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也识愁滋味
2020-08-19薛阳光孔德霞
薛阳光 孔德霞
摘 要:情感倾诉是大学生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助于其健康成长。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存在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分析大学生情感倾诉的类型、原因和渠道,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倾诉;心理咨询
一、引言
情感倾诉(Emotional Pouring),也叫情感表达或情感宣泄,是个体感知并表达自身情绪的心理过程,多见于消极情绪。情感倾诉有利于提升个体婚姻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个体焦虑水平、抑郁程度以及不安全感,使个体感到轻松、愉悦,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对个体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当代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升学和就业压力,容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本文拟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和汇总,梳理当代大学生情感倾诉的沟通渠道、常见问题、解决措施,并提出建议和思考。
二、当代大学生常见的情感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学界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比较丰富。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心理咨询”为关键词检索,共获得30条检索信息;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关键词检索,共获得6 493条检索信息;以“大学生情感”为关键词检索,共获得5条检索信息。
综合各类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情感的特点主要是:总体结构丰富多元,发展水平良好,发展趋势向优;各类情感得分失衡,在生活与道德情感得分维度较为优秀,人际理智与审美情感相对较差;在理解和调控他人情绪能力上较优,但不善于调控和表达自身情绪。大学生情感问题主要见于以下情况:由于情境或个人认知引起的抑郁和焦虑;以亲密关系为主的人际关系异常;其他心理问题,如神经衰弱、强迫、疑病症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与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对于即将面临升学和工作的大学学生而言,更是压力重重。大量学者基于社会背景和大学生的个体因素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认为性格、性别、人际关系等是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一)性格因素
有研究表明:个体的性格会影响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水平,热情、团结、探索欲、希望、爱与被爱的能力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大学生性格与生活适应性,生活适应性与师生关系呈正相关,性格优势在师生关系和大学生适应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性格优势越明显,对生活的适应性越强。大量研究也发现,外向性格的个体在抑郁方面的得分较低,在焦虑等方面的得分偏高,性格内向的人则相反,这可能与其表达情绪的方式和个人认知有关。
(二)性别因素
有研究表明,相比于男性,女性的人格研究更显敏感、不安全、焦虑。但也有研究显示,师范院校的男女生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躯体化和焦虑维度差异显著,即男性情绪焦虑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女性。同时,有研究呈现相反结果,认为男性与女性在躯体化方面无显著差异,在强迫、抑郁和焦虑等方面,女性显著高于男性。性别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弱相关关系,女性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稍弱于男性,更容易表现出自卑和掩饰等情绪,且情绪波动大。在日常生活中,女性情感往往要比男性更加丰富,在人际关系、人际信任水平、感性思维、自尊感等方面优于男性;男性在理性思维、正直感和表达能力上优于女性。由此可见,男女两性的性格特征各有千秋、各有长处。因此,研究在性别方向并没有取得广泛而一致的结论,个体因素的影响往往会掩盖群体的性别维度。
(三)人际关系
本次研究搜集的文献中,有36篇涉及大学生宿舍关系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有6篇涉及大学生与导师、辅导员关系问题的案例,有14篇涉及亲密关系的案例。由此可知,人际关系在大学生心理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使用名称不同,如有的研究用社会支持(朋友支持、学校支持、教师支持),但是本质含义都一样。大量研究表明,宿舍人際关系和谐的大学生往往更具团结感,心理健康水平正常,更容易表现出和谐友善的行为;反之,则会产生心理问题,造成个体的抑郁、警惕、神经衰弱等。师生关系和谐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与教师相处融洽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在学业成绩上也更加优异。这些因素之间存在一个交互作用,人际关系优秀的个体往往会收获更多的社会支持,因而能够更加自信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社交问题,表现出更加和善的社会行为;而人际关系较差的个体,社会支持越少,处理问题的难度更大,因而容易进一步远离群体和社会。
还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情感层次、受教育程度、学业成就、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以及生活质量等因素呈显著正相关,与焦虑水平、抑郁水平、空虚感、内疚感、负性生活事件等呈显著负相关。因此,要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以及情感问题的成因,仍应以多元开放的视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当代大学生情感倾诉和心理求助行为研究
研究表明,当大学生发现自己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时,其倾诉情感的第一对象往往是朋友,其次是网友,而后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寻求辅导员或父母帮助的概率更是非常小。
一位学者2003年的一项涵盖300名被试的研究表明,大学生面临心理或情绪障碍时,更倾向于求助他人,而其他类型的困难则更愿意自己处理。在异性交往上,无论是男生或者女生,都选择用其他处理方式,并不倾向于向他人求助;在地区差异上,农村的被试更愿意自己解决学业或就业问题,而大城市的被试则更愿意求助他人;求助对象上根据求助问题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学业或就业问题倾向于向朋友和老师求助,生活和情感问题倾向于向家人或朋友、恋人求助,在面临心理或者情绪障碍时,则向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求助。
一般来说,在感知到自身的心理或情绪障碍后,主动求助心理工作者的大学生较少。但也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水平中等偏上,自身求助意愿较强,这可能与心理健康意识在大学生心中越来越深入有关。大学生群体只有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再因自身的心理问题感到自卑,才会主动咨询心理医生。可见,影响大学生情感倾诉和求助行为的因素还包括大学生自身对心理问题的认知不足、讳疾忌医意识、咨询动机不足。
四、关于大学生情感倾诉的思考和建议
考虑到大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种内隐的厌恶情绪,笔者在西南地区某校创办了微信公众平台——微光树洞listening,主要包括心灵好文、线上咨询和线下预约三个板块。其优势在于,不仅推广了传统的线下渠道,而且将传统心理咨询渠道与现代新媒体平台更好地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心理咨询的实用性和便捷性。线上平台更加注重来访者的隐私,且能够根据来访者的情况对其进行分类分流,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引导、分析和判断行为,合理利用现有的心理咨询和情感疏导平台的人力资源。
关于建设心理咨询和情感倾诉平台,高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健全大学生情感倾诉渠道,打造心理咨询、朋辈辅导、教师指导、线上监测与引流“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第二,完善现有心理咨询体系,提高其专业程度和覆盖率;第三,定时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节”“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技能大赛”等活动,寓教于乐。
当代大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不讳疾忌医,有心理与情感障碍要及时倾诉和咨询,寻求专业人士的建议和帮助;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保持和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元且复杂,受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且心理求助行为各异。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应当重视该问题,通过建设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和情感倾诉平台等措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陶玲霞,程素萍.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1):109-114.
[2]梁晓燕,魏岚.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测评初探[J].心理科学,2008(3):689-691.
[3]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60-64.
[4]严标宾,郑雪,邱林.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3(4):22-28.
[5]李伟,陶沙.大学生应对策略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水平关系的研究[J].心理發展与教育,2002(3):68-73.
[6]冯泽鲲.“认同理论”视角下民族大学生情感支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
[7]方晓义,袁晓娇,胡伟,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1):111-118.
[8]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5):664-679.
[9]张妍,任慧莹.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元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4):423-426.
[10]袭开国.大三学生认知风格对情绪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7):490-493.
[11]郑亚楠,常春英,胡雯.某医学院校大学生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调查[J].心理月刊,2020(4):49-50.
[12]鲜于乐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以心理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9(34):203-204.
[13]潘馨馨.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及群体差异性的调查研究[J].校园心理,2019(3):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