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2020-08-16汪俊
汪俊
摘要:文化是人类历史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正确运用马克思的文化观,科学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果广泛惠及大众,使全社会共享文化价值,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试从马克思文化观的形成条件和基本内涵入手,探析并进一步总结出正确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文化观;现实意义
在当前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时期,面对全球文化交融碰撞和各方面意识形态的双重挑战,不断将传统的马克思文化观完全融入运用到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世界并充分发挥主导性的作用,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人民对生活的追求和需要也从原来单一的物质生活追求逐渐转变为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坚持学习贯彻马克思的文化观,不仅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质量,而且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一、马克思文化观的实质
(一)马克思文化观是一种始终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观。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们在其社会实践和活动中发现并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产品、精神产品的数量总和。这首先在于马克思文化观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哲学理论,再将新的哲学理论运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并最终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的检验。其次,由于马克思文化观抓住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和根本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一切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都取决于彻底根除人民群众的悲惨境遇。因此,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是实现我们每一个人的物质、文化精神解放的最为根本的路径、方式和手段。
(二)马克思文化观的最高价值目标就是真正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说到:“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马克思文化观认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实质条件就是人自身完全不受一切精神和文化载体的限制和束缚,完全地摆脱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压迫的限制和束缚。这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基本生活状况,马克思文化观认为,文化产生的前提是必须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只有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才可能使人们有提升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努力提升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人们对自己精神文化上的迫切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文化观的形成条件
(一)现实的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是马克思文化观形成的基础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2]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现实的个人之所以是现实的,就是在于它是能够从事实际生产活动的人。离开了现实人的劳动生产实践活动,就无法说明作为出发点的人何以被认为是现实的人。马克思还指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3]这说明,只有通过生产实践劳动,人们才能获得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
(二)社会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最终形成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文化观形成的基本原则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即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正是在这一基本原则的正确引导下,马克思恩格斯不再从纯粹的人类文化思维和哲学领域的角度去探寻精神文化活动发生、发展的原因,而是从精神文化实践的整体性角度出发,阐明其作为精神文化实践的活动主体的人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而实践是人的实践,这里的人不是某一具体的社會个体,而是整个的人类文化社会及历史,所以由人的精神文化实践所形成的文化也就是整个人类文化社会的整体性文化。
三、马克思文化观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文化观,能够树立文化自信,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没有理由在当今社会遭到淘汰,随着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大幅提升,需求更趋多元化和个性化,当我们一味的追求新文化时,却是我们传统文化遭遇淘汰甚至灭亡的时候,所以不论在继承弘扬传统文化,还是吸收接纳外来文化时,都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马克思文化观还特别强调,必须充分重视我国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只有充分地重视和发挥人民大众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建设的作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和谐共建,才能更大程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文化需要。
(二)坚持马克思文化观,可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高度强调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5]反观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面临着资本主义外来文化的入侵、享乐主义的不断蔓延、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等挑战和危机,这些都深刻地揭示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紧迫性。马克思指出,必须认真地对待这些间接因素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直接影响,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发展原则,即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必须始终立足具体的实际和国情。因此,在这样的境况下,坚持马克思的文化观,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马克思文化观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自觉的运用、发展,只有将马克思的文化观广泛充分地运用于人民大众,服务于人民大众,为社会大众所共享,才能彰显出马克思文化观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同时,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文化观的正确引导,我们就一定能够凝聚14亿中国人民的强大思想力量,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营造和谐优美的社会文化环境,从而让更多的中国人民群众可以充分享受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硕果。
参考文献: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