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粒-TACE联合伊马替尼治疗进展期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临床疗效观察

2020-08-19杨孔武穆茂媛石明涛杨明镇石荣书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伊马替尼外科手术中位

敖 劲, 杨孔武, 穆茂媛, 石明涛, 利 峰, 蔡 争, 杨明镇, 石荣书

肝脏是胃肠道间质瘤(GIST)最常见的转移部位,20%~60%GIST 转移发生在肝脏[1]。 因此,肝转移控制的程度是决定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之一[2]。目前针对转移性 GIST(MGIST)的标准治疗推荐伊马替尼作为一线治疗[3]。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推荐对于部分无法实施外科手术的GIST肝转移患者。肝动脉栓塞(HAE)可以考虑作为姑息治疗方式[4]。

既往研究证实TACE治疗GIST肝转移瘤取得良好的疗效[5-7]。复习国内外文献TACE/TAE治疗GIST肝转移所运用的栓塞剂有:碘化油[7]、PVA 颗粒[2]、Embosphere®[8]以及 Bead Block。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GSMs-TACE治疗的50例GIST患者。选入标准:①根据《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 年版)》[4]明确 GIST 肝转移;②原发性病灶切除术后规律口服伊马替尼大于6个月以上,且影像学检查评估肝内肿瘤进展;③无法外科手术或消融手术治疗;④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 A、B级;⑤无严重心、肺、肾等脏器功能异常及出凝血正常;⑥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上。剔除标准:肝外转移;肿瘤占整个肝脏比例≥70%;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C级;ECOG体力评分>2分;过敏体质或者有肝外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依从性差,无法规律随访或治疗。符合入组标准的9例患者(见表1)。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为39~72岁,平均(55.0±11.6)岁。 GIST 原发肿瘤位于小肠 4 例,直肠1例,十二指肠1例,腹膜后3例。所有患者GSM-TACE术前均接受临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增强CT或MRI。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5 F RH导管常规行腹腔动脉、肝总动脉造影,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及肿瘤染色是否完整等情况,辅助行膈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胃左动脉、右肾动脉等造影,以明确肿瘤所有供血动脉,然后以2.7 F微导管超选择插管至供血动脉,不能超选择插管则行肝段栓塞。根据肿瘤大小选择顺铂(60~100 mg)或洛铂(20~40 mg)以注射用水稀释至 60~90 mL,选择直径 150~350 μm 或 350~560 μm GSM(杭州艾力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规格:100 mg,产品批号:080722)混合成微粒悬浮液,于肿瘤区域供血动脉内,透视下经导管缓慢推注微粒悬浮液,栓塞停止标准是肿瘤染色完全消失,区域动脉内血流停滞。术后常规予以4~7 d保肝、补液对症治疗。

表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伊马替尼治疗情况

1.2.2 伊马替尼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TACE术后第4天开始服用伊马替尼,初始剂量为每天300 mg或400 mg,建议饭后服用,直至患者病情出现进展,或因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

1.2.3 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评定 ①术后1周行肝脏CT平扫,术后1、3、6和12个月行增强CT检查以观察病灶坏死程度,大小变化,以及是否存在残余病灶或新发病灶,以后每半年行增强CT检查1次,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及确定是否需要再次接受介入治疗。随访截止至2019年1月。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首次接受 TACE 治疗到肿瘤发生进展或(因任何原因)死亡之间的时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首次接受 TACE开始至死亡的时间。②肿瘤反应的评价参照改良实体肿瘤评价标准(mRECIST):完全缓解(CR):所有目标病灶动脉增强显影全部消失;部分缓解(PR):目标病灶动脉增强长径总和缩小≥30%;病变进展(P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病变稳定(S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有缩小但未达PR或有增加但未达PD。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生存时间和生存率

随访时间(6~48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4±4.4)月。截止至2019年1月本组患者全部存活,无失访。

2.2 疗效评估

截止发稿,根据mRECIST 1.1标准评价肿瘤反应(表2)。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5例,无新发展病灶及肝外转移病例。

