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模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2020-08-18

关键词:建筑学实体建筑设计

(辽宁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应用型人才是当前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建筑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根据本专业的社会实践需求,培养出能够将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去的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对建筑学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成为当前专业教学过程中所迫切追求的目标。经近几年的尝试,在普通本科院校师资实践能力偏弱、实践教学条件有限等情况下,在教学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的过程中,笔者逐渐认识到实体建筑模型的应用在专业教学中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力量。

一、实体建筑模型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体建筑模型是绘图之外,最为重要的设计表达方式。建筑设计的成果在本质上是三维立体的建筑设计方案,只是在技术手段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为了客观科学准确地表达设计成果,工程界统一标准,认可了画法几何的投影法作为通用手段,以投影原则绘制的工程图纸作为基本媒介,对其加以规范化表达。虽然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能够通过空间想象力将二维的图纸在脑海中还原为三维的立体,但必须承认的是,在表达上,常用的正投影图图纸具有先天的缺陷 ——不够直观。而建筑模型弥补了图纸表达的不足,经常作为一种三维、直观的手段对建筑设计的结果给予辅助性的展示。不论是汉墓冥器中的陶楼,还是清末样式雷制作的“烫样”,亦或是梵蒂冈教廷的圣彼得大教堂进行方案确认时搭建的巨大木质模型,直至今天北京、上海、天津和南京等地的城市规划展示馆中向公众展示城市建设成就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宏阔的全城模型……无论古今中外,人们对具有三维直观特性的建筑模型的应用与重视都显而易见。

也正因如此,建筑模型在现代建筑教育中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国内外的很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教师们经常使用建筑模型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们也经常制作建筑模型作为推敲建筑设计方案的基本手段。

当前,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普及和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建筑的数字模型,手工制作的实体建筑模型似乎出现了被前者取代的倾向。但是,近两年来笔者与同事们通过教学实践与悉心考察,发现在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作为建筑学专业的教与学双方都非常认可的交流媒介之一,手工制作的实体建筑模型,不但没有日渐式微,反而正在日益扩大其应用范围和方式,产生良好的应用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实体建筑模型在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范围

在传统认知中,建筑模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建筑方案设计的推敲过程中,作为与图纸并存的表达方式,共同促进设计方案的演化与生成;二是在建筑设计方案成熟后的成果表达中,与图纸一起,作为最终的设计成果,向内行或外行进行全面展示。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实体建筑模型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范围,无外乎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的所呈现出来的工作模型和成果模型这两种情况[1]。

但在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经过教与学双方的不断努力实践,我们发现了建筑模型更为广阔的应用范围,不仅在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中对建筑模型加以应用,而且在建筑历史、建筑构造、建筑结构选型等课程中进行应用,还在实验室开放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学习项目等实践环节中应用建筑模型,发展衍生出模拟体验、教学演示、原理探究等其他几类建筑模型。这些努力和尝试,极大地扩展了建筑模型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范围,收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见表1)。

实体建筑模型的应用范围扩展,犹如在师生面前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师生协同,积极应用这项传统的技能,并赋予了它全新的内涵和意义。摆脱为了“有模型”而“做模型”的被动式思路和固有僵化的应用要求,模拟体验式的模型应用更容易使学生领悟建筑设计的空间本质,提高了对空间的认知水平;原理探究式的模型应用使学生更积极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进行灵活应用;教学演示式的模型应用使学生对历史建筑的理解与记忆更加深刻,提高了设计修养,深化了设计内涵;而常见的方案构思式与成果展示式的模型应用,则既帮助学生训练设计思维,也帮助学生充分地展示设计成就,树立专业信心。

表1 模型类型、应用范围和意义及与之对应的目标

三、实体建筑模型在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方式

放眼纵览,建筑模型在建筑学专业教育中的应用范围是如此广泛。注目精微,建筑模型在各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又是如此多样,择其典型情况于此加以论述。

(一)思路外化——进行建筑设计推敲时的有效方法

建筑实体模型在建筑方案设计的推敲过程中,以直观有效为特点,帮助学生从三维立体思维出发,研究本就是三维立体的建筑方案设计问题,空间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再停留于二维的图纸层面上,为建筑空间组合、建筑造型处理提供了显著优化的解决方法。三维问题用三维实体模型解决,较之以二维的草图推敲建筑设计方案,是传统认知中普遍认同的建筑实体模型的优势所在[2]。美国著名建筑师弗兰克·盖里就是以借助于实体模型推敲复杂的曲面形体构成建筑物而著称,他为LV 品牌设计的位于法国巴黎的展览馆方案就是借助于实体模型推敲来实现的。在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建筑学专业的设计课程中也全面实现了实体模型推敲建筑设计方案的目标,草模作为工作模型逐渐成为学生设计过程中的主要操作对象,实现了空间问题以空间思维进行解决的良好工作习惯。

