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高端智库建设的经验借鉴
2020-08-16
摘要:西欧拥有众多国际顶尖的高端智库,其智库体系成熟,发展理念清晰。本文基于对比利时、德国、英国多家顶级智库的实地调研,发现欧洲高端智库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密切结合全球化背景,坚持独立、开放的原则以提升智库的公信力,不断构建社会网络以提升智库的公众和政策影响力,这些经验都值得我国在建设新型高端智库过程中有选择地加以借鉴。未来,我国的高端智库与欧洲顶尖智库之间还存在着大量合作的空间,促进双方的交流弥足重要。
关键词:欧洲高端智库智库建设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西欧高端智库合作与交流”课题组成员包括杨萍、姜长云、杨涛、徐鹏、王宛、应晓妮;执笔:应晓妮。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一国智库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往往关系到所在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折射出所在国的人才发展环境和综合实力。西欧发达国家智库体系相对成熟,许多智库在本国拥有广泛的社会和政策影响力,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通过与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英国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英国牛津经济研究院等欧洲高端智库交流,我们深切地感到,欧洲高端智库建设的经验对我国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富有启发意义。但由于国情和智库建设要求不同,对欧洲高端智库建设经验不宜照搬照抄。本报告基于对欧洲高端智库的调研,介绍欧洲推进智库建设的经验和做法。至于哪些经验做法值得我国学习借鉴,哪些经验做法在我国可能“水土不服”或需要结合实际加以改造甚至摒弃,则留待读者去判断。
一、以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全球化视角开展研究
(一)坚持以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本国相关问题为智库研究的主要立足点
为了提高智库研究成果的吸引力,许多欧洲智库的研究主题紧扣时下最受关注的经济社会问题。在同出访团座谈交流时,很多智库负责人坦言,智库研究成果如果不能满足社会公众需求,其研究价值就无从体现。如布鲁盖尔研究所与欧盟总部同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地利”优势使其可以主要面向欧盟国家,其研究主题多围绕欧洲经济、欧盟领导结构、欧元区改革等欧盟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展开,2009年的报告《2010—2015年欧洲经济的优先议程:新委员会备忘录》以及2019年的报告《更勇敢,更绿色,更公平:欧洲领导力备忘录2019—2024》等出版物都是这一宗旨的体现。为了更贴合受众需求,布鲁盖尔研究所还允许其会员参与研究项目的设计,使研究选题与时政焦点密切结合。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针对英国社会最为关心的难民问题和英国脱欧问题,连续出版了《难民危机》《英国脱欧后的未来》等报告,均形成较大的社会反响。
多数欧洲智库在密切关注重大社会需求的同时,还强调以本国相关问题为研究的主要立足点。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些智库在成立之初往往有政府资金的支持,政府据此要求其将研究重点放在国内问题上;二是以本国问题为研究重点,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区位优势。如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虽然以研究国际关系著称,但其研究多以英国问题为重点,近期正在集中大量人力对英国脱欧的社会经济影响开展研究。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在研究世界经济问题时,也以其与德国经济的联系为出发点。该所虽然研究西方其他工业化国家的经济问题,但这种研究往往从这些国家作为德国伙伴或竞争对手的角度展开分析,以便于德国政府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变化做出迅速反应。
(二)基于全球化背景拓展研究视角,积极开拓参与全球治理路径
欧洲智库多建于全球化兴起之初或鼎盛时期,深知一国政策走向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脱离国际视角谈一国政策不仅不切实际,還容易将政策方向带偏。因此,在立足国情展开研究的同时,欧洲智库往往强调基于全球化背景审视问题,拓展研究视野。
一是积极参与或承担全球治理责任。如作为当今世界顶尖智库的布鲁盖尔研究所地处欧盟总部所在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创立至今只经历了短短14年的时间,其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欧盟的支持。因此,布鲁盖尔研究所非常重视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问题的研究,不仅积极组织各相关方参与欧盟事务对话,也与全球治理团体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广泛的工作联系,面向公众提供分析欧洲事务的全球视角及分析全球事务的欧洲视角,引导公众更好地认识全球化背景下欧洲所面临的经济挑战和所担负的全球责任。