表2 GSMs-TACE联合伊马替尼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估

2.3 栓塞后并发症

9例患者共行17次TACE手术。术后均有不同程度胃区不适,恶心呕吐,无发热,剧烈腹痛症状;上述症状在24 h内缓解。所有病例均未见胃肠道出血、肝脓肿、胆管损伤及胆囊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GSMs-TACE联合伊马替尼治疗GIST肝转移瘤,为一线治疗失败,且不能外科手术的进展期GIST肝转移患者提供了可选择的治疗方案。肝脏是GIST常见的转移部位,一旦发生肝转移,外科手术联合伊马替尼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2]。但是对于肿瘤较大,分布在不同肝段不能外科手术的肝转移瘤,伊马替尼被认为是一线治疗方案。然而,长期使用伊马替尼治疗有80%患者会出现继发性耐药。即使二线或三线治疗的苏尼替尼及瑞戈非尼也分别仅能延长PFS约4.8及3.9个月[9-10]。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推荐对于部分无法实施外科手术的GIST肝转移患者,动脉栓塞(TAE)可以考虑为姑息性治疗方式[4]。

前期关于TACE/TAE在GIST肝转移治疗中的价值得到认可,但是行TACE/TAE如何选择栓塞剂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标准。林均华等[11]国内学者首次报道4例GIST肝转移患者,选择碘化油联合明胶海绵动脉栓塞,结果显示未见明显疗效。Cao等[7]回顾分析了60例对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伴肝转移的患者,其中22例TACE联合TKI或支持治疗,中位生存时间68.5周,明显优于单纯伊马替尼及支持治疗对照组25.7周。但是,Cao等[8]回顾分析了45例伊马替尼耐药GIST肝转移患者,其中19例选用Embosphere®-TAE与常规碘化油联合明胶海绵栓塞比较,结果显示Embosphere微球栓塞的反应率及延期肿瘤进展均优于传统的碘化油栓塞。国外学者报道110例GIST肝转移的患者接受PVA颗粒-TACE联合TKI治疗,其中85例进行确切影像学评估,中位生存时间为 17.2 个月[5];Kobayashi等[6]研究报道14例GIST肝转移患者,选用PVA颗粒行TACE治疗,其中13例进行确切影像学评估,1例PR,12例SD,中位生存时间为9.7个月。本研究采用GSM-TACE联合伊马替尼治疗中位生存时间达24.4个月,优于既往选择TACE的文献治疗报道,分析原因与本研究病例较少,可能有偏差,但同时也说明GSMs-TACE方法具有良好的初步临床疗效。

肝脓肿是肝内恶性肿瘤行TACE治疗严重的并发症之一。GIST肝转移瘤TACE治疗术后同样有并发肝脓肿的报道;有学者报道14例GIST肝转移患者选择Embosphere®Microspheres、Bead Block®及 Embozene®Microspheresl作为栓塞剂,在24次TACE 过程中并发肝脓肿 1 例[6];Maluccio 等[12]报道的24例患者,采用PVA微球栓塞,45次TACE并发肝脓肿2例;Cao等[8]报道的19次TACE中并发2 例肝脓肿;Stampfl等[13]在动物模型实验中,选用不同直径的Embozene微球栓塞肝动脉证实,肿瘤及正常肝组织坏死程度与栓塞微球大小及密度有密切观察。本研究采用直径为150~350 μm、350~560 μm可吸收性GSM作为栓塞剂,在17次的TACE中,不仅肿瘤坏死比较彻底,而且均无肝脓肿形成,表明GSM在GIST肝转移瘤动脉栓塞是比较安全的。

本研究不足,首先是小样本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报道,以后将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证实GSM-TACE治疗GIST肝转移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之,尽管目前研究病例数较少,初步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GMS-TACE联合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是安全的、有效的。

猜你喜欢

伊马替尼外科手术中位
Module 4 Which English?
自行设计的可调式抬手架在手外科手术消毒中的应用效果
调速器比例阀电气中位自适应技术研究与应用
真相的力量
跟踪导练(4)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生伊马替尼耐药病例1例并文献复习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肝胆胰外科手术与动、静脉自然分流
动物外科手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