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职业院校校园欺凌行为解析及防治

2020-08-16龚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期
关键词:法律校园心理

龚超

[摘           要]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屡见报端,呈高发态势。校园欺凌事件亟须社会关注和反思。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出发,界定了校园欺凌的内涵,分析了校园欺凌的五大特点,解析了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指出了校园欺凌可能导致的后果,旨在为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和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校园欺凌;欺凌者;被欺凌者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1-0012-02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呈现高发态势,校园暴力屡禁不止。史慧静等(2015)对1911名大学生调查发现,42.8%的被调查大学生卷入校园欺负,受过欺负的有17.3%,仅欺负他人的有4.7%,既受过欺负又欺负过他人的有20.8%。

一、校园欺凌内涵、特点

(一)校园欺凌的内涵

目前,校园欺凌没有完全统一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校园欺凌概念。校园欺凌提出者D.Olweus认为,欺凌行为是一群或单个学生,用某种负面行动,重复且长期地对待某特定或一群学生。黄向阳(2016)提出,欺凌行为包括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是指从结果来看,强者对弱者已经产生了相应的行为和后果;从主观上来看,指强者对弱者有意的行为并且弱者能感知到此种意图。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把校园欺凌理解为校园内欺凌者通过某种方式有意地反复持续地对被欺凌者施加的一种生理或心理伤害的方式。

(二)校园欺凌的特点

1.在范围上存在普遍性

校园欺凌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不仅中国普遍存在,国外也普遍存在。据调查,美国有30%的学生被卷入欺凌或被欺凌现象中;英国有27%的小学生经常受到欺凌;日本有22.6%的小学被卷入校园欺凌中。

2.在形式上存在多样性

校园欺凌包括身体、工具等显性欺凌方式,还包括语言侮辱、关系孤立等隐性欺凌方式,尤其是伴随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网络欺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普遍存在的欺凌方式。

3.在方式上存在隐蔽性

以身体欺凌和工具欺凌为主的显性欺凌经常会选择隐蔽的时间和地点,让其他人无法知晓;隐性欺凌由于方式方法上不容易被觉察,特别容易被忽视,不易被老师和家长发现。

4.在力量上存在失衡性

欺凌现象主要表现在强者对弱者施加的一种行为。在传统欺凌(身体、工具欺凌)上,主要表现在年龄大的欺负年龄小的;以网络欺凌为代表的隐性欺凌上,主要表现在性格强势的欺负性格软弱的一方。

5.在频率上存在反复性

校园欺凌与普通玩笑不同的特征之一就是反复多次、长时间持续发生。欺凌者从欺凌行为上获得心理满足并且没有受到处罚,导致欺凌行为易反复多次出现,而被欺凌者由于性格或过去经验的影响,不敢反击或告诉其他人。

二、校园欺凌原因解析

(一)个性心理因素

欺凌者大多具有外向、暴躁、敏感和高自尊的性格特征,他们往往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好支配控制别人,更多表现出暴力攻击倾向。被欺凌者往往具有内敛、沉默、低自尊和情绪不稳定的性格特征,他们遇到欺凌事件往往选择沉默不反抗或无力反抗。旁观者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欺凌事件,只是站在一旁观看,但是容易出现“旁观者效应”,这种行为助长了欺凌行为的出现。

(二)认知偏差因素

大多数人常把校园欺凌认为学生之间打闹行为和吵架很正常,甚至是成长的必需经历,不值得过分关注。从外在表现来看,校园欺凌与普通交往中的“开玩笑和打闹”行为没有明确的界限,家长和老师难以发现。

(三)社会心理因素

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往往和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教养方式粗暴和学校教育方法不妥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在经常发生暴力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小孩,在家庭外表现暴力倾向明显更大。校园欺凌还和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缺乏社交技巧有关系。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生理缺陷、身体因素或口吃等原因被同学排挤,取外号,而他们社交能力又不足的話,易卷入校园欺凌事件中去。

(四)中国文化因素

在中国文化中,男孩子要调皮、爱打闹、耍霸气,这被认为非常聪明的象征。同时,受到一点委屈,不要轻易流眼泪,这被认为具有担当、勇敢的特质。

(五)网络传播因素

在经济与社会转型期,社会节奏加快,人的压力加大,不少人借助网络游戏来宣泄压力。网络游戏风靡的时代,网络暴力的影响也在扩大,网络暴力会直接影响学生在现实校园生活中的与人交往行为模式,比如:校园欺凌。

