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给孩子的爱
——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呼秀珍

2020-08-18孙麓

金秋 2020年9期
关键词:妈妈孩子学生

文/孙麓

采访呼秀珍之前我已经看过很多关于她的先进事迹报道。她朴实无华的品行,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非凡的教学效果,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级表彰。《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各大网站等新闻媒体均以长篇通讯的形式,报道、介绍了她的先进事迹。

采访她那天咸阳格外冷,她早早从办公室出来在学校等我。得知我要给她拍照,她特意脱下外套,穿着别有党徽的衣服庄严地在学校留影。入党对呼秀珍来说有着特殊的珍贵意义,从不到18岁写申请,到41岁入党,她写了9次入党申请书,中间经历了整整23年,她是流着热泪扑进党的怀抱的。

她告诉我,她所任职的咸阳道北中学以前是她的母校,她高二、高三就是在这里就读的,所以这所学校于她有着特殊的感情。

随她来到办公室,最先看见的就是门上挂着心语室的牌子。她说她刚刚接受一个初二女生的心理咨询。女生是单亲家庭,母亲在酒店上班,平时很难见到,不怎么管她,家长会也不怎么参加。她随姥姥生活,以前她觉得姥姥很爱她,可自从舅舅的孩子出生后,姥姥就不似之前那么关心她了,她变得消极悲观,还曾经割过腕。呼秀珍明白这种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爱的关心,所以常常敏感多疑,如果不及时解决好心理问题,很容易引发悲剧。呼秀珍耐心劝导女生,努力帮她解开心结,并让女生的妈妈和姥姥有空也来一下学校,她想通过和家长交流让孩子曾经是暗夜的心里重迎阳光,再露笑容。

她给我看她手机上的备忘录,这里记载着每一个来找她咨询的孩子们的故事。呼秀珍说:“孩子上了中学,正是从少年向青年、从幼稚向成熟逐渐发展的过渡时期,有人称这个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危险期’,是孩子心理成熟前的动荡不稳的时期,如果教育不当,最容易出现问题。”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呼秀珍,用爱滋润每一个心灵受伤害的孩子,一次次帮助他们重新撑起人生晴朗明媚的蓝天。

用信念浇灌苦难的希望之花

呼秀珍的一生受父亲影响最深。她的父亲呼子明是1934年参加革命的老党员,参加过著名的洛川战役、扶眉战役等多场战斗,多次遇敌,命悬一线。新中国成立后,带领筑路大军修筑宝天、天兰、兰新路,为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从记事起,呼秀珍就很少见到父亲。父亲投身革命的岁月,她一直随母亲生活在陕西省延川县的老家。她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在她之前,还有四个哥哥,均因生活贫困、疾病和战争夭折,她是母亲全部的希望。有一天从村外面来了一个自称是种牛痘的游医,来给小孩种牛痘疫苗。母亲没有钱只好以粮食代钱,叫他给呼秀珍种了牛痘,却不知这游医用的不是疫苗,而是水。3岁时,她出了天花。由于缺医少药,脸上、身上的水泡又感染成黄水疮,无法穿衣,就用一块粗布单子,里面撒上陕北的细黄土包裹起来。战乱年代,母亲抱着她到处逃难。有人劝说母亲把生病的她丢掉,可是母亲不忍心丢弃她,正是母亲的不忍心使她大难不死,长大成人。

呼秀珍的母亲后来因病逝世。父亲从部队转业后,因为工作原因全家从兰州搬迁至新疆。由于家庭的原因,呼秀珍高二转学至咸阳铁中。

在呼秀珍的记忆里,父亲为了大西北的铁路建设,没有休过一次探亲假,没有用过一张铁路探亲免票。

父亲的无私奉献如细流浸润着女儿的心灵,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5年呼秀珍高中华业,响应祖国的召唤,到陇县铁路小学当了一名临时代课教师。第一次当老师,虽然她并没有多少经验,可她做过学生,知道老师怎样讲课受学生欢迎,她认真备课,提前写的教案受到校长的赞赏与好评。在学校代课期间,她工作努力、废寝忘食、生活节俭、乐于助人,一年后被评为建厂局局级先进个人,被树为教育系统标兵,调入建厂局宝鸡铁中任教。正当她昂首挺胸朝前走时,正当她感到自己距离党的大门越来越近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她万万没想到1967年那个寒假她回家竟是最后一次见到父亲。父亲只交待了两件事:一是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相信党,相信群众;二是她年龄不小了,要成个家。第二年父亲含冤蒙难,她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只收到父亲临终前写给她的家书,希望子女能坚强地活下去。

