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英雄李兰娟的家国情怀
2020-08-18浙江惠之
文/浙江·惠之
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凶猛,全国笼罩在疫情阴霾中,有位与钟南山院士齐名的女性,和钟院士一起,成为这一特殊时期两道让全国人民安心的隔离光圈!她曾是抗击“非典”的英雄,在这场与“新冠肺炎”病毒生死抗衡的阻击战中,她第一个建议武汉“封城”,又义无反顾率医疗团队奔赴武汉疫区救治重症患者……她就是7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
从赤脚医生到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因患有眼疾,无法劳作,全家就靠母亲卖山货维持生计。一天,母亲泪汪汪地告诉她,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了。母亲无奈,想让念初二的女儿辍学。面对母亲的哀求,懂事的李兰娟泪如雨下。尽管她爱读书,可想到母亲的压力,她郑重地点了点头。班主任来到家里劝阻:“兰娟妈,兰娟学习非常努力,成绩数一数二,让她放弃学业太可惜了。”“可家里没钱供她上学了,她爸看病我还得借钱呢。”班主任稍作沉思,说:“我来想办法,替兰娟申请助学金。”“真的吗?”兰娟母女闪着激动的泪花……就这样,靠着助学金,李兰娟坚持读完初中和高中。
高中毕业回村,李兰娟成了村里的“知识分子”,她有两个选择:一是做代课老师,另一个当赤脚医生。自幼在农村长大的她深知乡亲们看病难,毅然选择了后者。李兰娟说,当时内心很矛盾的,“代课老师每月工资24元,相当于每天8毛钱,‘赤脚医生’每天只有5个工分,相当于1毛钱。相差甚远,家里日子又捉襟见肘。”但出于对医学的热爱与父老乡亲看病需要,她最终还是当了“赤脚医生”。从此,哪家有人生病,不管刮风下雨,不管深更半夜,她都上门诊治。一次,村里有产妇分娩,她甚至硬着头皮当起“产科医生”。通过自学,及到省中医院学习针灸技术,李兰娟把人体经络背得滚瓜烂熟。“村里400多户人家都认识我。当时有句名言——进门狗不叫,”是说她这个赤脚医生和百姓已熟到你进他家,家里的狗都认识你了。
1970年,23岁的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上大学是我的梦想呀!”第二次读书机会来之不易,李兰娟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做个好医生,为此,她付出比同龄人更多的努力。大学期间,李兰娟不仅成绩冒尖,而且还是班长兼团支部书记。毕业前夕,校党委书记找她谈话,希望她能留校担任团委书记,这可是处级干部啊!同学们羡慕都来不及,却被李兰娟谢绝了。“我想做个医生,而且具有一定挑战的。”她去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在这里,李兰娟终日和重症病人打交道,从事传染病临床与科研……
经一路打拼,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创立了一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这套系统经过全国专家鉴定,被一致认为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解决了我国肝炎治疗高病死率难题。然而,对这样一个独创人工肝技术,李兰娟不但没申请专利,还毫无保留地向同行传授,并在全国30多个省市3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自2001年起,她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推广班,将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如今,已有来自英、美、德、日等国的600多位专家、教授来浙江参观或进修,以李兰娟名字命名的“李氏人工肝系统”也成为全球医治人数最多、治疗技术最为成熟的人工肝系统。2005年,李兰娟成为国际最大人工肝科研联盟主席,并以“中国传染病学第一人”身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成功背后,离不开丈夫郑树森的支持。两人同在上世纪70年代就读于浙医大,也正是这时候邂逅认识,婚后两人十分恩爱。郑树森也是院士,他们是中国科学界少有的院士伉俪。郑树森是我国著名肝胆胰外科专家、器官移植及多器官联合移植开拓者,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盛誉。而在外人眼中,这对院士伉俪更像是对医学狂人。生活中,两人很少谈家事,更多的话题是病人和工作。此前郑树森担任浙大一院院长时,夫妻俩每天上午8点准时到医院,工作到深夜一两点回家是常事。虽然同在一家医院,却很少碰面,常常是一个在台上做手术,另一个在实验室讨论问题。身为医生,他们挽救了一个又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身为老师,他们关注中国医生的培养与发展。2012年,李兰娟发起设立“树兰基金”,奖励扶持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郑树森跟妻子一样,靠助学金完成中学和大学学业,所以,夫妇俩想在晚年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
疫情面前,巾帼不让须眉