二是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办事处。如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在全球120多个国家部署了100多个办事处和200多个项目。这些办事处是其建立国际咨询网络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围绕以下三个目标来开展工作:一是提高阿登纳基金会制定政策框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创建公共论坛来展示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兴趣,三是确保各地区间的政治信息能及时地流向德国。各办事处虽然大致宗旨相似,但又会根据所在国(或地区)的具体情况而设置不同的重点。如在中国香港的办公室侧重能源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而北京、上海的办公室则侧重创新、数字化、环境保护等主题研究。
三是在研究中强调全球化背景。如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一直以来的愿景,是成为全球经济事务中的一个枢纽,通过联结研究机构、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形成一张全球化的决策研究网络。在研究中,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一直强调将国家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审视,而非割裂地研究一国经济。比如在研究联邦德国的经济结构时,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将开展研究的前提放在分析其他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产品和就业结构变化及详细研究国际分工等方面,将德国置于一个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来考量。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还会定期将与全球化相关的系列学术研究集订成名为《全球解决方案研究集》的电子期刊,以德语、英语双语形式对外发布。牛津经济研究院为了提高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走势影响的预测精度,运用大型的融合全球经济的模型来考察不同国家之间如何相互影响。
二、坚持独立、开放原则,持续提升智库运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一)坚持研究的独立性原则,确保用客观中立研究赢得社会信任和尊重
在我们同欧洲智库交流时,这些欧洲高端智库都特别重视智库学术或政策研究的独立性,确保不受任何利益相关方的左右。
一是强调不预设学术观点、立场。在这些欧洲智库看来,智库可以接受社会资助开展课题研究,但智库研究的成果应是客观中立的,不能因服务对象的要求而预设价值判断;资助方要求智库根据资助方立场修正研究成果的观点,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也容易影响智库成果的学术威望和社会公信力。当智库得出的研究结论与服务对象的预判发生冲突时,应坚持依据科学方法得到的研究结果,不因服务对象的要求而扭曲甚至篡改研究结论。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等智库强调“公共知识分子”概念,其愿景是成为最高的传播公共知识的平台,而不是英国企业或政府的代言人。因此,该研究所强调智库成果应以客观描述事实为主,不急于下判断,不带有倾向性。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接受委托方资助时坚持在形式和原则上都保持独立,不受委托方观点的影响,有时甚至会激烈抨击委托方的政策主张。当研究结论与委托方预想结果不一致时,也会依据事实坚持自己的主张。
二是部分智库严格限制经费来源比例。这种做法多见于采用会员制的智库,旨在平衡各会员之间的利益诉求,避免因过度依赖单一经费来源而受制于该资助方。如布鲁盖尔研究所明确规定,无论是企业会员还是欧盟国家会员,缴费比例都不得超过全部经费来源的3%~5%,在此范围内各会员缴费上限视会员性质而浮动。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为摆脱对政府资金的依赖,广泛地从企業会员处募集资金,除了将英国资金实力前100的企业都吸纳为会员外,还积极发展欧美、日本等地区的龙头企业成为会员,华为也是其会员之一。目前,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已不再接受英国政府拨款,仅凭会员费就可实现自主运营。
欧洲智库追求的独立性,实质上是避免智库沦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工具。然而,保持智库的独立性,并不意味着智库不能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观点,也不代表智库应刻意与政府保持距离。相反,智库与政府保持良好关系,不仅有利于智库将研究成果输送到政府,而且政府提供的数据和信息是智库进行政策研究所必需的资料。
(二)坚持智库建设的开放性原则,鼓励学术研究和讨论自由
这些欧洲智库往往强调“思想自由经济”,鼓励研究人员在正常的学术研讨范围内进行自由开放式的讨论。如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强调在研讨会中贯行“查塔姆原则”,约定与会者可自由使用会议上收集的材料并加以注明,但未经同意不得透露发言者身份或追溯其来源,会议主办者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记录发言者的讲话内容等,以此鼓励与会者畅所欲言,碰撞思想精华,激发灵感火花。
欧洲智库还在机构中立基础上对项目成果实施研究人员负责制。欧洲智库强调研究人员对研究结论负责,机构本身不持任何立场,在保持中立的前提下给予研究者最大的发言空间。如布鲁盖尔研究所规定研究者开展独立研究,所有的出版物只有经过作者署名方可发行,作者是出版物的唯一责任人,智库负责人只行使编辑监督和质量控制之责。