1978年4月,随着呼秀珍父亲问题的平反昭雪,她被调入了咸阳道北铁中任教。于是,她把所有对党的感激之情及一定要为父亲争气的决心都化作了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那时她满脑子装的都是工作,整天想的都是怎样把手头的每一项工作都做得无可挑剔。然而,在铁中这个知识分子成堆的环境里,她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可谓困难重重、干扰纷纷、挫折连连……但她坚信:她想把工作做好,谁也挡不住!经过多年努力、她终于取得了一些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为她平凡的教师人生增添了光彩,为父亲争了光,争了气。从1965年参加工作,她7次参加教学比赛,全部获奖,负责的科研课题获一等奖。2014年教师节,陕西省教育厅为呼秀珍颁发了“教书育人终身荣誉奖杯”,她是当年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通往学生心灵世界的钥匙是“爱”

呼秀珍说:“我是一名教师,想方设法教好书,育好人,是应尽的职责。教育是一项要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工作,唯一的通行证就是‘爱’。”

他们班曾经有个学生叫李鹏,患先天性视神经萎缩,视力仅有0.1,简直无法学习,影响班上成绩。初中三年里,呼秀珍在教室为他安排了最靠前的座位始终不变,为他认真批改每一次作业、每一个字,为他组织了12人的学帮小组,带他参加了三年春游,给他讲了许多身残志坚青少年的故事,让他从小树理想、懂感恩、勤学习、爱劳动。现在,他是一名社区按摩医生,他像老师爱他一样,关爱着他的每一个病人。后来她又悉心指导李鹏儿子写作,孩子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1篇;她精心指导他朗读,使他荣获“咸阳市朗读者大赛”二等奖。

呼秀珍就是这样,既教书,又育人,用不懈的努力转变了一个个差班,用辛劳和慈爱换来同学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她当班主任时,每一年所带的班级都被评为优秀班、文明班。她总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准备一桶水”。从教54年,她没有因为个人生病或私事请过一天病事假,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没有放弃过一个调皮学生,没有收过学生一分钱的补课费。

她清楚地记得有一年期末,她要总结工作,给全班学生写操行评语,还要代表学校参加市上的教学比赛……偏偏就在这时,她的丈夫得了急性阑尾炎,丈夫知道她工作忙没有告诉她,等她知道时,丈夫已经在医院做完手术。由于术后感染,需要人照顾,可她实在抽不出时间,那时大女儿面临升学考试,所以她只好让9岁的小女儿去医院照顾自己的父亲。她说那些天她每天早上把女儿送上车,看她独自坐车去医院,心里既愧疚又不忍,可是面对不得已的选择,她只能选最紧要的事做。

因为把工作看得重,为教好一堂课,她要根据教材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教案,常常工作到很晚。尤其是冬天的深夜,因为寒冷,她在家看书时,有时会忘把蜂窝煤炉搬出去,两次因为煤气中毒晕倒在地,多亏邻居大嫂及时发现,请来大夫急救。即使如此,在身体极度难受的情况下,她仍坚持给学生上课。有次她刚上完语文课从教室出来就吐了,学生赶紧搀扶她去休息,懂事地清理地面的污物。让她分外感动,心里暖暖的。

在几十年教书育人的生涯中,她总结出“爱生四法”:对学习好的学生,从严要求,爱得长远;对学习中等的学生不断鼓励,步步推进;对调皮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诚相待,宽容耐心;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处处体谅,悉心关怀。咸阳市教委和市委宣传部曾为她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呼秀珍教育教学先进事迹展览”,其中主要展出的是她的48本教案,每本的第一页都写着自勉的话。这一本本教案,这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都是她永不回头的青春、体力和数不清的日日夜夜!