那是2003年4月10日夜,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接到电话,杭州一医院有3位疑似非典病人。疫情就是命令,李兰娟火速赶到医院,与专家会诊,22点左右确诊3人为“非典”病人。凌晨,她组织召开紧急会议,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提出一个大胆决定:立即将确诊病人亲属和所有接触者全部实施隔离观察。此言一出,会场哗然。“这么多接触者,怎么隔离?”“坚决隔离!”李兰娟斩钉截铁。她又赶紧给卫生部长和省委书记打电话说明情况,获得支持。短短一夜,1000多名接触者全部找到并隔离,尽管这样做引发不少质疑与误解,但李兰娟没有动摇。“为防扩散,必须这样。”紧接着,她亲率科研攻关小组连夜采样,对SARS进行深入的细菌分析和研究,48小时内获取病人病毒特异性核酸,为全国第一。随后,浙江累计对11万多有接触史的人员实行隔离观察,卫生部门参与疫点、留验点及车站、码头、机场等疫情监控人员达5万人次以上。李兰娟一天连轴转,马不停蹄地到全省各地“督战”。
事后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由于早期传染源得到很好控制,浙江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出现“二代感染”病例,得到上级赞许和央视专门报道。因为对职业的坚持,即使李兰娟在领导岗位,依旧没有间断临床门诊和医学科研。“我一直没有放弃医生身份。”专家赞许:“李兰娟,你真捧!”有人称她为抗击“非典”的英雄。
2013年,一种新型传染病在我国东部省份出现,死亡率高达50%。面对突发疫情,李兰娟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应急指挥办首席专家。她带领团队日夜攻关,5天内确认新型H7N9病原,向全球公布全基因序列。通过研究,团队发现活禽市场禽与患者病毒基因同源性高达99.4%,获得H7N9病毒从禽向人传播的科学依据,她即刻向政府建议关闭活禽市场,有效控制疫情蔓延。此外,李兰娟还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成功研制我国首个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种子株,打破我国流感疫苗株依赖国外提供的历史,避免了一场像SARS一样的全国性灾难。同事说:“那些天,李院士像打仗一样,争分夺秒!”其间,她还率团创造抗病毒治疗、抗休克治疗、抗低氧血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抗继发感染,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微生态平衡的“四抗二平衡”浙江经验,非常有效。国内外好评如潮。2018年1月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由李兰娟领衔,联合11家单位共同完成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时间进入2019年12月,中国腹地――武汉,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李兰娟开始就予以关注。她与丈夫郑树森和浙一医院相关专家讨论,觉得武汉出现这类肺炎有点“怪”,“会不会是种新的病毒?”2020年1月18日上午,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李兰娟和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听取武汉有关情况汇报,查看相关资料,去了现场。“当时钟院士说这个病毒存在人传人现象!我完全认同,叮嘱武汉一定要‘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尽量让病人不要传播给第二代、导致疾病蔓延。”专家组连夜回北京,钟南山和她向国务院及国家卫健委做了汇报。“这次武汉之行非常关键。新型冠状病毒很可能来自野生动物,已经证实有人传人病例。”1月20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李兰娟和钟南山参加。她发表了一些非常迫切的建议,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提出对疫情预判。
此后,李兰娟在杭州一线奋战,抗击疫情。在浙一医院她和同事每天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查房、监测感染患者、开讨论会。因穿戴防护服不方便,长达四五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内,李兰娟和其他医务人员一样,不敢喝水、不上厕所,强忍煎熬。好不容易挤出点休息时间,还要接受媒体采访,解除公众对疫情的疑惑。她多次表示:“我个人已向国家提出来了,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
“到过武汉现场,我非常揪心!”随后几天,李兰娟密切关注武汉感染及全国各省市感染情况。她看到武汉出来的人导致各省市感染,不仅一代感染,有的省可能已经产生二代感染,“这个情况非常危险!”李兰娟跟丈夫说,如果继续扩大感染,如果其他省没有控制,也像武汉那样蔓延,那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损失会很惨重的!她斗胆冒出一个想法――武汉必须“封城”!“封城”?郑树森对她的建议感到震惊!武汉是个超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封城行吗?“只有严格控制、切断传染源,才能让传染病不发生大流行。控制疫情刻不容缓,武汉一定要采取‘不进不出’!”1月22日,李兰娟顶着巨大压力,向国务院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封城”,次日,国家采取了这一措施。
“我作为传染病学专家,应该有这个担当!我不会顾及个人得失。”李兰娟一脸坚毅。事后,李兰娟“封城”建议被爆红,无数国人为老太太的专业及勇气赞叹不已!万千网友敬仰地说:“幸亏像李院士这样的专家提出武汉‘封城’,否则后果真的不可设想!”
