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2020-08-16戴喜年刘清清
戴喜年 刘清清
摘 要:由八一电影制片厂、重庆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上演的大型军事体裁电视连续剧《刘伯承元帅》,以全景式的风格展现出刘伯承元帅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战争,发动四川泸顺起义、南昌起义,指挥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在创建南京军事学院中所取得的卓越功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该剧不仅体现出浓厚的军事文化,还折射出向上的教育情怀。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战争;功勋;军事文化;教育情怀
崇高的师德风范 严谨的治学精神
由于刘伯承不但具有丰富的战略、战役和战术实践经验,还受过国内外正规的军事理论教育;在战争年代,曾多次创建和领导过中央红军学校、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等军事学校。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决定组建軍事高等院校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时想到了派刘伯承主持军事高等教育工作。该剧的最后几集,较为真实的反映出刘伯承在就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期间,所展现出:崇高的师德风范与严谨的治学精神。
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教育工作者的精神起点
感恩是一种淳朴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对于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学习刘伯承身上那种真挚的感恩情怀。剧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情节:当刘伯承挽留王教员留校任教时,谈到:“自己年轻时在重庆只不过就是一位寒门学子,是恩师的亲手栽培,才让自己得以全面成长;之后,自己又误入军阀队伍,是恩师施以援手,才使得自己保全了性命。”这一朴实的台词,无不折射出刘伯承知恩图报的优良品格。同时,这一情节的场景配乐和语言对白的搭配也是非常协调的。刘伯承在对王教员说这一段台词的时候,场景配乐声就显得深情、婉转、悠扬,其实这是在用一种间接的方式烘托出刘伯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思想心境。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于领导的精心指导、感恩于同事的热情关心、感恩于家长的充分信任,更要感恩于广大学生朝气蓬勃的生命激情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对自身的鞭策。因为所有的这些,才是我们走好教师生涯的精神起点。
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动力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知识的折旧周期已越来越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紧迫意识,应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对于一些未知领域,要有一种“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36岁的刘伯承进入苏联高级步兵学校学习时,俄语水平完全处于零基础状态,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利用更多的时间,从最基本的发音开始练起,经过两年的努力,不仅熟练掌握了俄语,还翻译了大量俄文军事名著。尤其,对于一些跨学科的教师来说,当自己面临全新的学科领域,就应该像刘伯承那样,勤勤恳恳地学、认认真真地学。
随着学校与学校之间业务交流的日益加深,联合说课、公开课展示、专题讲座等活动不仅让每一位教师提高了专业技能、提升了理论知识,更考验每一位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作为教师,务必要学习刘伯承身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治学精神。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苏联专家柯尔金教授曾明确的说出:“中国根本没有战役学理论!”这一论断时,刘伯承本着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依据古今中外军事理论,结合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典型案例,通过周密的前期备课,向当时的全军将军级学员和苏联军事专家,作了长达6个小时的战役学报告,最终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好评!充分展示出“学者型军人、军人型学者”的全新风采!
三、“高风亮节、淡薄名利”是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高地
由于刘伯承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也曾不止一次的说过:“为人民的事业要勇于斗争,勇于牺牲,要永远同人民群众在一起。”,所以该剧最后一集出现了这样一段解说词:“遵照刘伯承的生前遗愿,将他的骨灰撒在太行山、大别山、淮海战场、南京和大西南”。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中感受到“金钱名利乃身外之物,品格事业才是立身之本”的深刻含义,把拒绝诱惑作为思想定力,把三尺讲台作为梦想舞台,把教书育人作为光荣职责。
到了1957年,在反“军事教条主义”运动中,刘伯承不仅左眼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得了青光眼,逐渐减退了视力,还受到了各种不公正的对待,有人还想给他加上“资产阶级军事路线总代表”的帽子。为此,不得不离开他所钟爱的人民军队。即使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他不仅不发一句牢骚、不说一句怨言,反而对战略问题、教育训练、院校建设等话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研读古今中外各类军事理论。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在职业成长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挫折,乃至不幸!所以,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要像刘伯承那样,学会在逆境中保持镇定自若,用内心的微笑战胜各类狂风暴雨的袭击!
参考文献
[1] 管向群:《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8月第1版.
[2] 孙明霞:《怎样当个好老师》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年1月第1版.
[3] 郭其俊:《校长一生的必修课》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