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协商民主 实现乡村振兴
2020-08-17中共湖南省委党校410001张泽尧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410001) 张泽尧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不少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纵观这些村容村貌变化的背后,不难发现,其中都离不开协商民主制度的支撑。协商民主制度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和起到了哪些关键性的作用?
以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为例,在短短6 年时间里,这个边陲小村实现了全村人均年纯收入从1668 元增加到2018 年的12128 元、村集体经济从空白发展到70 万元、贫困发生率从56.76% 下降到1.28% 的巨大变化。背后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历史机遇也有使命感召,但是如果缺少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协商民主的有序推进,十八洞村从脱贫到小康再到振兴的节奏则势必放缓。
协商民主能精准识贫以往贫困户是关系户、富人户的现象时有发生,十八洞村工作队在精准扶贫之初如何识真贫、扶真贫的问题上,通过采取以工作队为主导、村支两委为主力、村民为主体的识贫思路,多次开展高频次、全方位调研座谈会和民主恳谈会,充分听取村民意见,诸如村民提出的“家里买了农用车不评,3 年内修建自有住房的不评”。从而在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归纳出贫困人口识别“九个不评”标准和“由村民群众作出投票评选贫困对象”草案。此后又在这一基础上摸索出了“户主申请,群众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识别贫困户七步法,实现了公平、公正、民主、客观地识贫、找贫,消除了村民在识贫、找贫方面的意见分歧。
协商民主能精准扶贫以往扶贫不是搞“运动式扶贫”就是“输血式扶贫”,返贫率极高。在这个问题上,十八洞村工作队意识到,只有让“脱贫计”变成“致富经”,才能杜绝村民返贫。这就必须激发村民原生动力,让村民在思想上发生“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的根本转变。多次的入户走访,多次的促膝长谈,村民的心慢慢打开了,村民的话慢慢变多了,村民致富的想法也慢慢清晰了:从“我想出去打工、养牛、养猪”到“我能不能搞个农家乐”“我能不能弄苗绣”,再到“我们能不能搞集体经济”“我们能不能搞农村旅游”。显然,协商民主的实践不仅实现了帮扶措施精准,也改变了群众思想,更是改变了群众的站位,拓展了群众的视野与格局。
协商民主能化解矛盾工作队清醒地意识到,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八洞村旧貌换新颜的前提与基础,必须要下气力清除村民致富的拦路虎、啃下乡村振兴的硬骨头。然而村民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态度上,却让工作队始料不及。在扶贫之初,为了在村后山修一条机耕道,就曾出现村民拦住挖机死活不让施工的情况;在农网改造过程中也曾出现因电线杆立在村民田地里而跟村干部红脸的情况。如何消除村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抵触情绪?通过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让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广泛协商,如今十八洞村不仅路、水、电、网等各项基础设施完善,独具民族特色的进村大门更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乡村振兴,不仅要振兴乡村的“壳”,更要振兴乡村的“魂”。而乡村振兴的魂归根结底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激发村民协商意识和提升村民协商水平,始终围绕产业建设、生态建设、乡风建设、治理模式、生活提质等方面有序协商,从而找到适合本村、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因此,十八洞村能够实现从脱贫走向振兴,也正是得益于深入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牢牢把握住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才有了今日民主、文明、和谐的十八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