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环境评价情况与建议
2020-08-16董战峰邵超峰
董战峰 邵超峰
2019年6月,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SDSN)与贝塔斯曼基金会联合发布《2019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转变及其指数和指示板全球报告》,该报告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SDGs)①,以2018年世界银行及相关国际组织或机构发布的相关指标数据为基础,从全球统一尺度计算了各国SDGs指数并进行全球排名,我国得分73.2分,在全球162个参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9位,较2018年上升了15个名次。评价包括目标和指标两个层次,其中,生态环境领域主要涉及6项目标和27个指标。
指标分析
1.评估情况
评估报告以不同颜色来表示实现2030年生态环境领域目标所面临的挑战程度。其中,绿色表示实现目标面临的挑战较小,甚至一些指标已经达到了实现该目标所要求的临界值;黄色表示存在一定难度;橙色表示具有较大困难;红色表示面临严峻挑战。
(1)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指标情况。地球生命系统持续处于超载状态,各国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表现普遍不好。评估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受评国家和地区的“水和环境卫生的可持续管理”(SDG6)及“消费和生产模式”(SDG12)被评为“橙色”及以上,“可持续城市建设”(SDG11)和“应对气候变化”(SDG13)是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制约因素,“保护海洋生态”(SDG14)和“保护陆地生态”(SDG15)除欧洲大陆之外整体表现较差,这一结果与其他主流评估报告基本保持一致,表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和绿色转型发展是全球共性问题。2018年10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8》指出,目前全球人均生态足迹是2.9全球公顷、人均生物承载力为1.6全球公顷,生物承载力的需求超过当年生物承载力60%[1]。生态超载加剧了气候变化、森林萎缩、渔业资源衰退、土地退化、淡水资源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丧失。2019年7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2019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指出,目前全球仍有数十亿人(主要以农村地区人口为主)缺乏清洁饮用水和卫生设施方面的基本服务,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剧空气污染和生态超载,经济增长和自然资源使用尚未实现脱钩;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持续攀升,气候变化发生的速度远高于预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2019年5月,《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与政策平台全体会议第七届会议工作报告》指出,当前生物多样性正在以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的速度下降,以提升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陆域和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行动[2]。
(2)我国生态环境指标情况。我国“应对气候变化”(SDG13)、“保护海洋生态”(SDG14)两项目标评价为“红色”,“水和环境卫生的可持续管理”(SDG6)、“可持续城市建设”(SDG11)、“消费和生产模式”(SDG12)及“保护陆地生态”(SDG15)四项目标评价均为“橙色”。从具体指标上看,PM2.5浓度、能源消费产生的人均CO2排放量、受气候灾害影响的人口、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拖网捕鱼治理情况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指数六个指标评级为“红色”,废水处理率、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覆盖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四项指标评级为“橙色”,表明这十个指标是未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见表)。
2.原因分析
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SDGs)评级相对落后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相对滞后有关。
(1)“水和环境卫生的可持续管理”(SDG6)面临较大挑战。我国在该目标上的得分为71.8分,全球排名第76位,评级为“橙色”。在涉及的五项评价指标中,四项指标表现值较差。其中,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覆盖率、废水处理率两项指标评级为“橙色”,自来水普及率、淡水占总可再生水源的比例两项指标评级为“黄色”。这表明我国各区域之间基层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水平以及设施资源存在较大差异;污水收集及处理方面城乡差距较大,目前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率仅为13%-34%,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1.97%;供水管网建设、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较为严重。
表 2016-2019年我国生态环境领域SDG指数及指示板表现
(2)“可持续城市建设”(SDG11)需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护。我国在该项目标上得分为75.1,全球排名第91位,排名略有提升。在我国参与的3个指标评价中,城市地区PM2.5年平均浓度指标严重滞后,全球排名第167位,指标评级为“红色”,距离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目标值(10μg/m3)差距较大,表明我国仍需持续加大PM2.5减排力度,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城市管网供水覆盖率指标全球排名第93位,指标评级为“黄色”,表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镇化、工业化建设进程,距离可持续发展目标尚有距离。对公共交通的满意程度表现较好,说明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正逐步完善。
(3)“生产与消费方式”(SDG12)需加大绿色转型力度。我国在该目标上得分为82.0分,全球排名第86位,评级为“橙色”。在参与评价的六项指标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废水处理率两项指标表现相对较差,标记为“橙色”,说明我国生产与消费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然未得到全面改变。发电和供暖燃煤所排放的二氧化硫是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构成;废水处理率得分较低主要是因为我国部分污水管网及处理设施建设的相关统计数据未及时更新、农村废水收集及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二氧化硫、活性氮输入量管控较好,两项指标一直被评级为“绿色”。活性氮生产足迹和城市固废产生量两项指标评级为“黄色”,减量增效是未来的管控重点。电子垃圾产生量逐渐增加,评级由“绿色”转为“黄色”,主要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导致电子产品的废弃、更新速度加块,绿色消费体系的构建和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是未来的新方向。
