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中国第一位电视女主播沈力 怦然心动的温暖
2020-08-17夯石
夯石
新中国第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员沈力遗体告别仪式,8月3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倪萍、陈铎、李瑞英、敬一丹、白岩松等众多央视主持人来到现场送别。沈力因病于7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沈力,在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史上占有两个“第一”:25岁时成为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50岁时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位主持人。因此有人称她为电视播音主持的“第一滴水”。她所主持的《为您服务》和《夕阳红》两个专栏节目,都因为她的端庄、文雅、诚挚、亲切的主持形象与风格,而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
从央视退休后,沈力的身影依然出现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老年朋友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偶像”,可沈力认为自己从来都是一个普通人,她挤公共汽车,在街边吃早点,逛菜市场买菜,住的也是不起眼的小房子。
令我印象犹深的是沈力老师的那个小家———小小的厨房和小小的客厅连为一体,就像当年《为您服务》节目的一个微缩版录制现场。
15年前,2005年8月2日的午后,阳光不那么浓烈。沈力温暖的笑容,淡淡的神情,至今挥之不去。
沈力说:“妈妈从小教育我:知足常乐,能忍自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任何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挺幸运。有人说你们那时候多苦,现在的主持人又是好车又是大房子又是高收入,怎么比?我说很好比,说明时代前进了,这是好事!”
采访那天,沈力对自己的职业辉煌和头上的光环总是“一笔带过”,她反复说:“我就是老百姓,没多大本事,就做了这么点儿事,当时是机遇好,给我摆在那儿了,就成了名人。”
这番话是由衷的,虽然也有很多名人爱这么说,但沈力不一样,她的真诚、自然和朴实,可触可感。于今想来,我依然会有怦然心动的感觉。
为什么沈力的淡然和温暖,会令我有怦然心动之感?只要你了解她的经历,你便不会意外了。
大家闺秀炼成钢
沈力,原名沈立环,祖籍江苏吴江,在山东长大,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在沈力儿时的记忆中,家里的规矩很多,例如夹菜只能夹自己面前的菜,老人给夹的菜一定要吃完。沈力的母亲是一位知书懂礼的女性,妈妈的话成为沈力一生为人处世的准则。
沈力生前对记者表示,参军对她的成长影响很大,家庭的熏陶也很重要,“因为无论做什么都要先做人。当年参军时没跟家里说就报名了,怕家里嫌我娇生惯养,不让去,后来一看已经生米做成熟饭,就让我去了。我家6个姊妹,我排行老二,家里收入中等,父亲是行商。当时的人很单纯,没有太多想法。”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当时,解放大军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前挺进。党中央和军委决定在北平、天津招收一万名大中学生,通过短期培训随军南下,到解放区去做军队或地方的基层工作。于是,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
沈力报名参军被录取后,穿上粗布军装,裹上绑腿,趁休假日到照相馆拍了一张全副武装的纪念照。南下工作团总团的团长是谭政,副总团长是陶铸和邵式萍。总团下设一、二、三分团,沈力分在一团。
沈力说,过去的生活自由散漫,可以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参军后,清晨要和起床号一起起床,吃的是高粱米和东北带来的干菜,可沈力这个大家闺秀竟然很快适应过来。一天,她穿着崭新的军装回家,母亲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紧紧地拉着她的手,上上下下地把这个宝贝女儿看了个够,泪水不由得夺眶而出……经过短期培训,南工团的三个分团按上级要求,分别成立文工团,由各大队抽调部分人员组成,沈力被选中,分配在演员队。
1949年7月中旬,文工团从北平出发,沈力和战友们乘坐拉货用的闷罐车,七八十人挤在一节铁皮车厢,中间挂一个大床单,男女各占一方。从北平到河南信阳,路程本不算太远,由于大军正在向前推进,有的路段尚待抢修,这趟专列只好走走停停。但大家心气很高,伴着隆隆的车轮声,高唱着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大地……沈力说,“过去是小资产阶级思想严重,经过部队大熔炉的锻炼,我们不仅过了思想关、吃苦关,而且还过了群众关。”
留下“辫子纪念照”
