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综论

2020-08-16苏跃林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创新

苏跃林

[摘 要] 在新时代(2012年至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学界在集中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概念、原则、分类及必要性的基础上,着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特色化、信息化、多样化和综合化。尤为重要的是,学界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坚持、加强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继承发展原则、意识形态性和体系建设,以解决当前学界在该研究中存在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未能兼顾、学科借鉴缺乏标准、研究内容较为碎片化的不足。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综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8-0058-0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新时代以来(2012年至今),科学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各种社会思潮的广泛渗透,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学界应着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研究。然而,该领域的研究仍尚未完善,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当前的研究成果,针对其不足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一 新时代以来的研究成果

(一)专著方面

张毅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它首先全方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内涵、理论基础、规律、原则等基本原理,其次揭示了它的必要性源于复杂的社会环境,最后指明了相应的解决路径。黄瑞雄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创新研究》中通过借鉴各种学科和领域的相关理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开拓了该领域创新的新路径。盛跃明在《思想政治教育转型论:现代性的观点》中基于现代性背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要求及未来趋势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观点。孙爱春和牛余凤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中回顾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历史,提出了一些创新探索的策略。冯刚和王树萌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中对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的成果、不足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作了全面总结。综上所述,当前专著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研究较少。

(二)期刊及学位论文方面

基于2012年到2019年末的时间范围,在中国知网上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并含“高校”为主题,同时以“方法创新”为关键字的精确搜索中,搜索到28篇硕博士学位论文,68篇期刊论文(其中9篇为核心期刊论文)。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研究内容可知,学者对它的基本原理研究结论日趋一致。同时,正因为不同的学者的不同背景,对于拓宽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内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如他们从高校本身、课堂教学、网络新媒体、大数据、学科借鉴等角度深刻剖析了该领域在不同视角下的发展状况,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该领域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概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定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不仅是高校所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方法的总和,还是一个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和动态的应用体系。它不是静止不变的理论模式,而是随着社会、科技、人的思维的进步并螺旋式的上升与前进的方法理论。”[1]陈梦圆和王雪基于教学对象视角,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就是通过对较长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结、监测、评价和评估,发现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改进原有方法中不合时宜、不合时宜的部分,并代之以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过程。”[2]综合以上观点,总结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概念,即以高校为范围,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需要,改良或改造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合时宜的旧方法,并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基础上创造切合时宜的新方法的过程。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合时宜的旧方法和切合时宜的新方法是这一过程的主体、客体和结果。由此可知,在高校范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原则,唐海平提出“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综合协作原则、继承创新原则、与时俱进原则。”[3]这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坚持传统方法的基础上,依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以情感和心理的教育为切入点,创新出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法。陈梦圆和王雪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艺术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4]艺术性原则要求方法创新应注重语言和说理的艺术,而渗透性原则要求方法创新应注重隐性教育。邓辉基于新媒体环境,提出了“针对性原则、实效性原则、能动性原则、传承与创新结合原则。”[5]这说明了方法创新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发挥能动性,以继承传统教育方法为基础,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等进行方法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故以上原则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受到严格规范和科学指导。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学界目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主要有两种分类。按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内容的不同层次来划分,对方法创新的分类归纳为原则方法、具体方法、操作方法、特殊方法和综合方法的创新,这是较为普遍的分类。其中,原则方法一般起着导向规范作用,如实事求是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等等;具体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每个环节中起着主导作用,如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实施方法、信息收集方法等等;操作方法是具体方法的实际运用,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创新类别,如理论灌输法、比较教育法等等。特殊方法创新,包括跨学科借鉴和运用的方法创新;“综合方法创新,是上述三种方法的相结合的结果,如协调式与交替式、主从式与并列式、渗透式与融合式的方法创新等等。”[6]按照方法创新过程中体现的规律和本质属性来划分。张毅翔提出的分类是“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结构变化、变革程度、科技性与时代性、教育环境及可行性将其分为单一式与组合式、渐进式与飞跃式、传统式与现代式、可预见性与不可预见性的方法创新。”[7]他提出的这种分类方式从范围上包含了前一种分类方式的内容,从宏观过程上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规律及本质,具有独创色彩。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在新时代,学界主要从四个角度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第一,国内外社会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国内社会形势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加速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再加上开放的发展环境,使当代大学生群体产生了许多新的迷惘困惑。”[8]从国外社会形势看,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权威,同时“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思潮渗透到中国社会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塑造构成严重挑战。”[9]第二,现代信息技术普及的客观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普及体现为信息技术产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相融合,成了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以网络新媒体为例。吴勇指出“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获取途径、交往平台和学习方式,但也容易滋长大学生学习的惰性,降低学习研究能力,不利于大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10]张春宇指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虽然有利于教师及时、有针对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对大学生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如它增加了育人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大学生学习的惰性等等。”[11]第三,大学生思想特征变化的客观需要。朱飞认为“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价值虚无主义的特征,表现为价值观的多元化、相对化、娱乐化和功利化。”[12]刘法认为“新时代大学生具有独立性、易变性、多元选择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特征。”[13]第四,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彭建国认为“创新教育方法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必由之路。”[14]赵扬认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迫切需要教育方法创新,包括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的主要教学目标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覆盖面。”[15]因此,为了符合以上四点客观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创新出与之相适应的方法。

