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肾内科疾病临床效果研究
2020-08-17孙以兰
孙以兰
【摘 要】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肾内科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肾内科疾病患者;将25例采用常规治疗措施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5例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在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P<0.05)。结论:在针对肾内科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肾内科疾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9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8-24--02
肾内科疾病在临床中属于一种多发性肾脏疾病,随着人们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的变化,现阶段肾内科疾病的发生率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本次研究了50例肾内科疾病患者,针对肾内科疾病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肾内科疾病患者为基础,从中选出50例患者入组本次研究。对这50名患者展开随机分组,使研究组与对照组人数、性别比、年龄范围等一般资料相近(P>0.05)。具体情况为:对照组25例患者中,男患者14例,女患者11例,患者的年龄均在24-61岁,平均为(38.18±3.53)岁。研究组25例患者中,男患者13例,女患者12例,患者的年龄均在21-62岁,平均(39.46±4.29)岁。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常规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1次/d,80~300mg/次,共持续治疗2周。
研究组患者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指标与实际情况科学选择药物,药物的使用方法:喹那普利15mg/次;卡托普利2.5mg/次;苯那普利7.5mg/次;依那普利10mg/次;西拉普利2.5mg/次;1次/d;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适当增加其他药物或增加药物的剂量。
1.3 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评价:治疗后,患者各项肾功能指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即为显效;治疗后,患者各项肾功能指标趋于正常水平,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即为有效;治疗后均为达到上述指标即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以表示患者的计量数据,计算结果则通过t值表示出来;以%表示患者的计数数据,计算的结果则通过x2表示。判断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P值临界点为0.05,只要P值结果在该值以下(不含),就能够证明显著差异,其余情况一律视为无统计学差别。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如表1所示:
3 讨论
肾病是临床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肾内科患者通常发病机制较为特殊,且治疗时间较长,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与疾病复发率。在肾内科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阿司匹林肠溶片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药物,其虽然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对于患者临床症状与肾脏功能的改善情况却不够明显[2]。因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劑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临床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够有效保护患者的肾脏功能,预防患者肾衰竭的发生率。其主要的作用机理保护了以下几项: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够降低患者的高血压症状,促使其能够传递到肾小球毛细血管床的压力降低;②其能够参与到肾内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当中,进而使得AngⅡ介导的出球小动脉张力降低,进而降低了肾小球系膜的张力,使得患者肾小球高跨膜压与高滤水平降低;③能够有效减少慢性肾衰竭患者机体中血肌酐浓度,以此来减少患者非透析治疗的时间,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3]。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进行治疗后,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中显著高于采用常规治疗措施的对照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相比于常规治疗措施,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患者的肾脏功能,在肾内科疾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潘楚雯,于力,冯洁莹,etal.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Alport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33(17):1309-1313.
[2] 陈啸,笪月芳,张嘉玮,etal.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9,9(8):75-76.
[3] 孙彬彬,张蓓茹,边晓慧,etal.单独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2019,14(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