冲在阻击新型冠状病毒一线的“国士”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来势凶猛,73岁的“李院士”进入战时状态。李兰娟一面关注全国疫情,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一面要守住浙江这个经济大省的“门”。她分析浙江在武汉经商办企业的、求学的很多,武汉来浙打工、做生意的也不少,人口流动量大,输入性病人形势严峻!1月22日下午,她打电话给省委书记、省长,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果然,省领导打算召开紧急会议,正想请她商量。23日上午,浙江宣布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提出疫情防控10大最严格措施,成为全国第一个进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一级响应省份。“这离不开李院士的建议和提醒!”省领导感慨。
自抗疫之战打响,李兰娟成了备受社会关注的人物,她被一些网友称为“李奶奶”。儿子郑杰在个人公号中写道:“日历上,母亲自1月17日后,在我的视野里消失了整整七天……深夜送她回去的路上,她又冷又困。从18日开始到29日,母亲没有一天不是2点后睡的。她接受采访、讨论疫情、巡视病房、投入救治、网上远程指导全国相关医院收救,还亲自门诊、与患者交流……母亲太忙,太累了。”
大年三十,万家团聚,李兰娟接到电话,急匆匆赴京参加会议。除夕晚九点多她从北京返杭,晚饭来不及回家,就在机场吃了份饺子。快节奏生活,对李兰娟来说是种常态,晚上即便睡得再晚,她早上起床时间是固定的。“我也是名医疗工作者,这段时间,我每天6时左右起床,8时开始投入工作。平常我是盒饭吃得最多的人,盒饭十分钟就可解决,为了抢时间啊。”疫情非常时期,老百姓期待能听到些专家声音,对最新情况有些准确理解。“我必须站出来说话,希望通过媒体快捷地传达给百姓。”除接受采访,她让助手专门弄了个“李兰娟院士留言板”的小工具,它能给武汉前方民众和一线医护人员一个传递心声的渠道。
武汉疫情,尤其那边的危重病人牵动着李兰娟的心。2月2日凌晨4时45分,由李兰娟领衔的浙江高级别专家组乘火车抵达武昌。在宾馆稍作休息,顾不上吃早饭,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即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始对接工作。“这次我主动请缨,由我领队、浙一医院副院长陈作兵教授等组成的十人专家组成立,包括感染科、呼吸科、重症监护、人工肝治疗方面的精兵强将,帮助治疗武汉重症患者。”2日下午开始,专家团全面入驻该医院东院区重症监护室、隔离病房、发热门诊,与当地专家打“配合战”,共同救治危难中的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我和团队专家‘主攻’危重病人,减少患者死亡率。”谈及李兰娟此次出征,儿子郑杰说:“我们最担心的是妈‘逞’能,她这把年纪了,万一有个闪失……”望着眼睛红润的儿子,李兰娟拍拍他的肩膀安慰:“没事儿,妈身体好,妈会注意保护自己的。”那天,丈夫郑树森拎着包也在后面默默为她壮行。
“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我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与那边的医务人员共同奋斗。至于什么时候回来没考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关键期,危重症病人抢救更为紧迫。浙江在抗击H7N9时,创建一套‘四抗二平衡’浙江经验,这次将把经验用到武汉危重病人抢救中,希望能救治更多病患!”李兰娟说。
团队专家汤灵玲感慨万千:“李院士太逞强了,比我们大几十岁呢。她工作太忘我,不仅要抢救危重病人,还要与国家卫健委、钟院士等就修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等多项内容视频连线研究讨论……每晚只睡3个小时,想劝也劝不住。”李兰娟笑笑说,没问题,我能撑得住。武大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因为激动,哆嗦着说:“七十多岁的老人,昼夜忙碌,让人动容。李院士一到武汉就开会,各医院的专家、基层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指导患者救治。她自己穿着防护服来到隔离病房,询问重症者病情……我感觉,这老太太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李兰娟,一位73岁的老人,在祖国抗击疫病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她是提出武汉“封城”第一人,又是奔赴武汉救治重症患者第一院士。她像一个斗士,成为武汉抗击“新冠肺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