图1 初学设计阶段的工作模型

图1 中的草模是我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在初学设计阶段(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工作模型,其看似简陋,却操作灵活方便,设计修改的思路清晰明确地呈现出来,提高了设计优化的效率。这一应用,不但促进了学生思维方式转变,而且提升了学生作业中的空间设计质量。

(二)沟通媒介——与其他专业人员沟通时的直观媒介

在与其他专业协调合作时,可以使用实体建筑模型作为良好的沟通媒介。例如,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生共同参加建筑结构设计大赛时,就是使用建筑模型来进行最有效及时的沟通,使不同专业人员的设计思路得以直观表述,保证思路呈现清晰明了,避免误会。再如,建筑学专业学生在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配合进行动画场景中的建筑形象设计时,更是直接采用模型来沟通彼此的想法。可见,建筑模型是跨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设计沟通的有效桥梁。

(三)具象展示——理论教学内容讲解时的辅助手段

经过教学改革实践,实体建筑模型在“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等历史理论类课程,“建筑结构选型”“建筑构造”等建筑技术类课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原理”等设计原理类课程中,都得到了合理运用。例如,“中国建筑史”主讲教师在讲授比较复杂难懂的斗栱结构与构件时,使用制作好的木质斗栱模型,先对照认知构件名称,再逐一拆解,展示构件的形态与细节,最后再逐层安装组合,边讲解边操作,学生现场学习不但兴趣浓厚,而且理解和记忆效果非常深刻,把授课的难点变成了一个令人注目的亮点,见图2。

图2 中国建筑史课上讲解使用的模型

与之类似,在《外国建筑史》课程讲解中,运用可动态操作的萨夫伊别墅模型来讲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原则”,将建筑内外空间特点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在讲授理论过程中,实体建筑模型作为辅助手段,因直观可视,甚至可以触摸把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效率明显提高(见图3)。与全国很多高校的建筑学院相似,我校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的教学楼大厅中,也陈列有1:1 比例的宋式斗栱和清代方亭翼角的木造建筑模型,它们制作比例精确,真实而完整,充分展示了宋式斗栱的硕大和清式亭子的轻巧。这种模型既可以在课余成为讲解理论教学内容的补充手段,又可以通过大方地直观展示,在教学楼中创造建筑学专业的学习环境氛围。更有诸多院校的相关专业,采用1:1 实体比例建筑教学模型,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3]。

图3 外国建筑史课上使用的讲解模型

(四)模拟体验——案例分析研究深化时的得力工具

建筑设计教学中,在方案设计的前期,对经典案例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步骤[4],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韩冬青教授早在2007 年就提出“分析作为一种学习设计的方法”。

图4 利用模型模拟体验光影效果

教学改革中,我们引导学生进行经典案例分析过程时,指导他们从深度解读图纸入手开始分析,继而形成三维的实体认知模型,并结组进行制作深化分析,最后对成品模型的内外空间使用手机进行第一视角的影像和视频拍摄,从而完成对于建筑的模拟体验。模拟体验如同场景于眼前再现,使得学生对所分析案例的优点领会更加深刻,而实体建筑模型成为这一过程的得力工具。例如,学生通过对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的分析模型,模拟体验到了光在环境营造中的奇妙作用(见图4)。另外,在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师生尝试在空间设计完成后,采用木材按照设计图纸以1/2 的比例将设计方案搭建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设计热情。大比例模型搭建让学生原本存在于图纸上的设计空间,真正呈现在现实空间中,而且可以进入其中,深刻其空间体验,领悟空间设计的真正魅力,为后续的建筑设计主干系列课程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实体建筑模型在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几年的实践应用,以建筑模型为载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日趋丰富而完善,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建筑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显著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明显提升:在五年级设置的建筑设计院实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实习单位认可本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建筑行业增速日趋放缓的情况下,我校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依然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本专业学生近年来在各种实践活动和行业专业竞赛中也获得各种佳绩。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建筑模型的应用,正在成为一种重要手段,积极地促进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有效地助力建筑学专业的应用型转型建设。

猜你喜欢

建筑学实体建筑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建筑设计的困惑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