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策划理论的城中村街道环境优化设计研究(下)
——以山西兴县后发达村建筑与公共空间优化为例

2020-08-19LIUMin王舒媛WANGShuyuanHEGuang

住宅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街道空间建筑

■刘 敏 LIU Min 王舒媛 WANG Shuyuan 何 广 HE Guang

本设计上篇(《住宅科技》第7期)主要介绍了兴县城中村改造项目的缘起、现状问题、规划策略和原则以及规划方案。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城市边缘村落发展滞后,村落风貌和生活环境杂乱且不完善,据此结合CRS建筑策划理论对兴县城中村进行整体策划与规划,目标在于提升和活化城中村街道公共空间。下篇将以前期策划得出的结论为导向,结合兴县城中村的具体方案设计,对乡村整治中的建筑与公共空间优化方案进行进一步探讨。

1 基于CRS信息矩阵的前期建筑策划

前期建筑策划经历了目标制定、资料搜集、现状整理、需求分析等步骤,最终发现问题,即影响后续设计方案制定的关键因素。并且在问题的基础上制定整体策略以及原则,为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方案划定框架与基准,使方案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具体的方案设计作为建筑策划成果的实施环节,衔接前期的建筑策划,串接起建筑建造的全生命周期[1]。

在建筑前期策划过程中,项目小组组建了策划团队,在以上策划流程基础上,利用CRS矩阵对影响现状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2],最终得出的成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划的策略及原则,二是整体的规划方案。

规划策略主要包括三项,第一是全面整治,对街道的建筑、景观等各个方面进行统一提升;第二是修复织补,针对街道功能、空间等不完善之处进行补充和修缮;第三是针灸嵌入,小范围点式置入活化的功能与空间,弥散式辐射。在规划策略的基础上,制定了三项规划原则,分别是保护传统肌理、结合地方元素、提升整体活力。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空间规划方案,在全街道层面进行点式空间置入以及线式空间整治,结合实际空间状况补足街道功能,适度植入民俗产业,完成功能、形式、时间、经济四个层面的联动。

接下来需要在前期策划的结论和框架下落实具体方案,以策略、原则、规划方案为导向进行进一步的建筑和公共空间设计。

2 基于CRS信息矩阵的方案设计方法

建筑及公共空间的具体设计将以前期策划总结得出的现状问题,分析得出的策略、原则,以及规划方案为指导,延续CRS信息矩阵的逻辑框架,从功能、形式、经济、时间四个层面入手,考量影响设计的主要因素,落实到详细的方案中。具体可从规划对象分类、问题综合评估、策略原则指导、方案设计、效果呈现这几方面入手。

2.1 规划对象分类

根据前期规划方案划分街道空间改造设计的类型,对其问题进行综合评估,便于后续设计能够集中且有针对性地采取方法。例如,根据前期的规划方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节点建筑空间,包括村政府村民广场公共空间和农贸市场,属于街道规模较大的节点性空间;②街道公共空间,满足了街道各类居民全天候的日常活动需求,是散布在街道的小型点式空间;③街道立面以及小品设施,目标在于完善街道基础设施,延续传统文化肌理,提升街道生活品质。

2.2 问题综合评估

根据规划方案,对街道需求改造设计的对象进行分类之后,需要针对每种类别的对象进行问题的提取,保证设计方案的针对性。

在节点建筑空间方面,兴县后发达村在街道功能和公共空间上存在缺失和同质化的现象,例如,目前村民日常买菜、节假日民俗活动等只能沿街举办,缺少集中空间。

在街道公共空间方面,当地居民普遍反映他们日常会在街道两侧活动、聊天,但街道两侧消极空间居多。一方面,空间被杂草覆盖或者因为鲜少使用而荒废;另一方面,街道基础设施不足,削弱了空间的可用性。

在街道立面及小品设施方面,建筑的整体肌理保存较为完好,主要问题在于整体建筑风貌混乱,失去传统特色。此外,除了沿街建筑本身,街道的道路铺地、景观设施等经过长时间使用也已损坏,或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村民的需求,街道空间的各个要素相互之间并不协调。

2.3 策略原则指导

在进行问题评估后,需要以前期策划得出的策略原则为指导,结合针对性的问题,有侧重地制定方案。对于不同类别的设计对象侧重应用不同的策略和原则。

在节点建筑空间方面,以“结合地方元素”为主要原则,采取针灸嵌入的策略。针对当地缺失的功能和空间进行更新设计,并结合当地风土习惯为村民们制定活动功能,传承当地的文化习俗。

在街道公共空间方面,以“提升整体活力”为主要原则,采取修复织补的策略。在不破坏整体街道肌理的情况下,利用街道的消极空间重新赋予其功能,沿街道点式嵌入公共空间,增补必要设施和公共活动功能,提高空间场所感以及可用性,达到织补空间、活化街道的目的。

在街道立面及小品设施方面,以“保护传统肌理”为主要原则,采取全面整治的策略。完善街道空间各构成要素,从整体街道立面到街道家具、界面的材料与色彩等都统筹考虑,在保护当地传统肌理的前提下,力求再现与传承当地的风貌特征。

