见。这种现象称之为“在光明中失明”。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围绕“在光明中失明”这样一个生活现象,材料着重突出了两个形象,一个是打手电筒的人,一个是被照射的人,他们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启示。
立足打手电筒的人这个角度切入,抓住有效信息“不是谦卑”、“让你判断”、“告诉你这就是你需要的一切光明”,可见此方的主观意识和情感非常强烈。可以提取以下观点:从态度上来说,智者不要总是居高临下,高傲地帮助别人其实是种伤害;从方法上看,光明应该引导人们走向远方;从关系上理,不适当的帮助常常适得其反,不要用自己的经验来代替引导等。可以总结为从帮倒忙和帮忙的方向去评价写作。
从立足被照射的人这个角度切入,可见个人的抉择很重要。我们可以从自身出发确立: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要勇于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要善于利用别人提供的有利条件等角度立意。可以总结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寻找自己的光明。
这则材料的分析体现了一定的辩证思考,而这些辩证的思考会让整个写作的立意变得深邃。
【例文】
放低姿态,谦卑行走
□重庆市巴蜀中学一考生
当一束光,不再照向路面,而是刺向双眼,光明便成了失明;当手持电筒的夜行者,不再让光线谦卑匍匐向大地,而是趾高气昂照向来人,帮助便成了伤害。“在光明中失明”的背后,是伪善者披上了助人的外衣,是高傲的施舍拥有的粉饰。
余秋雨说:“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若我们有朝一日,成为那手持光盏的人,请不要高高在上、狂妄自恃,请记住放低姿态,谦卑行走。
助人助己,谦卑行走,修自身之德。不要以为对他人困厄视若不见方是冷漠,帮助他人时的施舍姿态更是一种变相的“冷漠”。人生在世,可以自尊,而不可自大;可以冷静,但不可冷酷;可以自豪,但不可自视甚高;可以自信,但不可妄自尊大。纵观古人,他们有的放浪形骸、荒诞不羁;有的清白自守,孤标傲世。“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亦会叹“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可见当谦卑已成一种熔炼进血脉骨髓的人生态度,高调的光风霁月的精神追求,大至自然万物、天地迥绝,小至与人为善、助人为乐,都会修炼成澄明疏朗的境界,高阔旷达的胸怀。
成人成美,谦卑行走,开和谐之花。持光夜行,若姿态高傲,只会招致他人厌恶。犹如逆风执炬,有烧手之虞,若不放低姿态,受伤的只是自己亦是他人。让我们卸去冷漠的甲胃,去除傲慢的利剑,与他人和谐共处,方可消去“嗟来之食”的唾弃。在给予他人帮助时,首先要将双方摆在平等的位置上看待,不可以心存蔑视或轻慢。其次在顾及彼此的尊严,射向他人眼睛的光,其根脉本就是对他人自尊的轻贱和侮辱。唯有如此,才可共培和谐之土,共栽和谐之花,社会才不会充满诡诈和虚善,张扬傲慢和嚣张的戾气;社会才会弥漫平静与祥和,蕴养谦逊和温润的清风。
放低姿态,谦卑行走,其实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互帮互助的良好社會关系。让谦卑化风化云化雨,滋润彼此、邻里和社会。于是黑夜的行路自有一路光辉,尖锐的棱角软化为温和体贴,封冻的人心消融为一池春水。
放低姿态,谦卑行走,让光普照,让和同道。
评点:文章题目清楚地表明了作者对材料观点的精准解读。开篇两段用了简短的复句、恰当的引用、合情合理的解读材料,确立了中心。接下来用流畅的语言层层深入,从外在的表现,到内在的需求,站在认知的高峰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帮助”,应该是帮助者与受助者的一种平等关系,不存在行为的优越。最后结尾升华为社会和谐的需求。末段简约而不简单,自然与开篇呼应,使文章结构严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