红烛燃尽始方休

1999年,55岁的呼秀珍到了退休年龄。然而这一年,咸阳市委、市政府及省教育厅先后做出向她学习的决定,组织上让她推迟退休三年。2002年,58岁的她在办退休手续时,学校又返聘了她。在全校教师大会上,校长宣读了返聘决定,给她颁发了“名誉校长”证书。

转眼18年过去了,虽然是返聘,但她每天早上7点半、下午2点半前按时签到,从不迟到早退,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八小时坐班,从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目前呼秀珍在学校主要负责4项工作:青年教师培训、家长学校讲课、中学生心理指导、道北中学对外宣传,坚持纸质媒体每月3篇稿子从未懈怠,样样自觉做到最好。

呼秀珍说学校刚成立“心语室”时,没几个孩子来咨询,偶尔走进“心语室”的几个同学还是让她解决欠账不还的问题。呼秀珍告诉孩子们这些不是心理问题,可以找班主任解决,可孩子们信任她,说班主任不管这事,希望她帮忙解决,她还是给出了解决方法。后来在全校升旗仪式上,她郑重承诺:“走进心语室,给你好心情,我把快乐带给你,我把关爱带给你。”“如果我有一棵快乐草,我会把它送给你,希望你快乐!如果我有两棵,你一棵、我一棵,我们都快乐!如果我有三棵,我会给你两棵,因为我希望你比我更快乐!”

慢慢的,来向呼秀珍倾吐心事的孩子越来越多。

某校初三学生黄婷,在电话里交了一个远方男友,一个月电话费就要1490元。家长发现后,把她大骂一顿,并拆了家里座机。黄婷想不通,扬言“不活了”。呼秀珍告诉她,交友本是好事,但“网友”“话友”有风险,不可交。面临初三毕业,切莫把精力都花在“交友”上。在呼秀珍多次倾心帮助下,她终于放下了所谓的这段感情,顺利考入高中。黄婷妈妈给呼秀珍送来红包表示感谢,被诚恳拒绝,因为在呼秀珍心里,这是她的工作和责任。

担任学校“心语室”的指导教师以来,她先后帮二百多个孩子走出心灵困境。每当来谈心的学生离开办公室后,她会迅速补记刚才的谈话内容。厚厚的6本“谈心记录本”,每一页都有序号、时间、学校班级、姓名、问题、建议6项记录,是她工作的见证。“心语室”虽然建立在道北中学,但它服务的对象遍布全市乃至三原县、杨凌区等,因为,她是市关工委委员,只要能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她乐此不疲。

呼秀珍说:“看一个国家的未来,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个国家母亲的素质;关注一个国家的未来,就是要尽快提高广大母亲的素质。”在呼秀珍的建议下,“咸阳道北中学家长学校”于2002年开办,至今18年了。

她坚持为“家长学校”每年讲课6次,18年共讲课108场次,听课家长5万余人。她坚持创办《好家长》简报17年,出刊200多期,深受家长欢迎。

2013年暑假,结合多年来在“家长学校”讲课的心得体会和自己的教育理念,她一个人在学校办公室静静地打了14万字的书稿,出版了家庭教育专著《献给孩子的爱》。

2017年,她又出版了由她主编的“喜迎十九大·校庆60年”系列丛书4本,分别是《教师文集》《学生优秀作文集》《通讯报道集》《记者报道文集》。每个人在翻阅这几本精美文集时都不由发出由衷赞叹,殊不知已是七十多岁的呼秀珍在编辑出版校对这些丛书时默默付出的汗水与辛劳。

呼秀珍说退休这么多年,有人三番五次地高薪聘她去深圳,陕北一个高级中学校长三次开车来她家聘她作顾问,年薪6万;还有人拉她去私立学校挣大钱,都被她婉言拒绝了,最终她还是接受了学校的返聘。她非常热爱这所学校,也为学校争了无数荣光。她希望可以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90岁的于漪老师一样终生从教,成为人民教育家。

宛若一粒爱的种子

由于长年累月地忙工作,又受经济条件所限,呼秀珍家的日子过得比较简单、俭朴。两个孩子从小到大,她没给她们织过一件毛衣,没给她们买过一个玩具,没给她们做过一顿热乎乎的早饭,没给她们过过一个生日,天天工作到深夜。