在自传体文章《难忘的军旅生活》中,沈力回忆道:“抗美援朝期间,部队作家宋之的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了一部多场次歌剧《打击侵略者》……我在剧中扮演一位年轻的‘阿妈尼(妈妈),在战火纷飞的山路上,身背幼儿,头顶粮食,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运送给养……这部歌剧上演后,各方面的反映都很好。中南军区特意调我团到湖南,为回国治疗的志愿军伤病员进行慰问演出。在6天10场的演出现场,有位战士每天都坐在前排正中的位置上,全神贯注地观看演出。后来得知,他的耳膜被敌人的炸弹震坏。尽管一句台词也听不见,但他仍在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用心去感受。望着他那坚毅的面容,我的心灵得到净化……”
1952年初,沈力被调往武汉高级步兵学校文工团。上世纪五十年代,多数女孩子都喜欢留两条长辫子。而高级步校要求女同志一律剪齐耳短发。在忍痛割爱前,沈力特意跑到照相馆,留下了一张“辫子纪念照”。在武汉工作、生活近两年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的一纸调令使沈力回到闊别三年的北京。在歌舞团合唱队期间,沈力演出过《大渡河》《小河淌水》《黄河大合唱》等许多曲目。
播音时,小虫吸进喉咙
1954年,沈力随总团赴苏联、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访问演出。当时,歌舞团有一百多人,分别在几个车厢里。团部有事情要通知大家时,便让沈力在列车上的播音室广播给大家听。于是,沈力成了临时播音员。1957年,沈力脱下心爱的军装。有位战友在她之前转业到广播局工作,她对沈力说:“你的声音很好听,为什么不去做播音员呢?”后来,沈力还真去应考了,果然被录取。
1957年,沈力到中央广播事业局任播音员,第二年,我国第一个电视台创立,她便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位电视播音员。在电视台初创的一年多时间里,她一个人担当了当时北京电视台的全部播音任务,每天从早晨到晚上十点半都是她的工作时间。当时的中国,连电视机都没有几台,这就注定了走在这条路上的人必定要在暗夜中摸索前行。即使这样,沈力至今还念念不忘当年自己播新闻时犯下的一个“错误”,“我们那会儿是直播,一点儿都不能错,而播音条件又不太好,演播室就在一个大办公室里。到了夏天,演播室里有很多小虫子在聚光灯周围乱飞,有一次播着播着,突然,一只小飞虫正好被我吸到喉咙中,当时面对镜头不能咳嗽,更不能做出任何面部表情,可又实在说不出话,最后,我只能‘贪污了最后一条新闻,提前跟大家说再见。”
创造《为您服务》的辉煌
沈力说领导之所以选她主持《为您服务》,可能是看中她播过音、做过8年编导的丰富经验。“在《为您服务》,我是组长,什么都管。而且我这人比较认真、要强,一旦接受任务,肯定会认真做好。当时,大概70%的选题都是老百姓的来信,我们基本上有求必应。因为一开始我就不希望办一个婆婆妈妈的节目,所以后来加强了节目的知识含量,比如不光教你做饭,还要教你怎样做有营养,因为咱们有食文化;讲穿,不仅告诉你什么衣服好,还要告诉你怎样穿衣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美……说生活,不仅有物质生活,还要有精神文化生活,比如那时兴起集邮热,观众来信的邮票经常被剪掉,我们就做了一系列节目,从常识讲到乐趣再讲到道德。曝光的节目我们也做,比如电视维修难、酒瓶子里发现苍蝇、高跟鞋突然折断、卫生纸净是窟窿,我们都会公布观众的举报来信,厂家经常给我们写来检讨书和保证书……”
仅1983年6月,《为您服务》节目组就收到观众信件7248封,而其中有3300多封寄给沈力。她后来主持的《夕阳红》节目推出仅半年时间,就和《东方时空》一起成为中央电视台白天收视率最高的栏目,并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十大优秀栏目之一。
老百姓喜欢你,那是看得上你
沈力在她1960年写的工作总结中有这么两句话:“镜头是观众的眼睛,观众是你的朋友。”在近半个世纪的播音和主持实践中,她一直这样要求自己。
“口语化的语言绝不是生活中拉拉杂杂的语言,要经过提炼,要力求准确。当年提倡的是共性,不講个性,但我自己通过摸索,很早就提出主持人的‘个性问题。编辑每次都给我写很多词儿,但我要按我自己的语言来改。有一次,编辑写我和相声演员师胜杰对话,我一看,我成了捧哏的!最后我改成以老大姐的口吻和他聊天。我不愿意编辑写什么我就念什么。这种例子太多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比如‘前不久或‘不久前,都是书面用语,如果改成‘前些时候,就生活化了。还有‘请大家记住做豆腐要加肉,如果改成‘以后吃豆腐的时候您别忘了加一点肉,就顺当多了……”
身为中国播音和主持界的老前辈,沈力始终保持着一颗谦逊和探求的心。
退休以后,她经常应邀参加全国各地的主持人选拔、评比和晋级工作,她说:“点评年轻主持人,对我来说是一种学习、长见识的过程。我们那时候主持人少,现在电视台、栏目越来越多,许多主持人眼界开阔,学历高,应变快,确实不一样。我生活中是一个随便、随和的人,但在工作上不随便,很较真。我觉得主持人的风格、个性不是你想要就能有的,而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是提高修养、不断修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