(三)坚持开门办智库,推动团队构成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欧洲高端智库的开放性原则,不仅体现在对待智库研究成果上,在团队建设上也有突出体现,通过推进智库研究人员构成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提高智库团队建设的质量,带动智库研究更好地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如布鲁盖尔研究所仅有37个全职研究人员,但以开放的职位形式积极吸纳国际学者加入其研究队伍,形成了包括常驻学者、非常驻学者、访问学者、外围学者、研究助理和实习生等多层次人员在内的研究队伍,不仅推动布鲁盖尔研究所达到了很高的国际化研究水平,在应对跨学科、跨领域、跨国别研究时也能游刃有余。有些欧洲智库还注意加强同高校的紧密联系,借此强化研究力量,甚至联合培养人才。如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参与基尔大学的教学活动,与基尔大学设置了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也让基尔大学的学生参与研究所的科研项目。这一机制不仅推动基尔大学的学生得到良好的科研锻炼,也为研究所拓展了研究力量网,并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储备。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内部的许多课题都会邀请高校教师参与,访问时全球化劳动分工部正在进行的关于全球价值链研究的项目,就邀请了来自9所不同高校的教授参与。
欧洲高端智库还注意通过建立“旋转门”制度鼓励人员自由流动,来增进研究队伍的开放性。所谓“旋转门”制度,就是允许科研人员在不同类型机构间自由流动,以此扩大交流与合作的范围,在促进知识、信息和经验流通的同时,拓展智库的人脉资源。如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在发展过程中,曾有大批研究人员流转到其他国际组织,同时也接纳了许多来自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这一流转制度非但没有使查塔姆社人才流失,反而进一步充实和提升了其人才队伍。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现有的在职研究人员不少拥有兼职,如接待访问团的凯瑞·布朗研究员曾是英国驻中国大使,现兼任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院长等。“旋转门”制度在欧美成熟的智库中非常常见,许多政界、商界的知名人士在退休后受聘于智库,并借助自身人脉为智库研究提供广泛支持。
(四)鼓励青年学者平等参与智库建设,创造条件支持青年学者多发声
欧洲智库除聘请已成名的学者外,也十分重视对青年学者的培养。一是提倡给年轻人更多机会。如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每逢有公开活动,都会尽量为青年学者提供上台发言的机会。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还设置了“青年论文奖”,用于奖励研究成果出色的青年学者。二是鼓励年轻人在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上发声,更多地与公众接触。如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鼓励青年学者通过播客等社交媒体对热点问题进行评述并与公众互动,以增加知名度和公众接受度。三是设置青年学者培训项目。利用各类研修班和研究项目,培养一批认同智库学术理念、核心价值的青年学者,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青年学者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如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从包括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在内的世界各顶尖大学招募学者,参加其青年学者培训项目,在提高学员研究能力的同时,向有潜力的青年学者灌输智库自身的研究理念和学术价值取向。
三、构建社会网络,
不断提升智库的公众、政策和学术影响力
(一)与媒体保持良好紧密的合作关系,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增强传播效果
欧洲智库非常重视媒体在传播知识和信息方面的作用,借助媒体的力量将机构观点传播给公众,借此提高智库社会影响力。
一是拥有强烈的媒体存在感。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负责人在同我们交流时直言不讳地说,其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与英国主流媒体保持紧密、良好的合作关系。英国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常为客户在媒体上发声,内部的经济学家们拥有丰富的与媒体打交道的经验,并常常出现在英国及国外主要的广播媒体上。如曾就中美贸易问题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也常为BBC、经济学人等主流媒体提供援引。许多欧洲智库还紧追国际热点问题并及时发声。如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作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翘楚,会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领域,每逢遇到国际重大问题时,其研究团队会迅速做出反应,在媒体上及时发声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牢牢掌握国际问题发言权。
二是积极利用新媒体与公众互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国智库也逐渐通过这些更为直接、有效的宣传方式,广泛地传播自己的主张。如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除在官网上发布研究成果外,也会通过Facebook、Twitter、LinkedIn、RSS、YouTube等社交平台进行宣传,研究员们经常通过个人社交账号传播研究成果、发表个人意见和观点。布鲁盖尔研究所把社会影响力视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宣传推广方面下足功夫。