女儿小的时候,无法理解她的付出。

大女儿郭巧说,由于父母那时工资低,有时到了月底就没有了生活费,好几次她和妹妹开学报到连交学费的钱都没有。上一年级时她唯一的心愿就是要一个新书包,承诺不乱花一分钱,还帮妈妈照顾妹妹,做家务。她保证的这些都做到了,可是母亲因为工资紧巴总是拖着不给她买书包,她伤心地自己偷偷躲在小厨房哭泣。还是妈妈的同事知道她家经济困难,出差回来买了一个书包送给她。她走哪儿都背着书包,即使老师批评她有些场合不能背书包,她也固执地背着。因为害怕丢了书包再也得不到。妈妈连个买书包的钱都拿不出,可是每当有地方遭受自然灾害,有些学生家庭困难时,她总会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去捐助。当时,她不能理解妈妈,总觉得妈妈给她们姐妹俩的爱太少太少。直到她长大后,看到学生家长们对妈妈发自内心的感激,看到学生们对妈妈像亲人般的爱,看到周围群众对妈妈充满敬重和信赖的目光时,她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也渐渐地明白:妈妈的爱是一种大爱,它让女儿们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懂得了该怎样做事、怎样做人。

1994年,郭巧从陕西省警察学校毕业,分配到咸阳基层派出所任户籍内勤,在工作中摸索出一套“户政窗口服务法”,在全省得以推广。任派出所教导员时,建起“郭巧爱心警务室”,又倡议成立“志愿者服务队”,现有队员300余名,为辖区220余户孤寡、空巢老人、孤残人员、留守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等排忧解难。从警20年,郭巧用爱心帮助了许多人。郭巧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民警,并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连续两届当选为省党代会代表和团中央委员。

小女儿郭灵曾经有三个小愿望,一是希望她生病时有妈妈陪护,因为孩子总是对妈妈更加依恋;二是希望妈妈可以参加一次她的家长会,因为妈妈是老师,爸爸患中耳炎听力不好;三是她当兵那天妈妈可以去车站送她,因为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但这三个愿望一个也没有实现,都是因为妈妈要上班,妈妈有课。当时的她,不能理解妈妈,总觉得妈妈的爱都给了她的学生和她的工作,给她的关心太少。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丰富和无数细微的小事,她渐渐地发现自己是幸福的,因为妈妈给她的言传身教,给她的精神财富让她终生受益。

她在部队津贴只有几十元的情况下,主动照顾孤寡老人、为“希望工程”和“世界第四次妇女大会”捐款;在解放军307医院当护士时,总结出“郭灵护理法”,用爱心温暖绝望的患者;在政治部工作时,组织“学雷锋义诊”等爱民活动。她先后7次受到部队嘉奖,6次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学员、优秀班长,2011年荣立三等功。

呼秀珍的“雷锋家庭”,是在她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因为她一直以雷锋为榜样,以身作则、自觉实践,也经常教育两个女儿爱岗敬业、助人为乐,使得雷锋精神在他们家得以传承。

2013年国庆节前夕,呼秀珍作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进京参加表彰会,荣幸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亲切会见并合影留念,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从2015年开始,呼秀珍以咸阳市关工委委员和全国道德模范身份连续五年走进咸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作《红领巾大讲堂》公益讲座,并资助了三名聋哑学生,每人每年1500元,已经资助五年,直到他们完成学业。

从1999年至2019年,呼秀珍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还成为了一名宣讲志愿者,连续21年,她不顾山高路远,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不拿讲稿,真情讲述,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共作报告1275场次,听众约388700余人。

采访快结束时,呼秀珍说她要急着回去给丈夫做饭。丈夫退休后因为中耳炎导致的耳聋严重,听不见电话。以前丈夫为了让她一心一意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上,每日两餐,给她做了近20年饭,她的工作成绩里,有他很大的付出。现在他身体不好,轮到她来给他做饭了。因为抱歉不能给我更多时间采访她,她给我看她打印出来的2019年开展的126次宣讲报告统计表,听众多达33695人。她还从书柜里找出她出版的几本书送给我,一本是他们几个子女为了纪念父亲而出版的《思念·传承》,一本是她融教书育人为一体,谈家庭教育的《献给孩子的爱》。我看着眼前这个一点也不像76岁,依旧精力充沛,精神矍铄地为了祖国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好老师,心内无比感动。拿着这本桃红色的写着《献给孩子的爱》的书,忽然觉得这本书名好适合我这篇文章的标题,她一生献身教育,以真诚和平等关爱每一个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猜你喜欢

妈妈孩子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鸟妈妈
学生写话
我的妈妈是个宝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不会看钟的妈妈
孩子的画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