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栽培技术

2020-08-16赵明

西部论丛 2020年6期
关键词:共生水稻

赵明

摘 要:抚顺的水稻生产主靠化学肥料及农药等的投入来获得高产稳产,这不仅破坏了大伙房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也使稻米品质下降。而鸭稻共生绿色农业是以水稻生产为中心, 以耕作水田为载体,家鸭稻田中心网养的生态水稻栽培系统, 是有效降低水稻生产造成生态污染。当前,抚顺对于鸭稻共生的绿色农业有同生、共作、共育、鸭栖于稻、稻丛家鸭野养绿色种养的提法。

关键词:水稻;家鸭;共生

1、背景

鸭稻共生的免耕水稻栽培系统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充分利用鸭子除虫、除病、除草,免施农药和除草剂也能获得防治病虫草害的效果,而且保护了天敌禽类,防治效果稳定,大大减少了对水源地稻区生态环境的污染;经济效益方面,稻田养鸭对水稻稳产显著,还可以节约农药、除草剂以及机耕费用。免耕抛秧技术极大地缓和了农忙时期机耕、畜力和劳力紧张强度,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很大现实意义,同时生产了绿色农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稻田养鸭,让鸭子在稻地当中半野生生活,鸭子起到除草、灭虫、排便施肥作用,这样水稻田减少化肥投入量,未喷用除草剂、杀虫剂,在水稻稳产、提升品质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发展绿色食品。是实现稻田可持续种养,节约种养成本,生产出绿色)优质稻米和鸭肉,创全新了绿色农业新技术,是一个有广泛前景的水稻栽培技术。鸭稻共生,既提高水稻产值,节约成本还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应用地区基础、资源、环境条件

2.1项目选址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示范推广实验基地建设选址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既要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又要便于发挥项目建成后的巨大优势。主要遵循原则:

2.1.1符合国家建设计划及城市建设规划,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统一布局的原则要求。

2.1.2项目选址要求于水、电等资源丰富,要求交通及通讯便利,以减少辅助设施的建设费用。

2.1.3项目选址应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水稻种植基础。

2.2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建设地点可以选择抚顺市清原县、新宾县、抚顺县、顺城区,水资源丰富,水质好,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具有悠久的水稻种植传统。

2.3基础、资源及环境条件。该项目前期试验均在大道村完成,2009年试验稻鸭共作面积3.6亩,取得较好的效果,2010年稻鸭共作示范推广面积500亩,成果显著。

自然条件优越,有丰富的灌溉水源和充足的电力资源,交通便利,由于地处郊区,受干扰程度极低,有利于生产基地的示范与推广。

3、发展内容及规模设想

3.1技术流程(2年的示范应用)

3.1.1前期准备工作。水稻整地,施足底肥,5月24日插秧。购买足够数量的鸭饲料,将购买的鸭雏在陆地中饲养7天,以公鸭幼雏为主,按照每亩22只准备放养数量。在水田周围设置圈网,平均每个围网约260米,但是由于地块大小不一,围栏所需的实际长度是不同的。水田边做2平方米的小岛,作为搭简易鸭舍之用,鸭舍要干爽且能够防雨、遮阴、地位位置要方便鸭子上下水田。

3.1.2放鸭入水田、管理。6月4日将鸭子放入水田。适当补充饲料。初期鸭子处于幼龄,田间杂草害虫丰富,可以补充少量饲料,随着鸭子日益长大,采食增加,饲料补充量也要随之增加。稻鸭共作时间约为70天左右,期间注意防蛇、鼠、鹰为害鸭群。

稻鸭共作试验的水田不使用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农药,化肥追肥量每亩可以比普通水田少施用20公斤,其它管理方式同普通水田。

3.1.3收获期。8月15日鸭子进入收获期,预计每亩地可收获鸭子20只,每只1.8公斤。

水稻在正常收割期收割。

3.2主要设计参数 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栽培技术实施结果。在3年的实验过程中,充实和完善了以选育优质抗病丰产水稻新品种、种植绿肥、稻草还田、施用农家肥为基础,以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栽培技术为主要措施,施行标准化稻田管理,采取有机农肥、菌肥和生物农药的鸭稻共生绿色农业栽培技术模式繁育水稻新品种。

