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2020-08-16王江川徐彬慧王晓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

王江川 徐彬慧 王晓乐

[摘           要]  5G时代的到来,更加直观地彰显出新媒体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然而,各类媒体平台上不良信息层出不穷,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大学生群体社会经验少,思想不够成熟,极易受不良信息的诱导及侵害,如何应对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展开深度剖析。

[关    键   词]  新媒体;不良信息;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1-0090-02

新媒体是活跃在当代社会的关键词汇。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曾提出,新媒体是基于信息处理和互联网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Online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可见新媒体在传统媒体功能的基础上,打破了其单向传播和地域性传播的局限性,使信息流通更加自由化、全球化,然而这也导致不良信息的泛滥。走在时代潮流前端的大学生群体频繁接触新媒体信息,但又普遍心性未定,因此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不良信息的类型与传播

(一)不良信息的类型

目前新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优质信息资源传播的同时,不良信息也在广泛、快速传播,媒体后台的信息监控过滤和媒体用户的信息安全教育都有待加强。

(二)新媒体时代不良信息的传播

1.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

(1)网站访问

这是早期互联网上最典型的不良信息传播方式。目前,我国传播的不良网站信息的原始基站多建于国外,使用变换IP地址、动态变换域名、加密代理服务器等技术手段逃避安全过滤检测。

(2)电子邮件

通过建立邮件服务器或公开邮箱向目标用户群发不良信息、截取篡改他人邮件,或附加链接,使收件者被动接收不良信息。

(3)移动终端

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传播不良信息。随着移动智能服务的发展,这类不良信息传播的数量不断增加。

(4)网络游戏

一些负面场面在一些网络游戏中频繁出现,如“彩虹六号”“围攻”“底特律”“质量效应”“战地”等。

(5)應用商店

应用商店是电脑、手机下载新媒体软件的常用平台。部分应用商店由于缺乏对第三方应用的验证和审核,成了网络病毒和恶意插件的主要传播渠道[1]。

2.新媒体时代不良信息的传播特质

(1)零门槛、大众化

一方面,新媒体平台技术门槛降低,形成零起点、零门槛特征的全员准入模式。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信息资源获取、制造、再制造和传播的过程逐渐平民化和大众化,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观点。不良信息的产生和传播在巨大基数的基础上飞速加剧。

(2)非线性传播

如Paul F. Lazarsfeld提出的“两级流动”传播理论,传统媒体环境下信息通常都是线性传播,先从一个信息源处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意见领袖”处,再通过“意见领袖”传向普通民众[2]。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则呈现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多种非线性传播,使不良信息的再次传播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二、新媒体时代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加剧大学生群体盲从效应

相较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愈发显著,加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交互性、广联性和聚合性,都为不良信息在大学生中的扩散埋下隐患。近年来,误信不良信息而盲目跟风、随大流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受不良信息蛊惑继而出现群体事件对校园或社会产生恶劣影响的情况偶有发生。

(二)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影响学业发展

一方面,“新媒体自由”的生活模式下部分大学生自控力不足,极易“网络成瘾”,从而导致对学业的轻视和精力投入的不足,每年各高校学业预警、毕业困难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各类文献资料的查阅共享极为便捷,却使部分大学生借此贪走“捷径”,遇到学业或学术研究问题首要的解决办法就是依赖网络搜索,少数大学生甚至惯于抄袭网络资源,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意识,科研精神逐渐淡化。

2.影响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不良信息数量多、传播快、影响大,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大学生群体中滋生。个别大学生物欲增长,受利益诱导而放弃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直接或间接导致其对自身、家庭、校园乃至社会等层面不良影响的产生。

3.影响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相比与现实中的人沟通接触,现代大学生往往更愿意选择透过QQ、微信、贴吧等媒体平台,隔着手机或电脑进行“沉默式”交往。然而,部分大学生原本的现实交往也因此受到干扰,在虚拟世界谈笑风生,而在现实生活中性格封闭、个性偏激逆反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另一方面,大学生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后可能会代入偏激想法。极少数大学生本就存在心理隐患,极易在不良信息的刺激下诱发过激行为甚至产生犯罪倾向。

三、新媒体环境下不良信息的应对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既不能视其为洪水猛兽,也不能完全听之任之,疏堵结合才能发挥其优势。

(一)提升用户新媒体素养

做好新媒体用户,尤其是大学生用户的媒体素养教育是应对不良信息的关键之举。首先,监管部门要明确媒体用户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如效仿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计算机伦理十戒”等[3],使用户对媒体素养形成认识,有法可依。其次,充分结合我国的网络发展现状和传统道德规范,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引导媒体提升新媒体素养,不轻信、不发布不良信息,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积极安全的新媒体环境。

(二)监督运营方文明办网

文明办网是从源头上消除不良信息的根本措施。首先,可整合政府、高校多方力量进行强效监管,确保各级平台运营部门严格遵守《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自律规范》等。其次,官方机构可建设主流绿色平台,发挥正向引导作用。最后,增加公众监督权限和意见反馈平台,减少监管盲区。

(三)加强新媒体相关立法,规范执法

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不法分子新型的“钻空”行为也应运而生,因而媒体相关法律法规时常存在更新滞后、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与时俱进加强新媒体相关法律体系的修订、补充、完善尤为重要。此外,相關部门还应提升媒体监管人员、网络执法队伍的专业性,对媒体市场进行有效规范且对不良信息进行有效防范。

(四)推动新媒体信息技术革新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些媒体运营商不断加强信息筛选、防火墙功能,使不良信息在送到用户终端之前就被拦截。然而,不法分子还能够利用字眼伪装、隐藏的深层网页、网域翻墙等模式巧妙地躲过过滤拦截,因此,新媒体信息安全技术的革新完善也需要不断推行。

四、结语

新媒体带给大学生的利大于弊,但仍需我们重视新媒体信息流中的不良成分。面对不良信息,需要政府、高校、大学生等多方重视,从制度、技术的客观层面到媒体素养的主观层面采取措施,方能高效地抵御和处理不良信息。

参考文献:

[1]董超,杨超,马建峰,等.Android系统中第三方登录漏洞与解决方案[J].计算机学报,2016,39(3):582-594.

[2]钟恺鸥.新制度主义理论与传播学创新扩散研究的比较[J].今传媒,2018,26(5):45-46.

[3]史俊梅,胡春晓.国外计算机与网络道德规范浅析[J].陇东学院学报,2010,21(6):109-111.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