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露台,在最爱它的城市C位出道

2020-08-18金姬

新民周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达克上海建筑

金姬

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这场疫情,很多上海商家并没有注意到露台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因为其半室外的状态,露台成为疫情暴发后最先恢复营业的场所之一。到了6月的首届上海夜生活节,其高于街边外摆位的海拔又不完全属于屋顶的定位,成为各种活动的首选场所——露台音乐派对、露台烧烤节等活动在魔都的夜晚争相登场,让这里浪漫的夜生活超长待机。

2020年,上海的露台C位出道。

露台的前世今生

露台接近自然,又能观赏周边风景。它们是最令人垂涎的社交场所,既能餐饮,又能观景,还有休闲功能。但对于露台,很多人可能并不确切知道它的涵义,甚至和阳台搞混。

同济建筑系副主任张鹏告诉《新民周刊》,露台其实是建筑伴随高度增加而体量后退形成的空间,又称“退台”。退台能显著减少建筑体量对街道的压迫,增加室外活动空间。实际上,中外建筑法规很多在19世纪到20世纪就形成了对退台的规定。如我们在很多美剧中见到的曼哈顿高楼楼顶平台的场景。层层退台也和近代艺术装饰派等风格密切结合,塑造了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事实上,1843年开埠的上海,因为大量外国建筑设计师的涌入,留下了很多带有露台特色的建筑。例如,新乐路82号住宅于1932年由法国著名设计师拉法尔设计,为昔日上海滩风云人物黄金荣、杜月笙等人合股公司的办公地所在。这幢楼的三层就是露台——挑出阳台,立宝瓶式栏杆,使之颇具巴洛克风格。

而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24层国际饭店,曾是远东第一高楼。邬达克巧妙地把露台嵌在高楼中层——14层有举办庆典和私人派对用的沙龙和烧烤屋,通往一个巨大的景观露台。这里的露台风大时,帽子都能吹飞,让上去的摩登女士小心翼翼。

事实上,大露台是邬达克设计的一个元素。铜仁路333号的颜料大王吴同文故居,由于它的外墙面贴满了绿色的马赛克,所以被称为“绿屋”。整座建筑共有四层,南向各层房间都有宽敞的露台,通过室外弧形大楼梯,跟庭院联系紧密。由于形成露台的层层跌落状,所以更能与花园自然空间有机结合,构成室内外的情景统一。邬达克将渐渐向上收缩的露台形式做成轮船的意向,露台即轮船的甲板,但却又是建筑,或者说是用隐喻的手法来突出建筑的个性,使其成为上海现代建筑样式花园洋房的先驱。

虽然没有科学统计,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上海可能是中国内地最爱露台的城市了。

除了购物中心和酒店,这几年上海的露台功能,也愈来愈透着文艺范儿。

露台生意经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从2012年至今,上海不同的机构或媒体都会评选“魔都最美露台”。在长宁来福士,露台上有mini动物园;瑞虹天地月亮湾,有大大小小20个露天平台;新天地广场设计了720°全景透明玻璃幕墙,好几个楼层都自带露台,视野开阔无比;iapm5-7楼的餐厅几乎全都配置了露台,每一层都能看到不一样的淮海路街景;陆家嘴中心的穹顶玻璃露台;W酒店的Wet Bar……

除了购物中心和酒店,这几年上海的露台功能,也愈来愈透着文艺范儿。

2018年12月,位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正门北侧的一栋灰色二层小楼“出圈”——这个华东师范大学67周年校庆后开启的大夏书店,二樓露台区域一到周末几乎一座难求。原来,这里的一楼偏向“轻阅读”,二楼更为学术。华师大的不少老师带着学生在这里开展小型的讨论会、开小课,二楼露台区域自然最受追捧。在华师大师生看来,在大夏书店的二楼露台区域举办学术沙龙特别有氛围,其他建筑空间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汾阳路150号位于徐汇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也是邬达克的重要作品之一,它在1919年建造之初是万国储蓄会董事长盘滕的住宅,抗战结束后成为白崇禧及其子白先勇的府邸,俗称“白公馆”。2019年12月,第五届上海沪剧艺术节闭幕式在这里举行,花园、露台、沪剧沉浸式融合。对于上海沪剧院而言,这里的露台既可以作为开放式排练的场所,也可以作为演出舞台的一部分。

上海外滩悦榕庄。

疫情之后,上海的露台又发挥了提振经济的作用。

位于北外滩的悦榕庄,在疫情过后其露台下午茶成为网红打卡地。事实上,悦榕庄推出的放在鸟笼里的下午茶,在挑剔的魔都食客眼里并没有太多令人惊艳的地方,但能站在顶层露台上欣赏黄浦江的S湾,这样的视野才是大家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

当然,虽然露台也有室内部分,但主要的看点在室外。因此,露台生意好不好,也受制于天气情况。夏夜,大概是魔都最好的露台时节,不要太晒,避开风雨,晚风轻拂,吸睛又吸金。

7月25日,央视名嘴朱广权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作为“买遍中国”全国巡回带货直播的第一站。直播区域背靠黄浦江和因改革开放而兴的浦东。当夜幕降临,直播间便在江风的沐浴中,与灯火辉煌的浦东建筑群一起熠熠生辉,连朱广权都赞不绝口:“今天在这外滩最美露台,将会好戏连台。”

猜你喜欢

达克上海建筑
上海电力大学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建筑的“芯”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