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分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教学
2020-08-18阮英妹
阮英妹
摘 要:学生对空间概念的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针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文章提出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教学效果;要设计出与教材要点更加贴合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1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6-0060-02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推动了教学改革。为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关键要实现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结合教学为学生创建更加生动的学习环境。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拓展其思维。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体现出的优势
(一)教学方法可以更加新颖
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采用了黑板加粉筆的形式,虽然取得一些教学效果,但是存在一定的短板,如教师难以与学生进行互动,课堂内容较为枯燥,这易让小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其学习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可以让教学方法更加新颖,营造出有效的课堂环境,减轻教学负担,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知识、更好地与教师互动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体现出一举两得的优势。
(二)教学知识可以更加多元
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更多的信息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教学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在课堂中展示多元化的知识。在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计算中的不同环节可以用不同的画面来表现,有利于学生理解题意,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对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理解可以更加深刻
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多是教师将教学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即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对知识的记忆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不但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还容易导致学生反感。教师将信息技术融于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对通过推理和探索获得的结论记忆深刻,有助于培养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借助多媒体展示出实际的生活场景,学生可以意识到图形与几何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信息技术融于图形与几何教学,不仅保证了教学效率,减轻了教学负担,还能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图形与几何教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与思考能力。
二、信息技术下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要点
(一)明确教学目的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逻辑思维的形成需要借助长期的训练。传统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将教材内容以静态化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可以动态化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对知识动态的感知中可以深入地理解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
(二)把握课堂教学要点
针对“认识图形”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设计动态化的教学方案,借助网络多方面搜集小学图形教学的相关素材,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以更加主动的状态去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升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借助多媒体可以形象展示火车、足球、长笛、地球仪、魔方等具有代表性的几何物体,结合图形,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知识点,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牢固掌握知识。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教学的实现
(一)提升学生的主观思考意识
信息化的数学教学要发挥教学软件的优势,实现快速收集分析图形的功能,为学生理解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点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借助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智能平台等,创设出功能化的教学情境,可以与学生深入互动交流、搭建出探讨知识的平台。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会产生出探究热情,基于现有的数学认知进行自主探究,逐步形成发现、猜想、假设、论证问题的数学思维。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了设计现实与虚拟共同作用的课堂情境的目标,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动态展示五角星,并结合教材中的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观察五角星的角,借助这种方式引出“角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认识的事物,以此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借助炮弹打飞机的网络小游戏,建议学生调整炮弹的发射角度,有利于让学生理解调整角度可以击落更多的飞机,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角度的重要性。教学实践表明,借助动态化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直角、锐角的性质、特点,在趣味形象的教学场景中可以深入领会数学知识。
(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猜想能力、数学论证能力,使学生可以深入探究图形的特点,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促进作用。比如,在“圆形的周长”的学习中,学生单纯借助尺子难以准确测量圆的直径和周长,难以得出其比为定值。教师可以发挥几何画板的优势,来分析圆直径和周长存在的关联,画板可以呈现直径不同的圆,并测量不同圆形的直径与周长,让学生计算圆形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获得约等于3.14 这一结果。学生在交互情境中借助教学软件理解数学概念,在探究、实践中理解难点,可以逐步形成数学建模思维与推理意识。
针对圆柱知识的教学,通常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柱体或圆锥体,但是这种教学方式耗时较长。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将圆柱的展开过程设计为动态化的滚动,标记出长方形的运动轨迹,学生在动态的展示中可以理解圆柱体的底面周长等于长方形的长,也可以深入理解圆柱侧面积的计算。信息技术应用于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更有趣味的形象的事物,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借助图形与空间想象来分析几何问题的本质,锻炼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
(三)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将教学内容作为切入点,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采取易被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理解新知识,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针对“圆形”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设计多媒体课件,如动态展示时钟的转动,结合时针、秒针的运动,让学生理解圆心,理解顺时针走向以及圆形的运动轨迹。学生在动态化的场景中可以更好地掌握圆形概念,理解同一平面上从圆心到圓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这一关键知识点。结合课件的演示,学生可以理解圆的大小与半径有关,圆的位置与圆心有关这一数学基础知识。
针对“圆柱和圆锥”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长方形变为圆柱,在动手中了解长方形的长、宽变成了圆柱的什么。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说明长方形围绕中心轴旋转可以变为圆柱,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还可以怎样旋转以及如何旋转才能得到圆柱。通过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物体的旋转演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便于掌握圆柱的特征。
(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形式难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创新教学形式。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践,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信息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对称、旋转与平移”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多方面收集与对称、旋转、平移相关的图形,让学生理解如何借助数学知识来制作作品。如针对“对称”的教学,可以展示飞机、蝴蝶等图片,让学生理解对称,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与对称有关的图形,使学生在观察实践中深入理解图形重合知识,建立空间意识。针对“平移知识”的教学,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展示鱼在水中游动的动画,并且用标尺来表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观察小鱼向前游了多远,进而理解平移的方向、计算距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空间概念。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学生可以自己完成图形的收集、加工,在具体的实践中掌握借助图形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实现数与形的关联,逐步培养自主探究的实践能力。针对“线和角”的教学,教师可借助量角用具、电子白板等让学生初步理解角的知识,了解度量单位、角的读数;借助多媒体演示直角、锐角、钝角的区别,展示量角器的刻度、中心、 0 刻度线,让学生掌握量角器的特点。针对“圆锥”的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出圆柱顶面的圆心,可以将圆柱底面理解为由无限点组成的圆,将顶面圆心与底面无限点加以连接后透视处理,学生便能够深入理解圆柱与圆锥的关系,知道圆柱、圆锥具有相同的底面积与高,理解“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关系,并掌握计算方法。
在小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教学方法,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推动作用,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要结合图形与几何教学的需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突破教学难点与重点,为学生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拓展其数学思维。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还要依据适度的原则,关注情感交流,提升图形与几何的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潘 悦.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实践[J].信息化建设,2016(1):161-162.
[2]董海亮.浅谈电子白板图形控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