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疗效及对产伤率影响分析
2020-08-16陈永霞
陈永霞
【摘 要】目的:研究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疗效及对产伤率影响。方法: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200例,根据其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其中包括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应用徒手旋转胎头术、对照组未进行徒手旋转胎头术,将两组顺产率、产后出血率、产伤率、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产妇顺产率86.00%高于对照组、产后出血率2.00%、产伤率2.00%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7.98±1.54)分高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5.22±1.34)分,P<0.05。结论: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提高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疗效十分显著,且能够降低产后出血率、产伤率,值得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徒手旋转胎头术;枕横位;枕后位难产;疗效;产伤率
在产科常见现象中,头位难产十分常见,一般以枕后位和枕横位最为常见。在产妇分娩过程中,若未能进行针对性处理,易影响产妇和婴儿健康[1]。有研究显示,通过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产妇实施徒手旋转胎头术,能够降低其产伤率,同时能够保证母婴安全,使产程缩短,降低手术并发症。本研究通过分析手旋转胎头术的优势,并对其效果进行探讨,详情见下文描述。
1 资料/方法
1.1 基线资料
将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产妇列为本次研究对象,共收治200例,收治年限在2016年度至2019年度间,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共100例、对照组100例。
纳入标准:符合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诊断标准[2];产妇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其他恶性病变和精神障碍疾病;伴有语言障碍,无法沟通。各项临床资料不完整,无法顺利完成研究。
观察组,年龄21岁-38岁,平均年龄29.51±1.66岁;其中经产妇50例、初产妇50例。
对照组,年龄22岁-38岁,平均年龄30.21±1.58岁;其中经产妇51例、初产妇49例。
2 组一般资料比较的统计学结果(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未实施徒手旋转胎头术。
虽然在手术过程中不进行徒手旋转胎头术,但需对产妇的产程进行密切观察,并保证有效的宫缩,顺产程自然旋转。
观察组实施徒手旋转胎头术。
对产妇外阴进行常规消毒和铺巾,首先应了解胎儿的大小以及胎儿的位置。直至产妇宫缩呈现良好状态后,应在宫缩期间将右手食指与中指伸入产妇引导内,并与胎头紧贴。①产妇为左枕横位和枕后位,操作者应保证手心朝上,并对抬头紧握,并轻轻向上推,从而保证胎头松动,后缓慢进行逆时针方向旋转45度角至90度角,直至右前位时终止旋转。②若产妇为右枕横位和枕后位,操作者应将掌心朝下,并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45度角至90度角,直至达到枕左前位终止,待胎位调整成功后,应将胎头固定在枕前位。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对照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指标包含:顺产率、产后出血率、产伤率、新生儿Apgar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将P<0.05作为检验标准,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2组顺产率、产后出血率、产伤率
观察组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产妇顺产率86.00%高于对照组、产后出血率2.00%、产伤率2.00%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
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7.98±1.54)分高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5.22±1.34)分,P<0.05。如表2:
3 讨论
在女性分娩过程中,部分产妇会出现分娩不顺利情况,对于无法顺利分娩的生产,在临床上称之为难产[3]。有研究显示,难产的发生原因较多,主要与胎儿与骨盆的相对大小、孕妇心理状态、产道、产力等因素有关,其中最为常见的难产类型为头盆不称,其中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居多,上述两种类型存在多种诱发因素,比如骨盆形态、头盆大小不对称、宫缩乏力、胎头俯屈不良等等[4]。而通过实施徒手旋转胎头术,能将胎头转变为枕前位,利于将胎头俯屈,从而使胎儿能够顺利进入骨盆中,使其能夠快速通过产道,将难产转变为顺产,具有较高成功率[5]。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产妇顺产率86.00%高于对照组,产后出血率2.00%、产伤率2.00%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7.98±1.54)分高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5.22±1.34)分,P<0.05。
综上所述,徒手旋转胎头术针对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疗效十分显著,且能够降低产后出血率、产伤率,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张艳蕾.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5):35,37.
石丹.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9):1390-1391.
麦丽克热·卡哈尔.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4):18463.
邵婧婧.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6):125.
甄妙平.产程中体位改变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对枕后位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7):919-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