2.4 初步方案拟定

针对各规划对象的问题评估,应用策略,遵循原则,可得出初步的设计方案,形成的分析图见图1。

3 基于CRS信息矩阵的街道建筑与公共空间优化设计方案

根据初步方案的拟定,接下来从节点建筑空间、街道公共空间、街道立面及小品设施这三个类别入手,将基于CRS信息矩阵的各方案目标落实到设计中。

3.1 节点建筑及其公共空间改造

3.1.1 村政府村民广场公共空间改造

后发达村村政府位于改造街道西段,主要包括行政主建筑、办公建筑和一个戏台,共同围合成“L型”体量。村政府是街道居民活动的核心区域,联合戏台功能与空间,可以将其打造为功能多样的村民活动广场。方案首先对村政府前的矩形广场进行了场地功能的策划,依据广场本身的空间围合特征,将整个广场分为三个小广场,分别为:村政府前主广场、村民生活广场以及戏台前多功能广场,三个广场通过沿村委会大院正门的主轴线进行连接,为各年龄段的居民提供休闲场所以及节日集会场所。并且,广场中以老槐树、砂岩浮雕等当地元素构筑景观小品,采用当地的材料、文化符号,建立居民与村镇民间传统的连接(图2、3)。

3.1.2 农贸市场设计

图1 基于CRS信息矩阵分析的方案设计方法

农贸市场的设计回应了村民对贸易集市的需求,紧邻村委会修建在其南侧,为了充分利用地势高差及解决停车问题,在农贸市场下层修建了地下停车库,可通过村政府西侧车行道进入。农贸市场在空间布局上以开放式的摊点为主,嵌入尺度不一的广场空间,摊点结合活动顶棚,可以适应不同的天气以及对空间围合开放程度的不同需求。市场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外围的辅助用房、点式售卖摊点以及五个不同功能的开放广场空间,分别为活动、文化、休闲、娱乐以及游乐区。此外,农贸市场也通过集市建立起村民沟通的平台,例如:夜间集市、跳蚤市场以及节庆民俗活动等(图4、5)。

3.2 街道公共空间节点设计

街道公共空间的设计,在功能上包含六种类型,分别为街角公园,亲子活动、临街商业、文化宣传街道、适老健身的街道口袋公园以及百姓健身步道,并在功能空间特殊设计、景观设施、材料选用等方面分别考量,充分满足各年龄段人的需求,激发人群的聚集和交流(图6、7)。

3.2.1 街角公园

街角公园位于晋绥东路西侧端头,是进入街道的入口,选择利用街角废弃的空间设置村标,并结合绿化和休闲座椅营造街角公共空间,用以标志街道入口。村标在形式上提取当地“拱”的形式要素,石块砌筑基座,青灰色方砖辅以镂空瓦片墙砌筑主体部分。村标周围布置休闲空间,供人休息活动。

图2 村政府村民活动广场平面和功能流线图

图4 农贸市场平面图

图5 农贸市场多功能活动场地

3.2.2 亲子活动街道口袋公园

亲子活动口袋公园设于幼儿园对面,为儿童提供玩耍的地方,为家长提供等待的空间。地面铺地采用不同材质和色彩以便于划分空间,并避免出现台阶和路面的高低不平,以防老人和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考虑到儿童穿街的安全性,设置了人行横道以及儿童过街的安全标志。

3.2.3 临街商业街道口袋公园

为应对商业铺面前空间被侵占、缺乏管理的问题,对其进行空间整理,统一设置自行车停放区域,规范空间使用,增补景观小品、休息座椅等必要设施,活化空间氛围。对户外用餐和休闲区进行卫生管理,在统一规范下,商家可结合自身的特色对户外空间的布局等进行设计。

3.2.4 文化宣传街道口袋公园

文化宣传口袋公园希望既能结合街道空间为村民提供追忆和传承当地文化的场所,也能成为街道活动和村民自身的展示场。利用当地材料语言,红砖砌筑文化展墙限定空间,同时成为展示板,砂岩浮雕镌刻村落文化轶事,景观设施呈流动的线型布置,可临时布展。

3.2.5 适老健身街道口袋公园

适老健身口袋公园结合亲子活动口袋公园设置,布置了适老化的健身器材、休闲座椅,并利用红砖展墙围合空间,包括健身区、休闲棋牌区以及雕塑小品区。帮助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走出家门,进行社交活动及身体锻炼,提升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

3.2.6 百姓健身步道

晋绥东路虽在整体风貌上缺乏统一规划,但其本身街道尺度宜人,适合步行。因此,方案在整条街道上沿街铺设了健身漫步道,将沿街公共空间节点串接起来,加强节点的可达性,增强步行体验的延续性。