三是积极发布不同类型的出版物。欧洲智库将机构出版物视作与公众交流的重要载体,非常注重研究成果發布的时效性和受众范围。如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出版物主要分为3类:一是简短的、时效性强的简报;二是篇幅较长、具有深入研究内容的论文和专题报告;三是长期积累的、学术性强的专著。不同类型的出版物可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为了扩大受众范围,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大多数出版物都可从官网免费下载,除纸版、电子版外,还有大量的视频、音频文件可供参阅。布鲁盖尔研究所的出版物同样具备多样化特征,包括政策简报、政策供稿、工作论文、研究蓝图、论文和演讲等,所有出版物都会在网站上公开发布。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除出版德文半月刊《世界经济》、德文不定期出版物《基尔研究》等外,还会出版英文季刊《世界经济评价》等。
四是注意将复杂的经济学概念转化为公众可理解的语言。许多欧洲智库负责人认为,在智库建设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让公众接受复杂的经济学逻辑。为此,往往需要在公众推广上花费较大的心力,放低身段加大与公众的互动,用浅显易懂、易于被大众接受的语言进行交流,帮助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智库研究成果,让潜在的受众更好地了解智库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如英国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牛津经济研究所等由于面向市场客户,更注重将研究结果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便于客户理解和接受。在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发行的两类期刊《今日世界》和《国际事务》中,《国际事务》倾向于学术性解读,而《今日世界》则侧重于大众阅读,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其结论背后的逻辑。
(二)搭建市场主体与政府之间的桥梁,提高政策影响力
欧洲智库虽然强调保持独立性,不持任何政治立场,但仍将政策影响力视为评价智库价值的重要标准。
一是积极推进与决策圈互动。在同出访团交流时,布鲁盖尔研究所负责人Guntram B.Wolff博士明确指出,如果政策研究类的智库不与政策制定圈建立紧密联系,研究就会徒劳无功。秉承这一理念,布鲁盖尔研究所对外合作部门与欧盟官员保持着紧密高效的沟通,频频邀请欧盟官员参与布鲁盖尔研究所发起的各种研讨会和头脑风暴,布鲁盖尔研究所的学者还会在欧盟议会、欧盟成员国议会及财政部长非正式会议上发表演讲。
二是在企业与政府间积极承担沟通桥梁角色。如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作为直接为德国联邦政府提供政策咨询的机构,常邀请企业参加研讨会等活动,听取企业意见并传达给政策制定者。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将“做接地气的智库”作为一个长远发展目标,通过组织研讨会、圆桌会议等方式,为政策制定者、商界和学术界提供对话契机。
三是招募有潜在政治影响力的学员参与智库研修班。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将“政策建议被英国议会采纳”作为考量研究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在2014年成立了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学院,在全球范围内招募有潜在政治影响力的学员到学院中开展为期12个月的国际事务领导力培训。学习期间,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重点帮助学员加深对重要社会经济问题的理解,帮助学员发展其人际网络,培育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
(三)构建学术社交网络,提高学术影响力
一是通过举办各类年会、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广泛邀请研究机构参与。如布鲁盖尔研究所年会作为其最重要的学术社交活动,会广泛邀请世界各地对年会议题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参与。年会对参会人员不设置过高门槛,以建立社交关系、扩大学术影响力为主要目的。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每年举办100多次会员活动,200多场研究讲习班、研讨会和简报会,以及为数众多的私人圆桌会议,邀请包括各国政府首脑在内的政商界重要人士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等知名专家进行讲演。
二是借助大型国际峰会发展学术社会网络。如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借助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契机,着力构建对接G20的T20智库社会网络,也就是一个专门为G20提供政策建议的研究机构的官方联盟。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既是T20组织的成员之一,也是其倡导者。通过搭建这一平台,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得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政界、商界、学术界人士进行广泛互动。