(4)“应对气候变化目标”(SDG13)需强化减缓与适应行动。我国在该目标上得分为92.0分,全球排名第72位,总体评价结果一直为“红色”,这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参与的五项评价指标中,化石燃料出口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输入量,技术调整指标评级为“绿色”。人均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人口数量两项指标一直被评级为“红色”,这与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高碳化特征短期内难以逆转,地方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投资与能力建设不够完善有关。
(5)“保护海洋生态”(SDG14)需提升近岸海域海洋健康水平。我国在该目标上得分为36.2,全球排名第104位,是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表现最差的一项,一直处于参与目标评分的全球国家和地区最落后的20%序列,总体评价结果为“红色”。虽然由于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幅度增加,推动该项指标由“红色”变为“橙色”,但与该项指标的最优值(领海全部为海洋自然保护区)仍有较大差距。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清洁水域)指标得分较低,排名第142位,评级为“红色”,主要受我国陆源污染、海洋过度开发以及海洋溢油污染等因素影响。拖网捕鱼治理情况指标表现欠佳,排名第96位,评级为“红色”,表明我国目前的海洋捕捞方式和结构不够合理。近年来我国虽然采取了划定禁渔区和禁渔期限制拖网捕鱼等措施,但与国际海洋公约的要求差距较大。过度捕捞鱼类的专属经济海域的比例这一指标虽然一直评级为“绿色”,但仍需实行更高水平的管控。
(6)“保护陆地生态”(SDG15)需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我国该目标得分为62.7,全球排名第92位,评级为“橙色”。近年来,随着我国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的整体增加,推动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指标得分和排名也逐渐提升,处于“绿色”或“黄色”状态。在该目标中,濒危物种红色名录②指数指标近几年一直评级为“红色”。中科院2019年发布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也印证了濒危物种保护的严峻形势,其原因是全球环境变化、修建水电站和水利设施、水体和土壤污染等影响了水鸟、爬行类、两栖类和内陆鱼类的生存环境。森林面积年变化率整体上呈现不断向好的趋势,评级为“绿色”,与我国积极推进植树造林、推动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的形势高度一致。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指标评级为“绿色”,这得益于我国海关对入境货物实施严格检疫的行动,严禁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防止境外物种入侵损害本土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
■ 宿鸟鸣虫 王建/摄
对策建议
1.提升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评价能力
一是加快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体系,推动我国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进展评估相衔接。二是结合我国当前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等推动目标指标评估试点打造,探索生态环境领域指标数据的监测体系和统计路径。
2.补齐补强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短板指标
一是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以重要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保护带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二是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以湾区为着力点统筹推进陆海生态环境保护。三是强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等源头管控,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国家和地方战略规划,打造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③品牌[3]。四是实施城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重大工程,完善资金项目库机制与重大工程融资机制。
3.探索区域差异化绿色发展路径
一是立足东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具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二是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为重点,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加强协同治理、一体保护,实现国家重大区域可持续发展[4]。
4.加强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是结合绿色“一带一路”倡议,基于生态环境领域相关国际公约及共识,建立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加强评价方法、数据监测统计、生态环境领域典型经验的交流分享,充分展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成绩和经验。
注释:
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系列新的发展目标,其缘起为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总部召开,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在峰会上正式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从2015-2030年间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②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63年开始编制的全球动植物物种保护现状最全面的名录,也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状况最具权威的指标。一共包括了96951个物种,其中26840种濒临灭绝。
③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十二五”以来,我国政府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的政策承诺,正式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物资赠送项目,特别是支持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并先后与29个国家签署应对气候变化物资赠送社会中心谅解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