3.2.1土壤肥力效应。土壤是有机农业体系的有效载体。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方法都应植根于土壤健康和肥力的保持与提高。根据这一原则要尽可能地使用系统内的肥料资源,采用稻草还田的稻肥轮作;使用堆制的有机肥;全面实施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栽培技术,以鸭粪肥田;补施有机叶面肥和有机菌肥等措施。每施绿肥鲜草紫云英15000KG左右,稻草11000KG/,腐熟有機肥15000KG。按各种肥源的营养含量计算,实际使用的营养量氮(N)234磷(P)148钾(K)216,能够基本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求,且改善土壤环境和健康状况,提升了土壤肥力水平。

3.2.2 有机液肥和有机菌肥应用效果。

3.2.3 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栽培技术的效果。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栽培技术在2015年百亩田、千只鸭的实验示范基础上,2015年和2016年扩大到88和86公顷, 分别在水稻插秧后半个月,每公顷放入0.5公斤幼鸭200只,鸭稻共育期70天. 在稻田生态系统加入了幼鸭,种养结合共作期间, ,二者在同一水田生态里生长发育,田养鸭,鸭肥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绿色稻田生态系统.以鸭除草灭虫防病,鸭粪肥沃稻田,提供水稻生长的必须营养.

3.2.4刺激稻种生长的效果。鸭子在水田里不停地游动用嘴和爪不断翻动泥水,起到了泥汤耙地的作用,提高水田中的含氧量;,表面的氧化层因为鸭子搅动而逐渐加厚,同时促进微生物活性和有机物的分解使稻种更有效地吸收稻田的养分;水田里沼气的危害因泥水的搅动而逐渐消散;提高了水温促进稻种根系生长及早期分蘖.鸭子在稻丛间穿梭觅食,对其产生刺激作用,表现为植株开张,形成扇面株型,群体长期健壮整齐,增加抗倒\抗逆力防止稻瘟病和纹枯病病害发生.单位基本苗的有效分蘖个数增多,如表5,稻鸭共作的单株产生有效穗为3.99,施用化肥处理则为2.97,增加了34.3%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分别提高5.9和7.5个百分点.

4、项目效益

4.1社会效益。

4.1.1稻鸭共作实验基地的建成,必将为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有利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4.1.2有利于促进水稻稳产和品质提升。由于水稻生长过程中病虫草害得到很好的控制,稻田肥料养分充足,水稻生长健康,使稻米品质得到提升。

4.2生态与环境效益

鸭稻共生实验基地有利于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促进水源地周边生物的多样性。采用“鸭稻共生”技术,实施植物和动物的同生共长,创新了一项种养相结合的绿色生态栽培措施。由于鸭雏在稻田中穿行,也吸引了大量鸟类的到来,更能增添水源地稻区的生物多样性,使水源地稻作区生态的更趋和谐。

5、结论

稻田养鸭,让鸭子在稻地中半野生生活,鸭子起到除草、灭虫、排便追肥作用,这样水田减少化肥量,杜绝了除草剂、杀虫剂使用,在稻田稳产、提质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发展绿色食品。鸭稻共作的栽培方式是以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可最大限度地使水源地稻区环境减少化肥污染,是实现稻田可持续发展,节约水稻栽培成本,生产绿色优质稻米和鸭肉,创新了绿色农业新技术,是一个有广泛前景的水稻栽培技术。鸭稻共生,既提高水稻产值,节约成本还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肖丽,钱潇.稻鸭共育草鹅连作技术及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0(14):194+196.

[2] 封延武,毛丽娟,封雨佳.稻鸭生态养殖模式的建设与管理[J].现代畜牧科技,2020(05):15+19.

猜你喜欢

共生水稻
中国水稻栽培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水稻种子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共生
建筑与环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