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中圣》中的杜甫形象
2020-08-16李金娜
李金娜
摘要:《诗中圣》是清代中叶戏曲家夏秉衡撰写的传奇之一,该传奇叙述了杜甫从移家河南巩县到奉诏复任工部员外郎这一段人生际遇,运用虚实相生的文本建构方式以及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一位兼具怀才不遇、孤忠自励的杜甫形象。
关键词:夏秉衡;《诗中圣》;杜甫形象
一、《诗中圣》中杜甫形象的特点:
(一)怀才不遇
《诗中圣》传奇首先描述了杜甫的怀才不遇。传奇第二齣中写到杜甫因江水冲决,家业无存,内子二男遭遇水患,故而移家河南巩县地方。目下只能与尚在幼年的孙儿嗣业朝夕相依,凄凉度日。杜甫虽然诗文绝调,冠全唐一朝,但却始终沉沦未遇。杜甫一出场便道:
【鹧鸪天】屈子忠魂万古芳,山川灵气属潇湘。文章敢并离骚赋,际遇真同潦倒场。才子福,薄如霜,凭今吊古总荒唐。问谁肯把千金价,买得人间骏骨香。[1]
“文章敢并离骚赋,际遇真同潦倒场”[1]与“才子福,薄如霜”[1],将杜甫敢并《离骚》的文章之才,与其潦倒贫困的际遇相对比,突出了其怀才不遇的落魄境遇。
再如,第二十六齣中有严武说道,“惟有参军杜甫,学识既优,孤忠独奋,真有王佐之才,可惜未遇其时,老夫又恐病重昏迷,不及亲见英义,为此扶病修书,荐引参军,倘得见用,则西川全势,悉在子美胸中,老夫死亦无忧矣,院子,扶我起来,待我望闕谢恩”[1],道出了杜甫怀才不遇的际遇。
(二)孤忠自励
作者在自叙中写道“少陵不独为一代之诗人,实亦一代之忠臣耳”[1],可见传奇不仅写了杜甫的诗才,还突出了杜甫忠臣的形象。
杜甫的“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誓死不从贼党的“孤忠”。试看:
【雁儿啣芙蓉】仓皇云山四望,何处是家乡帝乡。披星戴月匆匆往赴河西,见君王脱虎穴才把新肠放,顾不得步踉跄。那山高野旷,盻只盻巍峨宫阙近昭阳。[1]
这主要表现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虽然攻陷长安、气焰熏天,就连哥舒翰等官员都被迫屈身贼党,但杜甫却毅然选择冒死潜逃,星夜赶往灵武。此刻的杜甫只希望见君王脱虎穴,已经顾不得自己的安危了,由此可见其耿耿忠心。
其次,表现为谏诤型的“孤忠”而非服从型的“愚忠”。杜甫疏救房琯便是谏诤型的“孤忠”的体现。试看:
【前腔】下囹圄遭廷讥,便含冤负屈难鸣。雷霆,顷刻地,君威严峻。怎怜着宰相从征,又是苍颜衰鬓,那掛得将军金印,到得那陈涛口,深林起伏兵,把失机条律问书生。[1]
杜甫接着说道:“下官身居谏职,若不抗疏直言,可怜相国,一片忠心,无由申辩,万一天颜震怒,必至性命难保,为此连夜草成本章,急急向午门投递”[1],又道:“我想丧师失律相国的罪名,原也不小,下官此本一上,倘荷圣恩优渥,得赐矜同,不特相国,性命可全。朝中留此老臣贤相,亦是社稷人民之福也”[1],杜甫在疏救贤相房琯的事件上并没有一味地顺上而为,而是担负起谏臣的职责,不计个人得失,抗疏直言,以至于龙颜大怒,差点危及性命,可见其忠心。
二、《诗中圣》中杜甫形象的塑造方法
“戏曲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人物形象是戏曲的主体。在一部剧作中,主题思想的表达、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的展开,都离不开人物形象。因此,塑造人物形象是戏曲创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戏曲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2],该传奇运用虚实相生的文本建构方式以及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使得杜甫形象更加具有多面性。
(一)虚实相生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传奇所用之事,或古或今,有虚有实,随人拈取。古者,书籍所载,古人现成之事也;今者,耳目传闻,当时仅见之事也。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3]夏秉衡在戏曲创作过程中,既就事敷陈又随意构成,使得戏曲得以虚实相生。正如他在自序中提到,“少陵不独为一代之诗人,实亦一代之忠臣耳。余撮其生平颠末,播为歌词。其中略有润色,以合传奇家关目,而姓名事实,悉从本传脱胎,非类俗本一味架空,竟作海市蜃楼观也”。[1]
《旧唐书·杜甫传》中记载,“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帝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兵曹参军”[4],传奇第六齣中叙述杜甫献三大赋的确是有史可考的,在实录的基础上,作者又虚构了房琯和李白共同荐举杜甫的情节。房琯首先向皇上奏道,“臣有故友杜甫,原籍襄阳,今居河南巩县,此人才望第一,四海知名”[1],先借房琯之口凸显杜甫的才华,李白随后也认同道,“杜甫才学追踪晋魏,睥晲六朝,一时实无出其右”[1]。又借李白之口进一步彰显了杜甫的深厚的才学。
(二)侧面烘托
作者在塑造杜甫形象的时候常常使用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使其更加生动鲜明。例如,通过房琯与李白荐贤、李白品诗、贵妃之口等情节侧面烘托杜甫非凡的诗文才华。第七齣写到杜甫听说李白道其诗稿有饭颗山头之病,心中不服,便将诗集送上请李白细品。但李白并没说过杜甫诗有饭颗山头之病,所以先是在心中疑惑不解,之后便想到了定是忌才的小人欲谤毁杜甫的诗文,这段叙述从侧面烘托了杜甫的才华卓越,以致招小人忌才。接下来就有李白品论杜诗的情节,其中有说道:
【前腔】矻矻孜孜,雪案萤窗,攻苦时,拚个磨穿铁砚,读破万卷,双鬓如丝。涛涛滚滚见新思。篇篇句句露清姿,作金声掷地音留纸。[1]
这段通过李白品论杜诗,侧面烘托出杜甫的才华不是凭空而来,乃是读破万卷书后形成的真学问。此外,杨贵妃“据妾看来,李杜虽是才高,那清平调乐府,飞燕新妆之句,明借前朝,暗藏讥讽,未免过狂。不若杜甫的三大礼赋,冠冕堂皇,才是真实学问,陛下以为然否”[1]这段话,也从侧面烘托了杜甫的诗文才华乃是真实学问。
综上所述,《诗中圣》传奇通过虚实相生的文本建构方式以及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一位兼具怀才不遇、孤忠自励的杜甫形象,摆脱了以往戏曲中单一扁平的杜甫形象,使得杜甫形象变得立体饱满,更具审美魅力。
参考文獻:
[1]王文章.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 44 册[M].北京: 学苑出版社,2009.
[2]俞为民.古代曲论中的人物论[J].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李渔.闲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 15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