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念的声音

2020-08-14采薇

课外生活(小学1-3年级) 2020年8期
关键词:月色游子友人

采薇

捣衣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一声一声,缓慢而悠长,从远古的时光中溯流而下,至今仿佛仍然回响在我们耳边,诉说着它所遇见的悲伤、思念、欣喜和惆怅。

捣衣的习俗,来源于制作衣服的一项程序。在古代,人们把布帛织好之后,需要将它铺在平滑的板上,用木棒敲击,以求它柔软、平顺,更方便制成衣服,这个过程就被称为“捣衣”。

因为白日里需要操持家务,照顾幼子,晚上才能获得片刻的空闲时间,也因为捣衣的过程对光线的要求并不高,所以这项工作,妇人们通常选择在深秋的夜晚进行。

秋夜,风已经凉了,月光仿佛也冷冰冰的。在这样的情景下独自捣衣,妇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心怀思念之情,想起身在远方的征夫;而在外的游子听见捣衣的声音,心中也会突然涌起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

总之,捣衣声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古典诗词意象。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首诗非常有名,在写“捣衣声”的诗歌里,它是不可否认的经典。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让它被称为经典呢?

描写“捣衣声”的诗歌有许多种类,诉说思妇寂寞惆怅的思念之情为最常见的一种,这首诗便是其中的名篇。

一开篇,诗人便描绘了长安城笼罩在月色下的朦胧美景。对于中国人来说,因为月色而引发思念,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秋夜的月色下,千家万户的妇人都在捣衣,因为她们忙着给远在他乡的征夫赶制秋衣。“千家万户”的数量之庞大,汇成了一片秋声,使得长安城变得悲伤而寂寞,与白日里的热闹氛围全然不同。

之后,惹人孤寂的秋风也加入进来。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有悲秋的传统,在这样的寒夜中感觉到秋风的吹拂,难免更添一种悲伤。此时,秋月、秋声、秋风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情境,令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最后,希望战争结束、良人归来的真情抒发则让人动容。全诗未写思念,却已然被思念浸润,这就是它超凡脱俗的原因。

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知道,因为捣衣通常在秋天寒冷的夜晚进行,那样的场景显得凄冷,所以也被称为“暮砧”。这首诗营造了一种动荡不安之感,却为什么要在结尾处使用“暮砧”这个带有思念情感的意象呢?

这首诗用“玉露”表示时节已是深秋,诗人正在巫山巫峡之处,这里气氛萧森败落,如同自己的心绪。天地间波浪翻涌,边塞亦不安稳,无论是国家还是诗人的心,都无法平静,而是一片阴郁。

去年与今日,诗人都对着菊花落泪,为何呢?因为自己有“故园心”,永远牵挂着国家的境况。经过安史之乱的践踏,大唐的未来在何方?

诗人在末尾使用“暮砧”这个意象,是因为游子听见捣衣声会不由得生发出乡愁来,所以它也代表了一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深情,这是书写“捣衣声”的第二类诗歌。作者在这首诗的结尾,用“暮砧”来表达自己对曾经的开元盛世、曾经的盛世国家的思念,是非常自然和贴切的。

九日五首·其三

[唐]杜甫

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

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紛。

野树歌还倚,秋砧醒却闻。

欢娱两冥漠,西北有孤云。

这首诗中的“秋砧”便是秋天的捣衣声了,诗中并未写思妇的想念之情,也未写游子的孤独,在这凄凉的声音中,诗人是在思念谁呢?

这便是书写“捣衣声”的诗歌中的另一个类别了,诗人借助这声响中的绵绵思念,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怀想。

首先,诗人回忆了自己与友人欢聚的时光。花朵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陶醉,也令诗人几乎忘记,这只是一场回忆,想要不由自主地沉浸进去。

只可惜,此时,秋夜的捣衣声突然响起,如同无情的铁锤重重地向诗人敲去,使他瞬间清醒,不能再继续刚才的美梦。眼前一片冰凉,哪里有什么花香,哪里有什么友人,只有孤独的自己如同天边的云朵,飘飘荡荡,不知该去向何方。

从梦境到现实,从陶醉到清醒,这捣衣声是惊雷,也是锁链,既让诗人清醒,又激发出他更多的思念之情。这样的情真意切,读起来非常令人动容。

猜你喜欢

月色游子友人
丁耀亢“敷衍”挚友
清明雨
月色
潮细胞
一支游子心弦上的小夜曲
游子的行囊
养一帘月色,等你缓缓归
火烧衣裳
失眠
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