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020-08-16王小燕

西部论丛 2020年6期
关键词:研究

王小燕

摘 要:轮状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中人畜共患病,在当前的生猪养殖中,轮状病毒的感染经常导致养殖户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猪轮状病毒的感染会引起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出现急性肠胃炎症状,而且目前该病并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致死率较高,加强对该病毒的分析流行病学的研究也是提高当前临床治疗水平的技术。基于此,本文就猪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紧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猪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引 言

猪轮状病毒是导致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出现肠道疾病的重要病原,临床表现以厌食、呕吐、水样腹泻为主要特征,严重的会脱水死亡。轮状病毒基因群、基因型多样,且不同国家和地区流行类别不同,掌握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情况和动态变化规律对预防和控制该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猪轮状病毒的分子结构

1974年英国首次报道了猪轮状病毒,随后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报道了该病,我国于1981年在腹泻仔猪粪便中首次分离到该病毒。猪轮状病毒为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双链RNA病毒,基因组包含11段双链RNA,编码6种结构蛋白和5种非结构蛋白。病毒粒子有3层衣壳,呈20面体对称。最外层为VP7和VP4,VP7由基因9编码,这种糖蛋白可以有效中和抗原蛋白,具有稳定VP4结构的作用;VP4由基因4编码,可以在病毒侵入细胞时起到重要作用。中间层为VP6,由基因6编码,具有抗原特异性。最内层为VP2、VP1和VP3,其包裹着轮状病毒的基因组RNA。VP1和VP3具有RNA转录酶和修饰酶活性[1]。

2、猪轮状病毒的致病机制

轮状病毒有十分特异的细胞趋向性,其侵入机体内部后只会感染小肠绒毛顶端的肠上皮细胞,一般会导致肠绒毛变短、变稀疏,微绒毛不规则,从而改变了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功能,包括破坏葡萄糖偶联的钠的转运功能、降低双糖酶的活性、增强胸腺嘧啶激酶活性等方面,最终导致患病机体出现吸收不良性腹泻症状。朱感染轮状病毒后,其细胞内的Ca2+浓度会增加,从而破坏细胞骨架,使得细胞的紧密性受到影响,因此轮状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P4就会渗入到细胞中,并且诱导产生依赖年龄和病毒剂量的腹泻。

3、猪轮状病毒的基因流行情况

猪轮状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率高达67.3%,其中规模化养猪场的感染率更是达到了74%。该病毒的感染并没有季节性限制,但有时空变动,某些特定基因型可能会重复出现。当前已知的猪轮状病毒有12种G基因型和16种P基因型。G基因型有G1~G6,G8~G12,G26;P基因型有P[1]~P[8]、P[11]、P[13]、P[19]、P[23]、P[26]、P[27]、P[32]和P[34])与猪相关。在当前面的生猪养殖过程中,猪轮状病毒在猪体中的较为普遍流行G基因型一般有与P[5],P[6]、P[7]和P[13]组合的形式,占所有猪A群轮状病毒的37.3%

4、猪轮状病毒实验室诊断

在腹泻发生24h内收集动物小肠和它的内容物或者糞便,可以对病毒或病毒抗体进行检测。通过病毒分离鉴定、RT-PCR技术、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金免疫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做出有效的检测结果。

4.1 病毒分离鉴定

通过对轮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能够较为准确的诊断出其实际病症,一般就是对腹泻猪粪便离心、染色后图片镜检。通过镜检发现轮状病毒粒子存在即为阳性。

4.2 免疫荧光技术

将患病仔猪的空肠或内容物制成压片,之后使用猪轮状病毒荧光抗体染色进行镜检,可以发现肠绒毛上皮的胞浆区域有荧光。

4.3  RT-PCR技术

RT-PCR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操作简单,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等优点,能够较为快速的检测出猪轮状病毒,而且随着分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发展,RT-PCR技术得到应用也越加成熟。

4.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操作较为便捷,重复性也比较高,通过检测RV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能够较好的完成病毒检测工作。

4.5 胶体金免疫技术

胶体金免疫技术零污染、低价格、简便、快速,而且检测轮状病毒的胶体金试纸条的检测结果也比较的准确。

5、猪轮状病毒的防治

5.1 治疗

在当前临床中并没有针对轮状病毒的特效抗病毒药,通常使用一些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或者是液体疗法。比如饮用葡萄糖甘氨酸溶液,或者静脉注射5%~10%葡萄糖盐水和10%碳酸氢钠溶液。在以上治疗方式中,含葡萄糖-甘氨酸的电解质溶液能够减缓轮状病毒性腹泻造成的脱水和减重,因此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2]。

5.2 预防

5.2.1 加强饲养管理

生猪养殖中加强思与昂管理能够有效降低病毒的侵袭,应为生猪营造一个良好的猪舍环境,保证通风透光条件,定期做好消毒,减少粪便堆积等。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一般当室温为35℃时,患病仔猪的死亡率显著下降;同时还需要保证饲料的营养均衡,进一步提高猪的机体免疫力。

5.2.2免疫接种

接种疫苗是防控猪轮状病毒的重要方式,使用用轮状病毒油佐剂灭活苗或猪轮状病毒弱毒双价苗对母猪或仔猪进行预防注射能够起到较好的免疫效果。接种方式为:妊娠母猪在生产前1个月接种油佐剂苗,在仔猪7日龄和21日龄时各接种1次。

结 语

综上所述,猪轮状病毒的流行会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基于对其分子流行病学的分析,相关动物防疫部门也能够根据其流行状况采取针对性的防疫措施,养殖户需要加强饲养管理,并且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做好科学的免疫接种工作,基层兽医站要发挥好监督职能,帮助养殖户提高疫病防控效果,保证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瑞平.浅述猪轮状病毒病[J].中国动物保健,2020(02):22-23.

[2] 张新厂.轮状病毒的感染特点与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9(11):155-156.

猜你喜欢

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与圆相关的两类直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