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挑战

2020-08-19莫文惠

青年时代 2020年18期

莫文惠

摘 要: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促生了多样的消费观念。与此同时,西方社会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进入中国社会,对我国大学生的消费观产生一定影响,其中尤以虚假精致的消费观念影响颇深,这给高校的思政工作提出了挑战。本文将通过分析假精致的内涵和表现及其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挑战,随后为高校思政工作出谋划策,以帮助高校积极应对挑战,抵御假精致主义冲击。

关键词:非理性消费;假精致;高校思政工作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开始追求高生活品质。与此同时,受虚假的精致标准影响,一些人的消费行为超出自身的消费能力,呈现出攀比消费和超前消费等非理性消费的趋势。我国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追求个性,但涉世未深且辨别能力弱,容易在这类虚假精致的误导下走入消费误区,这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给高校思政工作也带来一定挑战。

二、假精致的内涵及表现

(一)假精致的内涵

假精致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主义思潮,是近些年消费社会发展的结果,指一种消极的、对物质和财富过度迷恋的消费方式和价值取向,以物质消费带来的个人精神满足作为动机,追求消费至上和享乐至上,是一种片面的精致。假精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这是一种扭曲的、错位的反映”[1],追求美好生活无可厚非,但过度消费的消费方式是不可取的。

(二)假精致的表现

1.消费非理性化

当代年轻人受精致标准影响,消费倾向呈现出高标准、情绪化、无计划等特点。一些年轻人追求新潮时尚和购买奢侈品牌,非品牌而不用的高标准的消费倾向日益突显。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大,消费是多数人选择的一个舒压方式,但是,以舒缓情绪为出发点的消费往往不够理性,进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消费,这就是情绪化消费。目前,大部分人缺乏正确的理财观念,消费越来越多但储蓄越来越少,过度消费导致入不敷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2.日常审美符号化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被赋予精致、高级、奢华等标签,而这也被大众用来象征身份,“人们越来越看重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符号价值,人们不再是在消费产品,而是在消费符号”[1]。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曾说:“社会是人们通过符号交流来制造和定义的,人们可以主动操纵符号来达到一些目的。”[2]“美”原本是指美丽好看、美好的事物,但在一些年轻人眼中,品牌的符号等于美本身,其审美观已被商品符号化。他们认为,好的生活就应该奠定在无数的品牌符号之上。自己的消费能力有限,却仍旧无法抵挡来自品牌符号的巨大诱惑,从而被虚假的精致宣传所牵引。

3.精神追求片面化

片面追逐物质消费,过度热衷消费后的精神愉悦和满足,以消费带来的直观体验填补内心的空虚,人们会逐渐忽视对精神价值的积极提升,轻视内在精神与心灵诉求,最终缺乏正确的人生目标。

三、假精致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挑战

目前,高校大学生主要是“95后”“00后”,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处于成长重要时期的他们,思维活跃、追求个性自由、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明辨是非能力较弱。因此,假精致以其诱惑性和虚假性得以在高校蔓延,这给高校的思政工作提出了诸多挑战。

(一)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据统计,88.89%的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自家庭,生活费来自奖学金和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分别占3.70%和6.48%。由此可知,大部分大学生生活费来源固定,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是消费市场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受假精致观念影响,部分大学生消费出现超前消费、借贷消费和攀比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行为。更有甚者,走入非理性消费误区,追求消费和享乐,耽误课业,不注重提升自我修养,生活和学习趋于功利化,精神价值缺失。

(二)容易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

在生活费来源较为固定的前提下,大学生超前消费和借贷消费的倾向容易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当前,大学生因还不起高额贷款而跳樓自杀、抢劫的案例比比皆是。假精致观念使大学生丧失对社会的基本判断和思考能力,有的甚至为了满足消费欲望挑战法律底线。

(三)挑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假精致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思潮不断变化发展的结果,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相背离。假精致风气在高校内传播,致使部分大学生“渐渐消磨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对马克思主义失去信心”[3]。大学生追求个性自由,这让他们更倾向于接受西方化的自由平等观念,偏向自由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缺乏对主流价值观的基本信仰,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四、缓解假精致主义带来的冲击路径

习近平浙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其思政工作要积极应对不良社会思潮带来的挑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抵御假精致的冲击。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消费观强调消费的合理性,主张将人的幸福和自由置于劳动过程之中,追求的是个体和整体的共赢。高校要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教育,以简约适度的消费观消除非理性消费观带给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同时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促使其不断提升自我,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受假精致影响的大学生精神世界空虚、缺少正确的人生目标,消费欲望与消费能力的冲突也会使他们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做好本职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关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受不良消费观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思政工作者要积极引导,有针对地制订解决方案,帮助大学生摆正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三)加强家庭感恩教育,发扬勤俭持家的中华传统美德

家庭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因此,联合家庭教育的力量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消费思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家长要有榜样意识,在家庭中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节约简朴的消费观念,传承艰苦朴素的精神,发扬中华民族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四)加强对大众媒体的监管和引导,营造良好校园消费文化环境

目前,大众传媒过度宣传物质消费至上的观念,电视节目、影视剧里铺天盖地的广告,无不透露着符号式消费的思想,大学生涉世未深,极易被这些错误思想迷惑。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监管和引导,要求它们传播积极健康的消费理论,以净化社会的不良消费风气,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校园内部可以采取措施积极宣传勤俭节约的消费思想,软性规范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努力营造绿色健康的校园消费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邹振东.“假精致”不是“心理病”是“社会病”[J].人民论坛,2019(32):105-107.

[2]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苗国厚.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5(11):81-82.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2017-1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