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4万毕业生的“史上最难毕业季”
2020-08-18
“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之下,学校前期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做的预备工作——职业生涯规划、行业解读、求职技能、职业素养、就业选择等等,其实对于毕业生应对实际市场需求,都收效甚微。”
最近几年年年都说“史上最难毕业季”,而2020年的高校毕业生,终于遇到真正的“史上最难毕业季”。
按照惯例,高校统计就业率以签三方协议为准。往年,这样统计的就业率一般都在80%以上,或超过90%。多所重点高校就业处相关人士表示,截至目前,2020年高校就业率比往年低10%~30%,属于预期内的区间。
也有一些高校坦率公布的就业率令人哗然。6月初,985高校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布的就业率一度引发热议,该学院本科生就业率仅为35.17%,签约率不足两成,仅为14.48%。
校长亲自下场求助校友群
受疫情影响,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近期相继采用“云直播”的方式举行毕业典礼。邀请少量毕业生代表参加,学校领导现场为毕业生拨穗、发放学位证书,其他毕业生通过直播观看。
但毕业生到了毕业典礼还找不到工作,“无处可去”的情况比往年多了不少,心情难免有些彷徨。
“疫情下的毕业季,比往年充满更多艰难险阻。”一位武汉大学教授说:“他们有的家里是经历过生死的,也得硬着头皮找工作,继续过日子。”
作为湖北省内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刘沫从没想过自己找工作会“难于上青天”。他并未因长达几个月的疫情期而懈怠。寒假期间,刘沫见武汉形势严峻,便放弃留在武汉工作的计划,“调转船头”想在老家云南求职。他抱着先找一份工作干着的心态,还降低了原本预期的薪资标准。然而,即便留在老家,求职过程也没有刘沫希望的顺利。他网投了近百份简历,只有寥寥几份没有石沉大海,有回应的公司,则往往在一次线上面试之后就杳无音信。
最令刘沫难堪的一次,是一家规模不小的民企的“屏幕面试”。刘沫本来满心期待,应聘的岗位是活动策划,属于对外公关。面试时,刘沫特意将上身换上熨得平整的白衬衣,还系上领带。但对方一听他自我介绍,大学在湖北,瞬间面露难色。最后竟然以“担心客户短期不易接受湖北回来的大学生服务”为由,草草结束了这场远程面试。
一听说是应届,一听说是学习旅游、酒店管理之类的专业,面试官往往变着法儿“劝退”。这类情况在面试中并不少见。因为疫情,2020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变化,比如许多服务行业的人才需求可能下滑,甚至根本没有新增需求,还在考虑裁员。
“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之下,学校前期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做的预备工作——职业生涯规划、行业解读、求职技能、职业素养、就业选择等等,其实对于毕业生应对实际市场需求,都收效甚微。”前述高校就业处负责人说。
高校不得不频频出招和变招。校友群是高校瞄准的第一目标。早在2020年3月29日,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就亲自下场,在学校官网发布了联合署名的“2020届毕业生就业推荐公开信”,向社会各界用人单位推荐法大毕业生。此后,陆续有各类高校、院系发出类似“求助信”,希望校友们能以直荐等方式推介学校毕业生。
虽然校友是连接高校教学与市场就业的天然媒介,既对母校人才培养体系有亲身经历,又对所在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方向有充分认知,但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靠校友关系还是杯水车薪。“更何况,校友的一封推荐信可能仅仅是一块敲门砖。”一位收到母校求助信的校友坦承,他向企业推荐的师弟师妹“10个人能有一个留下就不错了”。
就业“成绩单”压力层层传导
郭非5月中旬收到的就业情况调查表,其实是一份来自学校的催促:“疫情好转了,你们(毕业生)赶紧去找工作。”
收到的当天晚上,郭非就失眠了。一面是班级群里辅导员天天催着填表,一面是面试屡遭不顺,郭非陷入极度焦虑之中。“找工作找得有点心累,怕没人要自己,不想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
她私下找辅导员打听,辅导员回答:“群里催是一回事,最后也不至于真不让你毕业。就是为了催你,因为就业率要报上去。”这才让她稍微松了一口气。但辅导员每隔几天就在群里发一遍表格,更新着已填报人的数字,气氛依然紧张。
郭非觉得,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应该也不敢填,因为学校也说了,千万别作假,学校会给企业打电话核实。但也有同学为了应付辅导员的追问,随便找了一份工作,不准备干长久的。
过分关心可能倒逼作假。一位高校辅导员透露,往年统计就业率时,有可能找企业开证明来蒙混过关。2020年大家大多索性“破罐破摔”,反正谁也不比谁好过。但辅导员们还是会接到学校的“硬性指标”,通常会给出一个最低下限。在就业调查统计时,可以尽可能往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这三类情况上“套”。这三类情况弹性比较大,如果有水分,往往就在这里。
目前已有高校开始“跟进就业率掺水、造假等问题”。比如江苏大学要求各学院对本学院就业数据开展自查,严格审核每位毕业生的就业材料;铜陵学院将通过电话抽样、查阅就业证明材料等方式对就业系统内的数据进行核查,记录核查结果。
长期研究高校就业问题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岳昌君指出,就业率考评跟校长问责有关,以往教育部会给高校校长压力,但2010年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各所学校承受的压力是一样的,报的数字一般比较趋于真实。
对于“往年就业率的统计水分大,所以2020年落差大”的质疑,岳昌君表示,以前就业率统计确实有水分,但是这些年的水分其实越来越少。每个学校都有一个学生就业的实时统计信息系统,这是联网的,很难作假。
压力自上而下层层传导。近期,一些省市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并向区域内高校下达了就业任务,要求各高校采取多重举措,确保毕业生就业率达标。部分省份还明确提出,不达标的学校主要领导将被约谈,甚至将采取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减增幅等措施,力保高校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以福建省为例,2020年6月10日,厦门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官网转发了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显示,福建省委下达了9月1日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的任务,不达标的学校主要领导将被约谈。
有一些省份,如黑龙江、陕西、甘肃等公布了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60%左右的就业率已位居全国前列。
为防数据造假,可上学信网核查
在疫情影响之前,2020年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本就因再创历史新高的毕业生人数而比往年复杂。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披露: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
“从以往我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来看,毕业生第一想去的其实是民营企业,前些年能达到40%多。”岳昌君说。政府现在给出的编制扩充、研究生扩招等办法确实能起到暂缓作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还是要看经济形势的发展。
许多人选择了考研或者等候新一年的招聘季。但新一年的招聘季——也就是秋季招聘,其实就在数月之后,疫情影响尚存,对就业的后续影响难以预料。明年和后年又有近900万名毕业生杀入招聘市场,即使就业市场恢复,毕业生同样会面临着僧多粥少的高难度局面。
另一方面,2020年的毕业生就业心理则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
“通常,毕业生找工作会在心里设定一个期望工资,毕业生找工作肯定至少要超过他的期望工资。而按照他的能力,企业提供的工资通常要比期望工资低一点。没达到期望工资就接受,他觉得有点亏,所以不停找……”有高校负责人说。
2020年,这种“观望”情绪普遍不存在了。而且,“今年很多能找到工作的学生,是因为去年就落实了,速度比较快。”一方面是压力层层传导,另一方面也严防数据造假掩盖就业实情。教育部为此委托国家统计局有关单位启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核查工作,于6月和8月开展两轮专项核查。有意思的是,核查方法包括在“学信网”开通“毕业去向查询反馈”功能,毕业生可自行登录学信网学信档案板块,核实高校填报的本人毕业去向。
这无异于揭开了一些高校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