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在何处

2020-08-17

国企管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政府发展

传统基建是基于国民基本需求诞生的。基于新需求诞生的“新基建”,更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据的应用,肩负着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任。

政府扮演投资人

传统基建是基于国民基本需求诞生的。“铁公基”的建设主体是政府主导,更注重硬设施建设,主要着眼于稳投资、保增长、促就业、惠民生。过去,政府鼓勵光伏、风电行业的发展,并提供天价补贴,导致行业市场体系被极大的扭曲。企业以政府补贴为主要利润来源,无视实际市场的需求,造成了极大的市场泡沫,也无益于促进产业的进步。

基于新需求诞生的“新基建”,更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据的应用,肩负着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任。发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需要先有产业园区;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先有停车场地与充电设施;发展特高压,需要更多的基本电力设备来支撑……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些“新基建”的基础,必然需要政府支持、以财政资金作为支撑。

不过,从“新基建”本身来说,拥有截然不同的产出体系,更多是企业+市场+政府多元共建。那么政府应当在“新基建”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在“新基建”的发展中,应当将需求的界定交还给市场,政府无须大包大揽,为企业做好配套服务即可。有业内专家指出:“虽然政府不应当直接参与‘新基建市场,但在国有资本改革后,政府可以扮演另一个角色——作为行业投资人,为‘新基建领域企业注资,但仅履行股东的责任与义务,并不参与具体项目的管理。”

据了解,这一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成熟,通过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可以在不直接干预企业的前提下帮助“新基建”发展、解决资金问题,扶持行业的整体发展;也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民企成为生力军

“新基建”瞄准的是未来重要技术进步的领域,是推动未来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在政府干预减少后,脱离政府信用,要更加注重探索投融资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参与的积极性。

目前“新基建”稳投资稳增长,无疑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及经济高质量增长的现阶段,有着重要作用。而民企在信息数字化与智能化等新兴产业有着自己的优势,新一代民营企业家多产生于这些网络数字信息化产业。对于有着未来经济增长引擎之称的“新基建”,民企可以说大有可为。

如何保障民企在参与“新基建”的合法权益与收益,激发民企参与“新基建”的投资信心,至关重要。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建议,政府规划“新基建”项目,必须要尊重经济规律,遵循“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鼓励不同主体运用市场机制,灵活性地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探索团队融合、产品融合、文化融合,在经营机制上进行创新探索。

对于政府来说,在政策层面,仍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取消并不断减少阻碍民营资本进入“新基建”的政策障碍,真正降低民营资本进入门槛,打破“玻璃门”“弹簧门”等现象,在政策上保障民企公平竞争机会;同时,加大对“新基建”等新兴产业的政策激励,如减税降费、融资等支持力度。

当前地方债务压力较大,激活民营资本或社会资本成为“新基建”的补充资金来源,确保民资参与的合法权益与预期收益极为重要。有专家指出,对于“新基建”,可加快推进PPP模式,设立更多的科技创投基金并引导相关投资基金更多投入相关领域,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获得产业初始启动和持续发展的动能。

实际上,在政府投资基金和科技创投基金介入后,企业和项目能够提高金融机构的认可度,更容易解决后续融资的问题。

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过去的20年中,受益于传统基建的大规模投资建设,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这期间,中国人均GDP将要实现“翻两番”,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翻了5倍;城镇化率从36.22%到超过60%,有近5亿人从农村进入了城市生活。

新时代,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产生了更高生活需求。得益于传统基建投资带来的产业进步与工业积累,新产业已初步具备了成长的潜力。在新需求的带动下,“新基建”将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链快速发展。

“新基建”本身依赖于创新技术的驱动,产业发展必然伴随着持续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同时,由于“新基建”市场前景广阔、受到市场的密切关注,“新基建”领域自然活力满满,催生新技术与新产品,带动产业发展体系不断升级。

“新基建”包括了除新一代信息网络在内的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诸多产业链。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能够更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以轨道交通领域为例,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后,现代有轨电车、氢能轨道交通、高速磁悬浮等新技术不断诞生,对应的车辆产品也在不断地完善。而轨道交通产业又是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新产品新技术的诞生不仅意味着“新基建”行业的扩容,还意味着整个工业体系的正向发展。

“新基建”着力的新范畴和领域在历次会议中已基本被明确,主要可归为“高技术”和“补短板”两类,前者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要依靠的最重要引擎,大力发展高科技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后者与民生息息相关,是“百年目标”的题中之义。

此次疫情防控期间,数字经济撑起了一片天,从远程办公到在线课堂,从线上消费平台到无人商店,从无人机扫码到使命必达的物流战场,从智能护理、送药机器人到远程医疗……新产业新模式增强了中国经济的抗冲击能力。

“新基建”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这些既是基础设施,又是新兴产业,一头连着巨大投资与需求,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强大消费市场,是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猜你喜欢

政府发展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一张图看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信息通信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贵州实现县级以上政府法律顾问全覆盖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完形填空三则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