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始于清刊, 终于清康

2020-08-19颜侨宏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步行街湄公河夜市

颜侨宏

清刊,一座泰国北部的边陲小城,湄公河畔,毗邻老挝,据说每年到泰国旅游的近百万中国游客中,来清刊的不过百分之一。清刊,默默无闻久矣。这座关于闲暇和慵懒的城市,是属于泰国人的自留地,而每一位到过清刊的旅人,都唤起了它的第二个名字,清康。

在清刊,车马很慢

第一班从黎府发往清刊的双排车,在下午3点。

花30余泰铢,只需40分钟,坐在这种由货车改装的双条车里,从铁皮画框似的车窗向外望,是遍布着棕榈和米树的乡土风情。麻雀虽小的双条车,五脏俱全,一如不远处坐落在窄山细水中的清刊。

在清刊没有固定的站牌,更没有明显的边线,小小的镇子与湄公河畔的山景一衣带水,所以在清刊下车,热情的当地司机并不介意将你直接送往目的地。当然,在清刊步行街换乘自行车,更是游览小镇的不二选择。

从斯里坤曼寺下车,步行几百米,便来到了清刊步行街,这条红砖绿瓦的古旧小街,也是清刊唯一的主街道。具有百年历史的柚木祖屋,散布在宽不足5米的街道两旁。

这里的每一栋老宅,都是木造的。

长长的窄木板层层相叠,沿规整的几何图案搭建形成屋身,屋檐和墙体几乎没有装饰,朴实无华。屋顶是一面缓坡,在过去也许是茅草质地,现在已经统一换为金属瓦楞板。

在主屋之外,泰国的炎热气候催生了民居的“灰色空间”。阳台、外廊、大屋檐下的休息区比比皆是,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花草,从紫罗兰到黄叶花,可谓乱花迷眼,还有精心布置的院落,摆上桌椅,粗茶淡饭间经营着自己的慢生活。

穿过大开大合的排门,一家叫WITH A VIEW的咖啡店连接着门前的老街和屋后的湄公河。午后的阳光透过屋外的古旧立面,斜撒在店内的螺旋扶梯和欧式餐桌上,出人意料的是,二者显得那么相得益彰。

尽管建筑风格各异,但不论是门前带有花园的庭院式,或是具有殖民期西方文化的西班牙式,还是浓缩着佛教气息的庙廷式建筑,木制结构都是其灵魂所在。这里的建筑也许没有清迈的香火气息,也没有曼谷的浓郁水气,但一定是远离水泥森林之外,最返璞归真的乡土,乐土。

除了料理美食、烹调时间外,清刊步行街上的咖啡店老板,大都经营着民宿生意,也和所有乐天知命的当地人一样,时常不在店里。一位泰国知名的旅游博主曾到清刊旅行,他在博客中写道:

“到达Chankhiang民宿的时候,店内空无一人,邻居告诉我店长Tae哥出远门了,我休息了一会后联系Tae哥,他让我自个上楼选房,对话的结束实在奇怪,相较我曾住过的酒店,这里的氛围更像是住在朋友家。Tae哥还说,我可以随便骑院子里的粉色自行车。”

下午的步行街依旧少有汽车来往,农民和伐木工的皮卡已经在清晨完成使命,平均每小时从黎府发来一趟的双排车,已是清刊的稀客。烈日当空,屋檐下、阳台上到处都是打着瞌睡的居民和猫。有旅人曾有这样的经历:

路过挂着牌子的店铺,上面写着“在休息,下午3点回来”,而3点再次经过,却发现“3点”被划去,改成“4点”。清刊人对时间的失约,往往会引得游人会心一笑,也流露出他们骨子里的随性与可爱,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游人的脚步也逐渐慢了下来。

湄公河旁流淌的慢时光

傍晚时分,人烟熙攘,清刊渐渐露出了它的另外一面。

沿着湄公河骑行, 河中的渔船在暮色中悉数鱼获,两岸的餐厅传来冬阴功和菠萝炒饭的香气,清刊步行街的霓虹星星点点亮起,在遥远的国度,有着不输江南水乡的悠闲诗意。

从清刊老街骑行大约2公里,有一处石头密布的河滩,湄公河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转了个弯,随着水流放缓江面变宽,旱季水位下降成为沉积岸,成为敬曲哭石滩。与“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的长江瞿塘石滩不同,这里没有惊涛拍岸的凶险,只有落日余晖的温柔,没有激流勇进的危船,只有泛游河畔的小舟,一块块鹅卵石星罗棋布般铺满了河滩,如一张画卷,熏染了沉沉的暮色和游人戏水的朗朗欢笑。

