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区矫正帮困扶助的内容
2020-08-19白海娟
白海娟
摘 要:帮困扶助是社区矫正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非常重要。从纵向看,帮困扶助的内容依照其重要性和迫切程度可以分为基础型、完善自我型、进阶型三个梯度,是社区矫正对象真正回归社会、健康发展的梯度。从横向看,社区矫正帮扶的内容涵盖临时救助、基本权利保障与维护、修复社会联结、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创业扶持等五个维度。
关键词:社区矫正;帮扶;内容
一、基础型帮扶
基础型帮扶是指为了解决社区矫正对象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问题而提供的帮困扶助措施,使社区矫正对象享有作为人的最基本权利和尊严。这类帮扶的内容主要包括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有食物、有住处、身体基本健康、基本人权免遭损害。这是社区矫正帮扶中的第一梯度,也是最基本的帮扶。主要包含临时救助和基本权利保障与维护两方面内容。
(一)临时救助
临时救助主要是紧急情况下或过度阶段的金钱、实物救助以及食宿救助。对于突遭变故和假释但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生活来源的社区矫正对象,社区矫正执行机构应上报社区矫正机构,发给其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救助金或者实物,提供过渡性居所,仍不能解决困难的,应当提供转介服务,协助申请慈善救济、发动募捐等。
救助金的来源应当有两处,一处是司法行政机关为社区矫正拨付的专项经费中,应保留必要的金额作为社区矫正对象的紧急救助或过渡性救助资金。另一处是社会捐助的资金中,可以分配一部分为社区矫正中的帮扶专项资金,专门用来临时救助。救助时限不宜过长,救助金额不宜过大,各社区矫正机构可以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标准,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临时救助期限及金额。
(二)基本权利的保障与维护
社区矫正对象是犯罪人,在经过了侦查、审判等一系列刑事诉讼活动后,会被贴上负面标签,遭到其他社会成员的排斥,因而沦落为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易遭侵害,所以,对社区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救助与维护也是基础型帮扶不可或缺的内容。这类权益主要包括:人格尊严权、劳动就业权、社会救助权和获得法律帮助权。
人格尊严权是每个公民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权。现代刑罚是人道的刑罚,社区矫正对象拥有生而为人的价值与尊严,应该享有基本的社会地位和尊重,不受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劳动就业权是指社区矫正对象享有与其他公民同样的劳动、休息和获得报酬的权利,要注意的是,劳动权与部分社区矫正对象必须参加的社区服务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社區服务是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惩罚和改造,所以没有报酬,但劳动就业权不仅包含就业的权利,还包括参加劳动获得报酬的权利。
社会救助权包括基本生活保障权和医疗救助权。对于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社区矫正对象,应确保其申请的权利,民政部门不能为难。对于患有重大疾病的,社区矫正机构应主动帮助其申请救助;对于医疗保险外个人自付仍有困难的,按照当地民政部门的规定申请相应形式的救助。
二、完善自我型帮扶
完善自我型帮扶主要是指为使社区矫正对象恢复完整的自我、回归普通人、过正常社会生活的帮扶。社区矫正对象在实施犯罪行为并经过审判之后,完整的公民形象已然被破坏,失去融入社会生活的技能,要想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就要帮助其建立完整的自我。这是帮困扶助的第二梯度,不如基础型帮扶那么迫切,但对最终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不可或缺。主要包含修复社会联结、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两方面内容。
(一)修复社会联结
虽然犯罪行为与犯罪个体的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高度相关,但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背后还有许多更深刻的原因。其中,与社会联结的偏离、失衡、中断,是他们的社会功能丧失或缺损的根本所在[1]。
在社区矫正的执行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对服刑人员的调查和与服刑人员的沟通,主动寻找在其亲属关系和社会交往关系中的有利因素。一方面,要注意对其成长起到正面作用的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与社区矫正对象是最亲近的关系,在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上强于其他任何个体,能够提供经济支持、精神支持,是最重要的支持关系和力量。因此,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给家庭带来的伤害,鼓励其认识到自己与家庭的联结,主动解决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重视具有正面影响的同伴关系。同事、朋友或邻居的支持并非想当然就能获得的,因而社区矫正对象会更为珍惜这种支持,从而获得好的矫正效果。并且,来自朋友、同事、邻居的支持本身就是服刑人员重建社会关系的过程。