3.3 建筑立面及景观小品

3.3.1 兴县地区传统材料与设计要素

兴县后发达村位于山西吕梁地区,该地区位于晋中西侧,黄河东部,吕梁山脉贯境。在建筑风格上以地下式窑洞和四合院建筑为主,建筑在材料的使用上多就地取材,根据当地工匠的工艺进行加工,因此,在不同的环境其建筑材料的使用稍有不同,但也存在共性。当地的建筑构筑多采用以下几种材料,第一种是砂岩,未经过打磨的砂岩往往质地较软,一般用作当地的窑洞等建筑的屋顶面层材料,其荷载较轻,大块的砂岩经过打磨后就可以用作简单的建筑结构及铺装等;第二种是青石,青石稍作打磨成较为自然的形态用作地面铺装等;第三种是青瓦和青砖,青瓦覆于合院建筑的屋顶,青砖用作砌墙或作砖雕、砖饰等;第四种是木材,在建筑的斗拱、雀替以及门窗等方面多有应用。其中,木石材料的使用除了在建筑的构筑上,还用于建筑装饰、劳动工具的制作等方面,成为了文化传递的媒介[3]。

图6 街道公共空间布点

图7 街道公共空间透视图

3.3.2 沿街建筑立面改造

后发达村街道两侧沿街建筑主要以1~2层的商住建筑为主,各户自立门户经营生活,建筑多为9~12 m开间,沿主街道排列,部分建筑结合了当地的院落空间形式,形成一进的小院,从沿街立面的角度呈现出较为错落的空间关系。但是现状的沿街立面大多在色彩、材料和整体立面分割比例上风格迥异,并且丢失了地域特色。此外,每户的建筑单元体量相互独立,并且与街道空间割裂开来。但街道本身空间尺度宜人,具有改造的潜力。

据此,方案提取了三种典型的沿街建筑立面,对后发达村晋绥东路约两公里长的街道进行了整体统一的立面改造设计,分别是单层商住建筑、两层商住建筑和三层商住建筑。

具体来说,在街道立面的整体统一方面,首先,利用相同的构件要素进行立面的构筑。例如,方案对立面横向线条进行规定,对入口台阶、外墙踢脚线、窗户上下沿水平线、门的上沿线、门头位置、建筑檐口线、女儿墙高度等都进行了整体的统一,并且规定了几种门窗模块的尺寸,这样街道的整体建筑在宏观的比例尺度上比较协调。其次,在选材方面,墙体和台阶基底选用砖石砌筑,采用有夯土色泽的抹灰墙面,而一些门窗构件则以木材为主,在色彩方面选用青灰色、土黄色等暖灰色调,整体与当地沉稳粗犷的风格相协调;在保证整体统一连续性的基础上,对立面构件进行形式框架内的调整,设计出多样的系列化构件模块,再根据建筑本身的功能特征,对这些立面构件进行组合(图8、9)。

3.3.3 小品设施优化

对于小品设施的整治设计主要包括:增添景观绿化、优化铺地和墙体、增添基础设施、控制材料和造价等。

在景观绿化增添方面,结合景观植被以及休息座椅,沿着整条街道补充绿化空间,例如,沿街的行道树池结合碎石坐凳,开放公共广场的绿化结合乔木、灌木、花卉与草坪等进行景观小品的布置,优化街道的环境质量。在铺地和墙体优化设计方面,就地取材,利用地方工艺进行砌筑,例如,利用瓦、红砖、灰砖、石块等。在基础设施补充方面,增添垃圾桶、灯光设施等,并且将部分设施设计成模块,例如,公交站牌、景观树池、景观墙、休息座椅为一个公共站点模块,在不同的站点可以进行变化设计(图10);此外,转化当地符号,例如提取石磨机以及石墩的元素设计休息座椅,增强设计的亲地性。在材料和造价控制方面,材料选择均以地方材料为主,并且采用常规做法,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在降低造价的同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采用当地的石材、砖材、木材、瓦片、砂岩等,在构筑方式上采用石砌、砖砌、木刻、铺瓦等方式。

图8 立面改造关键点及与当地传统元素的呼应

图9 三类商住建筑单元立面重整

图10 公交站点等设施模块

4 总结展望

通过此次实践,尝试了将建筑策划理论运用于村镇的街道环境整治项目,建筑策划理论有利于分析问题的各影响要素并制定解决方案,可以归纳并推导出多影响因素以及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与原则。在实际的方案操作中,需指出明确的目标与限定原则,建筑策划环节作为前期的必要工作之一,构成设计方案全周期的关键一环,将有利于方案的落地,提高设计建成的质量。

城市外围村镇因为交通不便、社会资源稀缺等原因使经济发展滞后,导致乡村的治理和规划不完善,因此,村落风貌混乱、功能缺失、传统流失。对现有的村落环境,应避免大拆大建,并且以保护传统肌理、结合地方要素、提升整体活力为基础,在街道功能方面,有针对性地补充与完善;在街道空间方面,触媒式地嵌入活化的空间,织点成线,营造活跃的街道场所;在街道的整体环境营造方面,统一规划,全面治理。通过对功能、基础设施、景观元素等的补充,以及对建筑立面、公共空间等的修整和优化,落实建筑策划提出的解决策略。

猜你喜欢

街道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热闹的街道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街道生活
风居住的街道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