三、校园欺凌的防治

(一)正确认识校园欺凌及其危害

近年来,国家多部委联合连续下发4个文件整治校园欺凌。全社会要以此为契机,大力普及宣传校园欺凌及其危害,提高全社会对校园欺凌及其危害的正确认识。作为反校园欺凌的主阵地,教育部门及学校要担负起相关责任,在校园内宣扬校园欺凌及其危害的相关知识,营造反校园欺凌的高压态势。教师要根据政策文件,区别校园欺凌与正常开玩笑打闹行为,针对欺凌行为,及时制止,查清原因,根据问题性质及严重程度进行处理,并对校园欺凌双方开展帮扶工作,矫正欺凌者的不当行为,调适被欺凌者的心理。

针对青少年学生及家长,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由于校园欺凌者是学生身份,大多数时候以批评教育为主,很少受到法律约束,让青少年学生错误地认为无需承担欺凌行为带来的后果,对法律失去敬畏心。因此,一方面,需要告诉被欺凌者要有勇气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需要让欺凌者明白学会承担行为责任,明白法律底线,强化对法律的敬畏感。

(二)积极营造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环境

青少年成长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要想解决欺凌问题,就必须以校园欺凌问题为中心,多管齐下,从法律、道德和心理等角度共同发力,帮助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法律是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的底线。当校园欺凌行为触碰到了法律底线时,就应该坚决诉诸法律武器解决校园欺凌行为。这不仅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处罚了校园欺凌中主动欺凌的一方,还可以防患于未然,警示未来的校园欺凌行为。借鉴国外经验,加紧制定反校园欺凌法,反校园欺凌法应尽量详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这必将为校园欺凌的解决做好法律准备。道德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社会应通过道德约束机制,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规范、引导负面情绪的正确处理,减少暴力宣传,反对暴力行为。校园内营造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教会学生正确面对学业压力,培养学业兴趣,根据自身特点发展能力,加强攻击和暴力行为危害性的宣传,加大校园欺凌的处罚力度,扩大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表彰范围。在道德约束机制中,良好家庭家风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父母的言行、夫妻关系及教养方式对小孩成长及道德观念的影响非常大。一个家庭中的父母充满正能量的言行、和谐的夫妻关系和民主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健康心理、良好道德的小孩,有效遏制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心理学是社会发展的润滑剂。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在欺凌者和被欺凌兩个主体之间。针对欺凌者,可以根据他们出现问题的原因,通过开展心理咨询的形式,帮助他们解决欺凌行为出现的问题。针对被欺凌者,根据被欺凌者的性格及人际互动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团体辅导和个体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他们从被欺凌的阴影中走出来。

(三)加强心理干预,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恶化

(1)要增强学生对校园欺凌的免疫力,加强学生自信心的训练。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进步和积极努力,及时给予表扬和表彰;鼓励他们善于发现自身的进步和优点,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培养他们在活动中善于发现优点、积极培养特长、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2)校园内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一方面,要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通过心理情景剧等方式,帮助校园欺凌行为的双方主体换位去考虑对方的感受和情感。另一方面,要通过教授班级辅导员和学生心理观察员心理知识等途径,重点关注校园十类高危群体,尤其是发生了校园欺凌行为后,对被欺凌者要及时实施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必要时要进行转介。

四、结语

校园欺凌行为是一个全社会急需共同面对的问题,学校是预防校园欺凌的主阵地,但绝不是唯一的阵地,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多方联动,法律、道德和心理等措施多管齐下,积极付诸有效的行为共同遏制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史慧静,张喆,夏志娟,等.大学生既往校园欺负行为与心理健康现况的关联[J].中国学生卫生,2015,35(2).

[2]Olweus,D.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Oxford,UK:Blackwell,1993.

[3]黄向阳,顾彬彬,赵东倩.孩子心目中的欺负[J].教育科学研究,2016(2):12-19.

[4]朱瑾.校园受欺负学生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3):48-51.

[5]王丽萍.简论学校欺负/受欺负对中小学生的影响[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6):48-50.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法律校园心理
心理小测试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涉及网络募捐的现有法律规定
心理感受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心理小测试
政治法律
“人世”与我国法律观的变革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