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疗效观察

2020-08-17秦艳君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心肺复苏不良反应康复

秦艳君

【摘 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关于对患者康复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间接受的8例采取心肺复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的患者均在复苏后予以急诊护理干预,评价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8例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100%,护理期间仅发生1例(12.50%)胸部不适,但未经处理症状消失。结论:对心肺复苏的患者,予以急诊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康复的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康复;疗效;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8-24--02

心肺复苏是一种有效的急救干预手段,其目的主要是通过采取合理的干预手段让出现呼吸骤停或心脏骤停的患者恢复到正常的呼吸及心跳状态,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1]。临床研究表明对于心脏或呼吸骤停的患者,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是骤停后4分钟内,而对于经复苏抢救成功的患者还需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以促进患者后续康复。本次研究中,探讨了对经心肺复苏的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康复的价值,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例采取心肺复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心肺复苏抢救成功。(2)患者具有完成的临床资料且无精神障碍。(3)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损伤者。(2)精神障碍患者或认知障碍者。(3)依从性差者。患者的一般资料如下:男4例,占50.00%,女4例,占50.00%;年龄最小者为21岁,最大者为62岁,平均年龄(43.2±1.6)岁;体重45~75kg,平均体重(61.2±2.1)kg。本次研究也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针对所有的患者均予以急诊护理干预,具体的干预策略如下。

1.2.1 病房环境护理

对经心肺复苏救治成功者为期安排舒适的病房,主要是调节室内温度在22~25℃,湿度为50%~55%;病房的亮度调节在柔和状态,定期对病房进行通风,保证室内空气畅通;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的时候均需要尽可能的控制操作声响,避免外界噪音影响患者的睡眠,提高患者舒适度及睡眠质量。

1.2.2 优质体位护理

在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后,多数患者可以在短时间苏醒,针对苏醒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辅助患者为平卧位,此外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其颈部、腰部等容易受压的部位垫上软枕,提高患者卧床舒适度。

1.2.3 生命体征护理

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期的护理干预中,需要做好对患者心率、血压及心电图等的护理干预,主要是增加护理人员的巡视频率,了解患者各个时段的生命体征情况,对生命体征存在明显波动的患者需要及时告知医师,分析不良情况的发生原因且做紧急的处理,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

1.2.4 心理护理

很多经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在苏醒后容易出现负性情绪,原因是患者在经过前一次心脏或者呼吸骤停后,认为自己身患重病,可能会在之后的某一时间再次发病,如此导致患者会出现惊恐情緒,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需积极的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病机及予以心理疏导,纠正患者的不良认知,提高患者治疗及护理配合度。

1.2.5 脑部复苏护理

心肺复苏成功,护理人员可指导家属将湿毛巾敷在患者颈部或者额头部位,这样主要是降低患者脑部氧的代谢率,恢复脑组织再灌注,使部分出现神经功能损伤者可早日恢复。

1.3 观察指标

对护理的效果进行评价,若护理后症状与体征均消失,心脏正常搏动为显效;症状体征有所缓解,心率有所波动为有效;症状体征未见改善或再次出现心脏搏动停止为无效。统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1.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使用卡方进行检验。

2 结果

8例患者的护理效果上,护理显效6例,有效2例,护理总有效率为100.00%。护理期间仅出现1例(12.50%)胸部不适,该患者无需进行任何干预患者症状就可自行缓解。

3 讨论

心脏骤停与呼吸骤停均是急诊科常见的一种危重病症,此类疾病的主要表现为呼吸消失或者大动脉搏动消失等,疾病可因多种疾病作用所致,此类患者的发病常常无征兆,但是突然性的发病,仅仅部分的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胸闷及乏力等先兆特征,但是先兆特征进展迅速,即便发现也难以做到第一时间的干预[2]。所以针对心脏及呼吸骤停者,预防疾病发生可行性较差,对此关注点则着眼于发病后的抢救。

针对心脏与呼吸骤停者,心肺复苏是抢救患者的主要手段,主要是采取这一急救技术以尽可能的降低脑细胞的损伤程度,让患者恢复正常的呼吸及心脏搏动,挽救患者的生命[3]。而对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做好复苏后的康复护理非常重要,急诊护理干预是一种科学、系统的干预措施,该护理干预模式主要是通过相关护理人员予以患者病房环境、体位、生命体征、心理、脑部复苏等诸多的护理干预,切实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次研究结果就对8例心肺复苏患者的急诊护理干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的患者经护理后症状、体征均得到明显的缓解,无护理无效的情况,这提示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满意。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虽然患者出现了1例不良反应,但是无需做任何处理就消失,这也提示急诊护理干预对保障患者的安全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临床中行心肺复苏的患者,在复苏后予以急诊护理干预,可取得满意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蒋朝玲.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2):122+136.

汪铭洁.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影响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6):147.

马燕,马秀兰.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4):74+82.

猜你喜欢

心肺复苏不良反应康复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从社会事件的剖析中探索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与途径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桂林市卫生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急救技术培训的探索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十二五”期间3.6万贫困孤独症儿童获得康复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