三是促进学术机构间的互访和合作。如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举办经济学俱乐部,作为各研究室之间、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基尔大学经济学学生之间、研究所与来访客人之间的社交平台,俱乐部里既有正式的学术报告会,也有自由的个人交谈,可使研究人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学术交流目的。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也会与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研究机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合作互访,如与伦敦贸易政策研究中心、新加坡南亚研究所、波恩欧洲政策研究所建立了稳定联系,也常邀请来自欧洲、拉美和亚洲的学者到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进行短期访问学习。
四、欧洲智库对加强与我国高端智库合作的愿景
近年来,一方面,我国国力日渐强盛,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日渐提高;另一方面,欧洲自身经济增长放缓,对提升国际地位诉求增强。因此,欧洲智库尤其是以国际关系、宏观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高端智库,都对与中国高端智库合作表现出浓厚兴趣。部分欧洲智库认为,与我国高端智库在合作上至少具备以下三点优势:一是熟知中国国情,二是拥有强大的政界、企业界人脉资源,三是在中国社会有广泛的影响力。加强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术往来,增进相互理解,也有助于提升双方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具体合作建议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建立年度轮席制度,联合举办多类型的学术会议
在交流时,部分欧洲智库提议,将联合举办学术会议作为加强中欧智库合作的基石,通过建立年度轮席制度,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展开不同级别、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学术会议。例如,双方机构可联合举办年度学术会议,每年选定一个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重大议题,邀请世界范围内的研究机构共同参与讨论。布鲁盖尔研究所负责人强调,希望中欧双方研究人员能够在会议上畅所欲言,表达彼此对相关问题最真实的看法,共同提出更务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为营造更公平的国际环境服务。
(二)完善访问学者制度,智库之间互派访问学者以加强理解和合作
在欧洲高端智库的研究人员中,有不少是来自其他研究机构的访问学者。访问学者制度不仅有利于合作双方培养国际化视角的高端人才,也能够促进知识与信息的双向流通。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明确表示,英国等欧洲国家与中国之间存在严重的知识、信息不平衡现象,很多英国人对中国的认知仍停留在改革开放前的刻板印象上。中国想更多地走向世界,英国也想更多地了解中国,因此,给予双方智库研究人员更多了解彼此的机会非常重要。
(三)在共同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领域展开联合研究
一些欧洲智库认为,中国已步入新发展阶段,与欧洲诸国面临许多相似的社会经济问题,建议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有深度的联合研究。如德国阿登纳基金会援引前不久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的例子,指出德国由于目前经济表现不佳,与中国在经贸领域等方面加强合作的愿景强烈。阿登纳基金会负责人表示,该智库当前和未来在亚洲的重点都是中国,德国在国际贸易、数字化、新能源、新技术对就业的冲击、创新、老龄化等领域面临的问题与中国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四)联合发布经济预测指标,提升双方社会影响力
英国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牛津经济研究所等欧洲智库都会定期发布经济预测类指标,一方面可将智库研究成果及时向公众布达,影响社会公众认知;另一方面也能借此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这些智库提议未来与我国的智库按月度、季度和年度联合发布预测性指标。国内智库可借助欧洲智库在经济预测方面的模型和经验,提高预测精度,扩大预测的国际影响力;欧洲智库也以此为桥梁,更充分地了解真实的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作出更贴合中国国情的预测,为中国和欧洲国家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曹如中、梁亚丽、宋雅雯、郭华:《智库建设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5期。
2.段美珍:《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态势》,《智库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2期。
3.韩丽:《欧洲智库的标志——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4期。
4.胡海鹏、袁永、廖晓东:《世界顶级科技决策智库建设经验及启示——以德国为例》,《科技与创新》2018年第1期。
5.李玲、陈超:《比利時布鲁盖尔研究所的基本理念、运行机制和发展态势》,《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5期。
6.朱玲:《闻名遐迩的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欧洲研究》1985第1期。
7.朱旭峰:《中国智库建设10大关键词》,《光明日报》2015年2月4日。
责任编辑:沈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