三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

(一)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特色化

高校特色一般指高校自身的类别,如师范类、旅游类、农业类,等等;或者指高校所在的地区,如不同的省份;或者指高校层次,如本科、高职,等等。不同类别、地区和层次的高校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途径的不同。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高校具体创新,推进特色化。于乐乐基于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情况,提出了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及其运用要求,“即指导性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法、说理和引导结合法、分类引导教育法、显性与隐性教育交叉法、科学运用新媒体教育法。”[16]张雅娟和张国威“以高職院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系列措施,如针对高职院校课程特点采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针对高职生的年龄特点采取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等等。”[17]冯晓阳也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问题,认为方法创新应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网络媒介的应用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18]

(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现代化

新时代以来的时代背景主要体现为技术化、信息化、网络化。通过结合新时代以来的时代背景,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的专注度,有利于该领域创新朝着现代化方向推进。在大数据或数字化时代,柏龙彪认为“大数据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需着重从教师入手,强化教师的教学观念与专业素质、数据分析与运用能力和网络信息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相融合的能力。”[19]李楠和张凯分析了大数据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特点和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创新的现实路径是强化大数据意识,树立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通过‘数据仓库的开发促进数据共享等等。”[20]赵浚判断“加强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运用,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如优化慕课,提升‘教与学能力;构建平台,强化高校思政工作成效等等。”[21]在网络新媒体时代,邓晖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和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利用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来创新,如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渠道,紧密结合新媒体与传统教育方法。”[22]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或微时代,屈涛认为“要推动该领域创新,需将彰显主体性价值,走向隐性教育与柔性管理,实现动态教育与即时管理贯穿于整个思政课教学中。”[23]陈晓琳认为“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应结合微心理、利用微选择、鼓励微交流来增强情感共鸣、进行价值引领、满足受众需求。”[24]

(三)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多样化

学界注重将其他学科特有的方法借鉴和移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多样化。在教育生态学领域,张震环“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该领域创新的生态结构,并以主体和环境为维度提出了诸多改善该领域创新生态建构的意见。”[25]在价值观教育领域,朱飞认为想要增强大学生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拘泥于传统教学,而应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以多种实践方式增强场景化体验;关注大众文化,充分借鉴和利用大众传播的新途径与新方法;关注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熟练掌握网络语言,争夺网络空间话语权。”[26]在哲学解释学领域,黄瑞雄提出了基于主体间性对话的交互主体式法、基于反思性对话的自我理解式法、基于艺术化教育的寓乐式法。[27]除了上述学科外,还可以借鉴心理学、伦理学、文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综合化

