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下高校应用型课堂的重构

2020-08-16李雪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堂教育

李雪

[摘           要]  网络信息时代,将知识结构打碎。应用型课堂中,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需要重新被认识。将课堂中的变化、应用型课堂的重构作为主要内容,旨在探索一条适应应用型课堂教学的新方法。

[关    键   词]  网络时代;应用型;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1-0070-02

网络信息背景下,知识被打碎、重组。有些知识已不适用信息化的时代需求;有些知识结合时代的认知规律,需要重新建构;有些知识需要随其受众特点,运用新的手段。网络信息时代,在深入生活的同时将影响学校教育。而高校已具备一定的主观认知和知识识别能力的群体,则更应顺应时代,尤其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学中,应积极识别不同知识特点,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重组以往教学结构,塑造知识框架,探索网络时代下的课堂新路。

一、网络信息介入下的高校课堂的变化

(一)学习时间的变化

学习是一项具有仪式感的行为。往往是受限于地点、人员、接受教育的时间和传播知识的工具。微博、微信的各类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手段大量出现在互联网平台,学习的受众,从课内转向课外,从在校学生变为大众,教师不再享有教育的唯一性。学生可以随时找到其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学习时间灵活、随机,学校也不再享有资源的独特性。学校教育逐渐向网络教育方向拓展。网络教育试图将学校教学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目标导向,与网络学习的自主性、个别性、个性化结合起来。由于失去了相对固定的物理空间及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同时又受到网络学习碎片化特征(时间碎片化、知识碎片化、学习碎片化)的制约,网络教育的开展迄今为止并不成功,还处于探索、磨合阶段。

(二)学习形式的变化

在网络时代,尤其是智能时代,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专业化工作将被智能机器人取代,需要人类完成的工作将只剩下创造性的一部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更多地强调人知识体系的建立。而个人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如何完成这种能力的建构,将是衡量教育的关键。

作为教师,应该清楚的是学习随时都在进行,亦会有大量信息介入教学。教师是否还需要手拿固定的教材、教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丝毫不差地进行教学。这样教授的知识,不是未来所需要的,这样培养的学生,不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许多教师从输入端思考教学,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以及常见的活动开始思考教学,而不是从输出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预期结果开始思考教学。换句话说,多数的教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三)知识形态的变化

知识的输出形式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冲击。首先是互联网的介入。以往的知识是根据学科内在逻辑,将知识点线性串联,但网络是通过一种超级链接的形式将所有的信息或知识点连成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三维立体的结构,并且处于变动之中,不断更新、不断变化。其次是生活节奏打破了知识的认知周期。这意味着,人们的时间被切割成越来越碎的片段。时间的碎片化必然带来学习的碎片化,移动式学习成为常态。基于以上两点,未来教师在课堂里扮演的角色则应负责知识的重新塑形。将一些结合于情景的、零散的、非结构化的问题,发现、梳理、加工和整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将知识碎片进行重构。

现在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一种误区,认为自己知道的,即是知识本身。如在网络上一些视频信息传递、分享类文章信息的传达、事物的几种碎片化的表达等,看过的人以为自己即掌握了信息的意思,但对其本身是不是知识,是不是完整的知识,是不是经过本人思考和理解的知识,就另当别论了。

二、把握时代脉络,加深应用型课堂的重构

(一)正确理解课堂形式正在发生的变化

注重对“大概念”的深入理解。作为教师,需要避免课堂中出现零散知识和技能的灌输,避免知识贫乏和支离破碎。人们往往将课堂学习的问题与学习结果割裂开,导致学习结果没有必然联系。将“灌输式”课堂改变成“理解式”课堂。教育生态正在开放和转型,作为教育者,我们在进行“灌输式”教学时,并没有理解“理解”本身。许多教师认为讲得清楚,学生就会“明白”,就能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回忆。但教师更应该清楚,蜻蜓点水般地讲授每一项内容,不会优化学生的表现,反而使学生对自身所学产生误解,不会运用所学知识。

(二)整合碎片知识,强调知识的结构脉络

与碎片化学习相关的术语:碎片化时代、碎片化思维、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生存、碎片化管理、碎片化问题以及碎片化学习等。在学术界,学者对碎片化思维、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时间等趋于一致的理解。碎片化学习,是具有离散的、零碎的、缺乏整体知识结构的特点。

目前,高校学生是同时具备集中和碎片两种形态的群体。若是利用好碎片信息,将是课堂集中学习很好的补充。若是利用不好,碎片信息也将会将课堂的知识进一步拆解,使其变得更加破碎。帮助学生在当前背景下完成知识的重塑,便尤为重要。

1.改变课堂教学形式

打破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点对面授课,尝试按教学任务、学生兴趣、教学模块、课堂内容等对学生进行打乱分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让学生以圆形或半圆形,進行聚拢式的座位分布。加大了授课面积,加深与学生点对点的交流。打破学生心理戒备,增强课堂间的交流与互动。

2.从教学导向到任务导向

教学导向,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大纲、课程进度、教案作为课堂框架。教师课前搜集课堂资料完成备课,进入课堂进行教学;任务导向,即以学习任务为中心,一切围绕学习任务展开。凡由任务引起的范围,都是教学的部分,包括课前任务内容的搜集、课上任务的完成、课后的任务评价。任务导向的所有动作都是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的。

(三)结合情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重新建构

应用型课堂,注重知识在场景下的应用。教师应敢于设定场景,设定任务目标,以任务展开知识的运用,调动学生进行参与。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应用相关知识点进行展开。

三、结论

(一)知识体系的重构使教学更富有挑战

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看似可以借助众多高科技的平台和手段。但对学校教育体系、教师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形式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以往的纸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案是否还适应于当下的课堂,是否还适应于现在的学情,是否还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需要在众多知识碎片中甄别真伪,界定其可适用性,再通过可用性碎片架构知识框架用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另外,还需将知识进行有效的输出。这就依赖于教学手段、平台的利用、教学形式的配合。以上提到的各个环节,都会影响教学的变量,同时也加大了教学的难度系数。

(二)人才培养轮廓需更清晰,目标应紧随任务展开

人才培养应避开“假大空”。行业指向性和专业设定应更明确。网络教育背景下,人人都在查阅。网络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来越融为一体,界线也日渐模糊。学校教育更应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学习、思考、应用。目标定位,需具有行业前瞻性,考虑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在人才培养的框架下,应以任务为导向,开展课堂教学。

(三)未来的课堂,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发布者

网络信息时代下的课堂,教师将以各种方式教授课程相关知识技能,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协作和探究,推动学习持续深化。教师更多地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和共同学习者。

未来的课堂,很可能打破课堂局限、突破专业,成为以兴趣为导向的集合。教学的概念将会被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任务将需要重新塑造并重新认知。教师职业则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洗牌,补充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竹立.网络教育:困局与出路[J].数字教育,2018(1).

[2]王竹立.碎片与重构2:面向智能时代的学习[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3][美]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王竹立.重新认识知识和学习[J].企业文明,2017(6).

[5]王承博,李小平,赵丰年,等.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26-30.

[6]姜强,赵蔚,王朋娇.碎片化学习视域下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生移动学习认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1).

[7]张克永,李宇佳,杨雪.网络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88-94.

編辑 王海文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堂教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欢乐的课堂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写字大课堂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