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中的共情、共鸣与共振
2020-08-16关小宇
摘 要:人物专访是新闻采访中一种重要而特别的采访方式。围绕主题,通过丰富的问题设置,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前提下呈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独特性、趣味性。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应当是丰富而立體地呈现了社会大环境之下,人物经历的事件及其中包含的意义,是与受访者共情、与读者共鸣以及与社会精神共振的一次完美融合。本文将以参与采写《拂晓报》“创业群英会”专栏为例探讨如上内容。
关键词:人物专访;共情;共鸣;共振
人物专访的过程是一次与采访对象直接交流的过程。不同于其他采访形式,这类采访需要在做好“访”的前提下,突出一个“专”字。因此,如何让稿件更有特色、更具可读性,在采访前后应当做足功课、兼顾很多细节。
一、与采访对象共情,捕捉“第一手”感动。
在新闻采写的过程中,记者如果不能打动自身,如何能够感动读者?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尊重新闻事实是新闻报道的首要前提,而区别于传统新闻有板有眼客观描述事实的报道方式方法,人物专访则更侧重于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令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同时也通过对事件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主题,实现人与事的呼应互补。
“创业群英会”栏目主要是以访谈的形式,采访记录创业者的创富故事,力求亲和受众,对创业人群有参考性和启示性。“那个十八岁的姑娘,懵懵懂懂踩着缝纫机时,没想过一把剪刀、几块画粉、打版卡纸会陪伴她度过几十年乃至一生的美丽时光……”这是《爱美的心 勤劳的手 美丽的衣——梅氏服饰有限公司梅育红的创业故事》一文的开头部分。记者在采访现场看到了受访者梅大姐因为长期站立而静脉曲张症状严重的小腿肚、密密麻麻记录改版数据的卡纸、 酷暑天里在库房仔细盘点布料,这些内容体现了一位创业者工作态度的兢兢业业,但尚不能凸显出人物独有的亮点。通过与受访者深层次的沟通,提醒她回忆创业之前的经历,用回忆巧妙打开话匣子,终于寻得亮点:“出师后的一天,梅玉红在家闲来无事,用一块颜色还算淡雅的废旧窗帘布做出一条百褶裙。”有了这个细节,整个报道一下就“亮”了,也变得有趣起来。受访者通常会因为受到启发,回忆起更多的细节,自身也变得兴趣斐然,有兴致讲述更多自己的故事,采访现场常常洋溢着感人的温情。对记者而言,“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多少真情。”正是因为点滴细节带来的“第一手”感动,记者也更有“底气”与信心去将故事讲述的更加有趣、好听。
二、与读者共鸣,可读性是与读者心贴心的桥梁。
笔者在参与采写的过程中发现,一篇好的人物专访,不一定需要完整记录创业者打拼的经历,而是应当努力寻找整个故事中最打动人心的“点”,选准角度进行稿件创作,进而实现与读者精神世界的完美契合,产生共鸣。在情感对接顺畅的情况下,受访者、采访者、读者如同被一条纽带衔接,这条纽带就是充满了感染力的文字或图片。
《一碗面的柔情》采写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记者偶然品尝到一碗风味地道的小面,与店主闲谈中得知这碗面风味中的地道来之不易,一个面馆是一个家庭立足社会的载体,更是两位艰苦创业年轻人心灵的港湾。“2009年10月16日,南昌大学动漫设计专业毕业生山艳慧在回老家山东枣庄的火车上和江西小伙匡洁敏一见钟情,二人的世界自此改变。”文章以极具故事性的情节开头,画面感很强,悬念也很足,令人耳目一新,不由得继续探究。“一次,两次,十次,二十次,两人或躲在货柜后面,或者挤在收款台前,手捧碗、头碰头吃面的情景已成为山妹子记忆中最难忘、最美妙、最有爱的时光。”创业的艰苦不易,与携手奋斗感情的浓厚深沉相互交织,故事变得有温度了,人物变得更加鲜活立体。该文受到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表扬,获得2017年宿州好新闻二等奖。文章刊发后,很多读者纷纷致电专栏下方的热线,询问面条店的地址,希望尝一尝那碗饱含爱意的面,这也应当是此篇报道实现与读者共鸣的一个佐证吧。
三、与时代精神共振,新闻采写与社会脉搏因同频而有力。
党的新闻事业始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是连接个人、社会、民族的“精神导线”和“有声纽带”,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将专访中得到的信息材料,从细小琐碎整理到浑然一体,是一次组合,更是一次提炼。社会宏观背景与时代精神则是最有力的背景音,与时代精神共振,才能让新闻作品的主旋律更加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稿件《演绎“洗剪吹”哲学——理发师许学梅的创业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开业至今,‘雪梅名剪'在市府巷内历经四次移址,店面不断扩扩大,机器日益先进,顾客始终盈门。‘以前的市府巷哪里有这么多的店面、哪有现在这么热闹,最初整条小街的西半边就是一堵墙!'二十年的时光,这家店不仅见证了一个巷、一条街的发展,也折射出了整个城市的变迁。”主人公许学梅理发店的经营沉浮,在宿州市撤地见市、城乡经济发展等社会背景之下,更呈现出百姓与城市、小家与大家唇齿相依的关系。
《创业骑行双生花——骓驰单车俱乐部李玉欢的创业故事》一文,将单车俱乐部的创立经营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呈现为一滴水与江海的关系。“骑行反映了一种生活态度,骑行文化的盛行也折射出城市的发展变迁。”创业者李玉欢放弃了江浙一带台企业的升职空间,转身投奔家乡创业,开辟属于自己的一份天地,就是因为他看中了家乡在骑行产业发展方面的潜力,对于故乡城市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五颜六色的骑行服、唰唰唰的轮胎转响,视觉的震撼、积极的生活态度、奋进的城市文化……”稿件字里行间洋溢着蓬勃的朝气,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如沐春风。而这一切,都与城市律动的脉搏相呼应,与昂扬发展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才得以扣人心弦。
除此之外,笔者还采写了《学院范老总的创业“心经”——李雷和他的农业循环经营》、《向抗生素宣战的母亲——小儿推拿师任雪红的创业故事》等诸多人物专访,均发表在“创业群英会”专栏。将一篇篇切入点很小的稿件,以流畅、平实的方式讲述出来,文风流畅,笔调轻快,彰显出创业者蓬勃的朝气,凸显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强音。而采写的过程更是一次加深对创业者了解的过程,感动于他们的勤劳,钦佩他们的魄力,更赞扬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将心中满满的深情诉诸笔端,亦是对作者自身精神世界的一次次升华——劳动者是多么的可爱,伟大!
专栏是锻炼记者文笔、锤炼文风的难得宝地,人物专访是专栏写作中极具特色的一大种类。定期约稿、策划选题、精心准备、认真采访、找寻亮点、打磨作品……一系列紧张有序的程序看似各自独立,实则浑然天成,因为只有当专访的过程实现了共情、共鸣、共振,一篇思想、温度、品质兼具的新闻作品就诞生了。
注 释
[1] 胡丽莉.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9年第01期.
[2] 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 (2018版) 人民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作者简介:关小宇(1983-08-),女,汉族,安徽宿州人,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