(二)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
犯罪学研究发现,失业者不仅会使自己和家庭的经济状况产生危机,而且要为朝不保夕的生活而焦虑,当失业者承担不了这些压力时,就会倾向于选择违反社会规则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改善生存环境,克服焦虑,重拾生活的信心,是预防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重要措施。
1.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我国各地区均设立了职业技能学校,社区矫正机构可择优选择,通过签订民事合同、支付服务费的形式,让职业技能学校定期到社区矫正机构开展各项职业技能培训,也可以在职业技能学校举办集中授课的短期专门培训班,培训期满合格的,发给职业技能执业证书。
2.开展就业指导
市场行情与人才供给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常见,社区矫正机构可联络人才市场,将最新的就业行情带给社区矫正对象,帮助其有针对性地学习职业技能。由于社区矫正对象通常就业层次为初级,经过简单的短期培训就能掌握相关技能的职业类型应被优先考虑。
3.拓展就业基地
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为社区矫正对象建立就业基地8 155个[2],相较于庞大的社区矫正对象数量,还需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第一,社区矫正机构可与工商税务机关协调为招聘社区矫正对象的企业减免一定税费,给予一定优惠政策。第二,组织专场招聘会,邀请企业到社区矫正中心招聘[3]。第三,动员社区矫正对象原单位参与社区矫正,接受社区矫正对象回归。
三、进阶型帮扶
进阶型帮扶是指对有能力、有上进心的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帮助,在达到矫正标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使其有更好的未来和前途。这是社区矫正帮困扶助的最高梯度,目标不再局限于使其顺利回归社会,而是使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价值,再反过来服务社会。
在社区矫正对象中,有很大一部分原来有稳定的工作或职业,只是因为缺乏法制观念、一时冲动或者未尽注意义务酿成犯罪,经过审判以及民事赔偿之后,期原来的事业、工作可能被彻底毁掉,但其自身仍然拥有充足的职业经验或丰富的工作经历可以利用,只要有资金支持,就可以发挥优势,自己创业。对于有技术而缺乏资金的人,社区矫正机构可以动员其亲友给予一定支持,必要时可协助其小额贷款;对于思想开放、有市场经验但缺乏技术支持的人,可以联合基层政府相关部门,将有技术经验的从业者介绍给他,为其提供学习的机会;对于有想法但没技术、没门路的人,可以推荐其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班,或者司法所举办的创业培训班[4]。例如,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司法所联合成人学校为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淘宝店创业技能培训,还有广西西乡塘区等很多地方的司法行政机构将创业培训与就业培训融合在一起,邀请职业经理人等专业人士开展培训和创业指导。
创业扶持对社区矫正能够产生的正面影响有以下几点。第一,形成榜样效应。创业的社区矫正对象可以成为其他共同执行社区矫正的对象的积极示范,司法所还可以将其作为典型进行宣传,使社区矫正对象不仅从理论上,更能从现实中感受到社区矫正的积极力量,促进提高社区矫正的效果。第二,促进社区矫正对象就业。创业者自己也是社区矫正对象,不會对其他社区矫正对象产生歧视,所以在成功创业后,较易吸纳更多社区矫正对象就业,扩大就业面。第三,经过社区矫正执行机构创业扶持而成功的企业、个体工商户更易有感恩心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例如:江苏省泰州市通过社区矫正对象创业吸纳上千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兴化市某社区矫正对象创业成功后不仅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就业岗位,还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向敬老院捐款捐物[5]。
参考文献:
[1]张昱,费梅苹.社区矫正制度的社会学视野[J].广东社会科学,2005(2):93-98.
[2]司法部社区矫正管理局.全国社区矫正发展情况与数据统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314.
[3]张凯,徐伟.困境与出路:我国社区服刑人员帮困扶助工作实证研究[J].理论导刊,2017(10):105-112.
[4]张绍彦.社区矫正的基础、目标和发展方向[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5(6):174-180.
[5]孟维新,王新.泰州市30余名矫正对象成功创业[J].人民调解,200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