当前,已经有学者开始了将高校特色和学科借鉴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如管理学。周荣甲借鉴项目管理相关理论,“围绕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的设计与立项、实施与管理和评估与验收三方面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28]也有学者进行高校特色和时代背景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如新媒体时代。黄竹基于新媒体时代“分析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性,提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运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传统媒体的新媒介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与互动来创新教学方法。”[29]如此一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更好融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学科优势进行方法创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 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的反思

通过以上的总结和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研究仍有三个亟待反思的问题:

1 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未能兼顾

一方面,虽然我们屡次强调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将之忽略。因为一些青年教育者认为传统意味着落后,所以始终坚持只有技术化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唯一的创新方向,如用多媒体技术取代板书的倾向严重、用网络教育代替课堂教学的观点甚嚣尘上、淘汰传统方法的趋势等等。他们甚至预测,随着技术的高度发展,课堂教学将会成为“历史”。另一方面,与之相对的就是年迈教育者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固守。这类教育者表现为对现代技术的排斥,并且僵化地运用教育方法,如在课堂教学时坚持“教师一言堂”的说教法、纯粹理论灌输法、不重视实践教学法等等。显而易见,若不正确处理好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的关系,那么将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开展。郭超和王习胜“把这些现象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唯现代化,并深刻揭露其危害。”[30]

2 学科借鉴缺乏标准

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片面追求“创新”,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粗略结合,产生一些新颖的方法,如“诊断教学法、PBL教学法、激情教学法、微博微信教学法等等。”[31]但是,这些方法只是把其他领域的理论简单套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往往导致水土不服,效果不佳。陈晓琳希望用微心理心灵方式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然而,实际上,这种方法和心理和情感的教育存在异曲同工之处,存在旧方法套新名词的误区。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在借鉴学科的创新中缺乏标准和约束,以至于出现为创新而创新的倾向。

3 研究内容较为碎片化

当前研究的碎片化趋势愈加严重。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研究层次应该包括高校范围内大学生和教师。可是,如今该领域仅针对大学生,而较少关注到教师。这会导致高校教师的思想素养和专业水平达不到应有标准,并且在实践教学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界集中于操作方式的创新,就方法论方法,忽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导致不同的方法之间缺乏联系、体系化不足。

(二)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应坚持继承发展原则

在上文中,有的学者提出继承创新原则和与时俱进原则。实际上,两者共同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动态性,并且在时间和空间上同一,在作用和影响上相互。随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大学生,既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坚持继承创新,也要促使它与时俱进。若两者缺其一或孤立研究,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难以取得实效。所以,两者应该是统一的一个原则,即继承发展原则。继承发展原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在继承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方法进行创新,实现对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的兼顾,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既有传统味道也有时代气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应加强意识形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政治学科,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它的本质,即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为了避免学科借鉴和移植的泛化,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应严格规范学科借鉴标准:第一,借鉴需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第二,借鉴需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需要。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理论进行方法创新时,要严格按照这两个标准来进行,才能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培育全面协调发展的大学生,实现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正因为我们对这两个标准的坚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才能避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其他学科理论牵着走,真正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应强化体系建设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保持大学生方法创新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教师的方法创新。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作为该领域创新的主体和动力,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思想品质对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要定期开展教师的思想教育活动,宣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英雄模范事迹,锻造具有坚定党性和高尚思想品质的教师队伍。鼓励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指导新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培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方法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今后应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体系研究,建立健全它的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长此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将日益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

综上所述,当前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在深度和广度上呈不断深化趋势。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概念、分类和原则的研究成果丰富,这对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尤其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分类并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的,共同推进方法创新的研究。与此同时,学界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已是时代所向、大势所趋,这进一步推进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方法途径的特色化、现代化、多样化和综合化。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为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未能兼顾、学科借鉴缺乏标准、研究较为碎片化。因此,未来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应坚持继承发展原则,加强意识形态性和强化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6]阚昌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7-8.

[2][4]陈梦圆,王雪.教育对象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8):119-121.

[3]唐海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体系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6:21-22.

猜你喜欢

新时代高校创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