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之美
2020-08-18叶孝忠
本报特约记者 叶孝忠
家里有张由上海搬回来的银行家办公椅,上世纪30年代很流行的款式,扶手高度能调节,椅面还能翻转,一面是皮质的坐垫,另一面则是能通风的藤面,冬夏两用。椅子很旧,一身布满尘埃的伤痕和污渍,被人嫌弃多年,用垃圾价买来,然后再花好几倍的价格修好。我不想把在椅子上安坐多年的时间都清除掉,希望它看起来干净得旧一点,还有明显缺陷,但修复的师傅还是根据自己对美的认知,修得漂漂亮亮的。
生活里到处是侘寂之美,只是我们懂不懂得或愿不愿意欣赏,在整齐得发慌的城国新加坡,还没让它们好好变老,就一一铲除了,就算是无伤大雅的自然野趣,我们都得想方设法驯服,自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然,在于它恣意生长的凌乱和野性,没有规则的规则。
有侘寂感的东西是动人的,正如在适当时间出现的皱纹和白发。我们有句很好用的话: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当事物有了定义和范围后,有时候反而无法令人理解。问日本人如何定义侘寂(WabiSa⁃bi,译自日语),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说得清楚,但它在日本美学上极其重要。金缮,这种利用金粉或涂漆修补破损陶器的手艺,就经常和侘寂联系起来。用最珍贵的材料来修补要被丢弃的破碗烂杯,这是向不重要致敬,突出了裂痕,醒目了缺陷,成就了不完美。
日本人很有趣,赞许光,也歌颂阴暗,日本高档的餐厅总是暗暗的,光束就打在菜品上,如果没有黑暗,光明也会显得无趣吧。没有不完美,如何提醒我们完美是稀缺品,甚至不可能存在?总是循规蹈矩,热爱干净和整齐,担心在职场上犯错而活得战战兢兢的日本人,却同时热爱天地万物有缺陷的侘寂美学。
表面上看起来欢乐热闹完美的地方,多少有虚假的成分,如迪斯尼乐园。人是越长越不完美的,会逐年收获皱纹和病痛,如果我们不懂得接受它们,就注定无法快乐起来。因为那才是生命和自然的常态。由欣赏器物的老旧残缺,到接受自己身体的缺陷,一步比一步困难,但人生就是一场直到死都停不下来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