清刊是黎府的一个县城。坐落于黎府盆地边缘的这座小城,面朝湄公河,背靠着连绵群山,俨然一副世外桃源的样子。古时的清刊,曾是澜沧王国重要的战略城市,和养育了一代代人的悠长湄公河一样,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可曾经那些攻城略地的史诗,王公贵族的佳话,似乎都在时代更迭中堕入烟海,消散在清刊日复一日的慢时光里。

五湖四海的人们乘兴而来,不论意欲何为,在夜幕降临后的这座方寸小城里,总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依善夜市。

依善夜市随着步行街笔直延伸,这里有炸春卷和咖喱饭等传统美食,但却难找到一家酒吧和西式餐厅。来来往往的游人,沉醉在卖艺少年的竖琴声中,也惊叹于地摊画师的技艺,往往以几十泰铢买下一幅,收在明信片中,寄给友人。在依善夜市,你甚至可以找到邓丽君的CD光盘。

移步服装店,最吸引游人的莫过于带有鬼神色彩的当地服饰了。由于清刊的民族以黑苗族为主,此民族十分敬畏鬼神,因此在夜市的服饰摊前往往会摆着一具身着鬼神服饰面具的假人,引得游人驻足。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5月或6月清刊会举办一个名为Phi Kon Nam的节日,届时相信奶牛和水牛死后会有亡灵保佑的黑苗族人,为了表达尊敬之情,会戴上神似野牛的面具,身穿彩色服装伴着牛的“魂灵”一起在夜市里穿行,场面犹如西方的万圣节。

从布善中开始的佛系生活

无论在泰国的哪个县份,佛教始終是主流的信仰,清刊也不例外。

清晨五点,踩着朝霞,三三两两的僧人从寺庙里出来化缘,他们是清刊步行街一天中最早的访客。

当地人和游人皆铺一块毛毯在临街,毯上放一篮子,一银杯,一水瓶,篮子里有盛着糯米饭的竹碗,然后轻轻跪于毯上,等待僧人前来。僧人经过便会打开化缘篮,取走里面的食物,即使是游客也无需担心,无论是糯米饭还是饮料,一包面包或者饼干,都象征着施主的诚意。

最后僧人会双手合十,诵一段经文作为回礼。当篮子里所有的东西都布施出去后,再把瓶子里的水倒进银杯,将里面的水浇到旁边栽种植物的泥土里,这一个动作的意思是:回向给逝去的亲人。

在清刊不乏寺庙,但是被一群兔子环绕的寺庙,却实属罕见。

这间叫兔子庙的佛寺,位于Pu Kok山的半山腰,院内饲养着的几百只野兔,连同山顶的云海日出,似乎是清刊为数不多需要赶时间的旅游路线。每天前来拜佛的善男信女们,花几泰铢的香火钱,就可以喂几只兔子一顿饱餐。

据当地人称,兔子庙的一名僧人,曾经在山上放生过几只待宰的兔子,经年累月,繁衍成群的兔子便留在了寺庙中,也为寺庙增长了名气,增添了香火。除此之外,兔子庙内还有一个铜鼓,名为祈福锣,据说只有拥有佛缘的人,才能敲出独特的声音。

在清刊,来自异国他乡的游人,也许只是听闻此处车马很慢,时间很长;又或是因为一间寺庙,一个信仰;也可能只是道听途说,说此处山水很美……但是每一个到过清刊的游人,无不唤起了它的第二个名字:清康——清静无为 ,岁月安康 。

猜你喜欢

步行街湄公河夜市
没有一个武汉人逃得过夜生活
商务部:确认5条步行街为全国示范步行街
古代夜市哪个朝代最流行
夜空
走近湄公河
重庆首次授牌市级夜市
问路
系在湄公河上的七色霓裳
日美中在湄公河角逐影响力
步行街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