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守仁“知行合一”学说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2020-08-19张雯

青年时代 2020年18期
关键词:王守仁知行合一启示

张雯

摘 要:知行统一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原则,要求受教育者实现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当代高校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在阐述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当前高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借鉴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得出了要改善德育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德育评价体系和强化受教育者的自我认知教育四点启示。

关键词:王守仁;知行合一;德育;启示

王守仁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思想深刻影响着后世学子的价值观念。王守仁关于知行合一的思想被人们广泛关注,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对高校来说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王守仁强调个人通过道德的行为以此来唤起内心的道德意识,与此同时要以道德意识来指导和修正的行为。因而只有在真正理解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內涵的基础上,才能在当代德育的背景下传承“知行合一”思想的精髓,继而发挥其真正的启迪作用,而不是沦落为道德的口号。

一、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内涵

“知行合一”思想最早是由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王守仁提出的。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于阳明洞,又办过阳明书院,故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他的“知行合一”学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在王守仁知行合一学说中的“知”不是指一般的理论知识,而且特指“良知”,是指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和判断力。“良知”概念源于孟子的良知良能学说,是指人的天赋道德观念。王守仁在继承了孟子的思想的基础上并进一步把它视为心之本体,他认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1]在王守仁看来,良知即天理,天理自在人心。此外,他又强调良知是是非之心,能够明辨是非,知善知恶。

知行合一中的“行”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主体的情绪和意念活动。如他所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底彻根,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2]在他看来,行包含人内在的心理因素,意念具有善恶之分,进而行也具有为善去恶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行指的是笃行,是主体的实践行为和道德践履的统一,即为致良知的功夫。

王守仁认为“知行合一”中的“知行”是相互关联、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即“知”与“行”有着不可分割性与同时性。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指出了知与行在动态中所呈现的关系内容,“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3]。知作为行的开始而存在,知在行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从道德层面上看,王守仁坚决反对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如果知行分离,就会导致知而不行、行而不知的现象,最终难以实现真知。

二、当代大学生德育困境分析

(一)高校“知先行后”的教育思想

纵观我国教育现状,读书和实践被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截。“知先行后”的教育思想贯穿于当代高校教育之中,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传输知识,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任务是接收更多的知识,为将来学以致用做准备。这一“知先行后”的观念追溯其本源,其实是二程的“知先行后”说。“知至则当至之,知终则当终之。须以知为本。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4]随后朱熹在二程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将知行分为两个前后两个部分,并且顺序不可颠倒。他提出:“知之为先,行之为后,不可疑者。”王守仁批判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提出知行不分先后,知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当代高校不应切断与社会的联系,实施关门教学,应该将学生看作社会中的成员,承担起在社会方面的伦理责任。

(二)忽视学生主体性

当前高校虽然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现实之中,德育工作者依然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对学生进行“说教”和“灌输”,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地位,而忽视了学生将枯燥的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高校的德育工作大多留于形式而缺乏对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引导,过分强调学生对道德规范的顺从,忽略了学生行为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和心理活动,使得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和道德认知的提升过程变得迟缓。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认为道德的本源不在于外界,而在于人的内心,人应该为自我而活,而不是为外界而活。他指出人应该充盈内心,在道德活动中发挥主体性,能知能行,此乃是道德的真谛所在。当代高校德育要鼓励学生以内心良知为起点,光大自我的良知,发挥个性,提高道德自信。

(三)受教育者知行转换不畅

1.德育评价体系单一

高校片面强调大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而并非是道德实践能力。德育评价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采取分数评定,学生也因此被迫做好事。虽然高校课程中有相关的道德实践活动,但是学生更像是走马观花,走个过场而已。场面看似热闹非凡,声势浩大,实际上并没有激发学生内心世界的冲突,学生的认知层面也得不到提高。高校的德育评价应当是及时发现学生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错误并及时进行教育,而不是排列出优劣高下。

2.知而不行

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到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生从中学习到很多书本知识,却不能用这些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之中,这种知是浅性之知、静态之知,不具有行动力和活力。知而不行在主要表现为“知而不愿行”和“知而不能行”这两种情形,“知而不愿行”是指大学生受主观情感意愿的影响,即使了解知识但是不愿意付诸行动。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知善”却不“行善”,虽然接受了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熟悉社会的道德规范,但是缺乏情感共鸣,或被本身固有的观念所束缚,不能将道德规范变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而“知而不能行”是指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导致对道德原则的诸多疑虑横亘心中,从而阻断了学生向善的信念。比如说看到老人跌倒,但是害怕被讹诈而不敢上前扶,或者看到同学受欺负,想上前制止但是担心挨揍。灌输性德育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生成一种道德的实践,德育最终走向虚假化、抽象化和示范化。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由知到行的转换过程出现割裂。知行转换不畅导致学生无法真正获得知行融合的切身体验,无法在解决知行冲突中体验获得感,知向行的转换过程受到阻断,即缺少了知行合一的关键一环,因而道德主体无法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三、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一)改善德育教育方法

高校在德育教育中要重视知行合一,克服知先行后的错误倾向,将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而言,高校德育必须重视道德实践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将道德实践贯穿于道德学习之中,并由相关的教师负责监督与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教育者在德育工作中要做到言行一致,在教育方式上做到知行合一。德育过程要把“学”与“行”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实践的机制和环境。

(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王守仁强调:“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5]他着重提出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可能性,要重视对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的培养,认为应该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长、成长轨迹、认知规律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德育的着力点,在进行德育时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力。同时高校在德育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内化接受并外化于形。

(三)改进德育评价体系

当前学校所采取的德育评价方式过分重视课程评价,忽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践的关注,导致无法确定学生知行转换的具体情况。因此在德育评价中,应该将道德认知考察与道德实践考察有机统一起来,将阶段性考评纳入综合量化考评体系之中,同时建立相应的奖罚制度,对正确的道德行为予以褒奖,对错误的道德行为予以批评与惩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定相应的等级和层次,充分发挥德育评价体系的激励和监督作用,全方位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四)强化受教育者的自我认知教育

王守仁指出:“不务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6]求知不等于修德,知识的多少与道德水平的高低并不成正比,关键在于知与行之间的转换。受教育者首先应该学习好理论知识,只有在拧紧思想的总开关的前提下,才能掌握真知,进而为“行”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其次,应该强化自我道德意识,自觉培养知行合一的习惯,做到在无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践行知行合一。再次,受教育者应该定期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实现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践履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习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7]在强调高校德育的今天,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仍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是同时要注意把握新时代的特征,汲取其思想和方法中的精神养分,坚持以人为本,改进德育工作,不断创新德育新方法,以此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獻:

[1]王守仁.徐爱录·传习录(上)[M].苏州: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4.

[2]王守仁.答友人问,王阳明全集(一)[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4:306.

[3]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一)[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4:78.

[4]程颢,程颐.二程集[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164,187.

[5]王守仁.别王纯甫序,传习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4:194.

[6]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8.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猜你喜欢

王守仁知行合一启示
王守仁的“胆小”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