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们拒绝标签
2020-08-19陈之琪郭佳栋
陈之琪 郭佳栋
2020年5月,由“哔哩哔哩”视频网站推出的“认可、赞美并寄语年轻一代”的演讲视频《后浪》,引发了年轻人的诸多回应。有人备受激励,但有的人却觉得尴尬,甚至愤怒,因为“被代表了”——《后浪》所描绘的,是物质条件优越的年轻人的处境:他们跳伞、玩Cosplay、喜欢汉服、摄影和潜水,他们容貌俊俏、鲜衣怒马,有享受自由人生的权利,但他们代表不了这个时代的所有年轻人。中国年轻人不只有B站上的二次元年轻人,也包括这次疫情中勇敢走上前线的年轻人,包括始终为弱者鼓劲与呼吁的年轻人,包括敢于挑战权威的年轻人,包括在流水线上艰难谋生的年轻人,还包括秉持利己主义的年轻人。
适用主题:奋斗;审视自己;自由;判断……
时文链接:
这波“前浪”为何没能激起“后浪”?
□陈之琪
生活在一个崭新时代、拥抱着更广阔的世界、立足于更高视野的年轻人们,其实早已形成了独特的个性与思维方式,他们比起任何一代“前浪”都更具开创性、独立性、自主性,对这个世界有更多元的看法和感知。
换句话说,今日的“后浪”们开始更多地在自我实现中完成着对价值的追寻、对自我的肯定,而绝非来自一种传统的、由长辈在书斋中的赞美与鼓励。
《后浪》虽然不断否认着“一代不如一代”,看似是为年轻人说话,但其本质却依然是自上而下式的、说教式的,其背后还是挥之不去的一种隔代人的刻板印象。视频中老一辈人所肯定的“后浪”们在年轻人观看后只能带来一种脱离感,却没有角色代入感,仿佛视频中所说的“后浪”和自己无关。
因此,这一“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其实给了老一辈人一个重新自视的契机——“前浪”应当如何抛去一种不自主的偏见与刻板印象,真正做到理解并融入“后浪”?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给了两个浪潮相交融的机会与方式。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而当今联接虚拟与现实的“网络”就是一种对人的大幅“延伸”。这种“延伸”不只是感官上的,更可以扩展到个人的行动力和能动性上。这种能动性也在生长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后浪”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以小见大,既能让社会大众更加了解如今的后浪之高,也能让更多的年轻人焕发出奔涌向前的动力,在一众后浪的聚集之下更加直冲云霄。从而“美美与共”,避免唱独角戏。
从这个角度上讲,“前浪”不必愁叹“夕阳无限好”,而“后浪”亦无需抵触来自“前浪”的指导。在这个崭新的时代背景下,唯有让“后浪”借“前浪”之力,“前浪”乘“后浪”之势,这两股浪潮方能凝聚合一,共同成为奔涌的巨浪,助推整个社会不断迎接新的时代挑战。(选摘自《新京报》)
《后浪》本就是品牌广告,没必要揪着“失真”不放
□郭佳栋
有网友直言,“你们是后浪吗,我是韭菜”,“先把房贷打完了,再去考虑梦想如何实现”。究其原因,一些网友认为,宣传片中展示的不是现实中大多数年轻人的现状,而是更偏向于以科技、电竞、旅行等为兴趣爱好且有实现资本的年轻人。
《后浪》是一个青年宣传片,但也是B站的一则品牌广告。这意味着,它的目的是树立自身品牌形象,展现潮流优质的产品内容,让更多的人看到,它是作为优秀青年聚集地的文化社区存在的。《后浪》在呈现主体上的选择,恰恰更能实现这个宣传目的。如果它选择展示的,是一个每天顶着黑眼圈和社会、家庭、工作压力去还房贷车贷的青年人的生活,与现在这支宣传片相比,哪个能更容易激起用户的情感与热血?答案一定是后者。
《后浪》的传播语境,是五四青年节这个特殊节点,其内容策划者需要的,是更具热血青春代表性的,并与其平台特性相符的人物故事。因此,他们选择了展现B站获得成就与认可的追梦精神,并将之代入五四运动青年精神这个大语境中,来反映自身是一个有活力、有精神、有价值的平台。正如博主“考研真经大伟学长”所说,B站制作方的目的很显然是在凝聚共识,而非呈现真实。如果忽视制作方的目的,忽视其精神层面的作用,一味地批判它没有展示真实的“后浪”,这就脱离了语境,毫无益处。
相比于抓着《后浪》的“失真”不放,汲取其精神鼓励是一种更利于自我的选择。《后浪》的视频内容,的确没有展现占比更多的普通年轻人的现状。但是,笔者更希望,它所传递的勇于追梦、不言放弃的精神,可以激励每位努力为学业奋斗、为事業拼搏、为社会贡献的人。(选摘自“红网”)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