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海鲸落:“大洋荒漠”中的生命绿洲与驿站

2020-08-18徐奎栋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0年8期
关键词:蠕虫大洋绿洲

徐奎栋

一鲸落,万物生。当鲸鱼在海洋中死去,尸体最终会沉入海底,生物学家称这一过程为“鲸落”。在北太平洋深海中,至少有43个种类数以万计的生物体依靠鲸落生存。

深海探测,

让海底鲸落不断现形

鲸是目前地球上体型最大的动物,除几种生活在淡水外,绝大部分种类栖息于海洋。鲸作为哺乳动物的一个目,包括须鲸和齿鲸两个亚目。须鲸的种类较少,但体型巨大,已知最小的种类体长也超过6米。最大的鲸是须鲸亚目的蓝鲸,长达33.5米,重达195吨,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齿鲸类的体形差异较大,最长的在20米以上。

鲸身体的比重较海水大,因此当鲸死亡后,其庞大的身軀会一直沉落到半深海或深海海底,其尸体∕残骸被称为“鲸落”。对于许多海洋生物来说,沉落到深海底的鲸落是供其享用很长一段时间的饕餮大餐,可为深海生物提供食物支持数十年,并在这里点亮一个局域化的复杂生态系统。而落到近海的鲸落,则会被那里的食腐动物在较短时间内消耗完毕。

早在1854年,人们在漂浮的鲸脂上发现了一种新的贻贝,自此开始意识到鲸落上有特异性的动物群落。上世纪60年代,人们在深海拖网时,又无意中发现了在鲸骨上附着着帽贝等新物种。

随着深海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及探测技术的提高,深海鲸落的真正发现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77年,美国海军在东太平洋的深海潜艇试航时,发现了一具已完全没有组织的完整的鲸尸骨骼,基于骨骼的大小、牙齿的有无以及它所在的位置,认定这是一具死亡的灰鲸,这是鲸落首次被报道。

1987年,夏威夷大学海洋学家克雷格·史密斯领导的海洋生物团队利用“阿尔文号”载人深潜器,在卡塔利娜湾1240米深的海底发现了另一沉鲸生物群落。此后,越来越多的鲸落被深海研究者及海军所发现。

鲸落生态群,

延续数年的深海盛宴

深海鲸落上栖息的生物主要有铠甲虾、虾、龙虾、食骨蠕虫、蟹、海参、盲鳗和睡鲨等。1998年,在东太平洋圣克鲁兹海盆约1750米的深海底,发现了一具重35吨、长13米,已死亡18个月的灰鲸骨骼,其中生活有盲鳗、成千的端足类,以及新栖居的蛤类幼体。

深海鲸落生物具有数量大、丰度高、多样性高、特有种多等特点。那么,鲸落生物是怎么来的呢?或者说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

2014年,史密斯等学者通过对一具沉降至美国加利福尼亚附近的圣克鲁兹海盆1674米海底、重达35吨的灰鲸的研究,找到了与鲸落生物群落的形成和演变相关的大量有价值的线索——当庞大的鲸尸躯体抵达深海底时,会很快被盲鳗、睡鲨、深海蟹等生物发现。鲸鱼90%以上软组织会被它们吃掉,这顿“深海盛宴”一般可持续4至12个月。

当这些大型腐食者离去后,多毛类和甲壳类这些小型生物开始入驻,进行第二轮或第三轮取食。依靠这些食物残渣,这轮取食可再延续两年,并在这里孕育一个丰富多样的鲸落生物群。

当只剩下鲸骨时,大量厌氧细菌就会进入鲸骨深处,分解其中的脂类,利用硫酸盐产生硫化氢,创造出类似于深海热泉口的富硫环境。硫化氢对大部分动物是有毒的,但化能合成细菌可利用其获得能量。某些生物依靠与这些细菌共生获得能量,另一些生物则直接以这些细菌为食。

有些种类的多毛类生物专门依靠鲸落或类似的生态系统存活,离开这样的生态环境就无法生存。例如,一类专吃骨头的多毛类噬骨蠕虫,最早在2002年发现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外海的蒙特利海底峡谷中,此后也发现于瑞典、日本外海域和南极。这些体长1厘米的噬骨蠕虫,很可能是鲸落生物群落形成过程的促进者。它们没有眼和口,幼体没有消化道,在大洋中浮游生活,依靠类似小树的辅器来吸收氧气。它们有一套特殊的根状结构,可以伸入鲸骨内,这些根状结构上有共生细菌,可以帮助分解鲸骨内的蛋白,为蠕虫提供营养。蠕虫成熟后,释放卵并开始一个新的过程。

密布海底,

“大洋荒漠”中的营养绿洲

相较于近海,深海的营养物质十分贫瘠。深海海底的生物除一类特殊的可依靠化能合成的冷泉或热泉生物外,主要依赖于上层海水输送来的物质。从海面缓慢飘下来的生物碎屑(又称“海雪”)是深海底生物的“天降甘霖”,而偶然落下的庞大动物身躯,则是它们在“大洋荒漠”之中的“绿洲”。

每年,全球大部分深海沉积物获得经由上层海洋颗粒输送的有机碳通量为2~10克,而一具沉落洋底的30吨重的巨鲸,在深海底覆盖面积约100平方米,其有机碳通量相当于同一水柱超过1000年的“海洋雪花”的总和。而且鲸骨体型巨大,富含脂类,分解又十分缓慢,一头大型鲸落可以维持这样一个“绿洲”和里面上百种无脊椎动物生活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体型庞大的鲸诞生之前,那些巨大的海洋鱼类和爬行动物也许就部分担当了深海“绿洲”的重任,而数千万年前鲸的到来,让深海底焕发的新生更加灿烂。

鲸大多都是大洋性洄游种类。估计在某个时期,全球海底可能隐藏着超过85万具鲸落。据史密斯等估计,即使如今鲸的数量已逐渐减少,海底可能仍保存着全球个体最大的9种鲸类的约6.9万具鲸落,而且绝大多数都在深海底。据此测算,在深海海底,平均每12千米就会有一座鲸落,而在鲸鱼迁移的路线上,每5千米可能就有一座。有研究者估计,在灰鲸的迁徙路线上,平均每年每8000平方公里就有至少一头灰鲸落入海底;两个鲸落之间的平均距离不到10千米。

(摘自2020年4月26日《文汇报》)

猜你喜欢

蠕虫大洋绿洲
悬浮屋
绿洲里的老先生
蠕虫状MoS2/C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
沙漠绿洲
秋季谨防家禽蠕虫病
青海海晏县牛羊寄生蠕虫种调查与防治
留一片绿洲 此处肾好
心中有块美丽的绿洲
基于隔离和免疫的蠕虫传播模型及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