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四招,写好“哲理思辨”文
2020-08-14曹津源
曹津源
中考考生开始初步触摸哲理,学习思辨,这是创新表达、催生智慧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有哲理思辨含量的命题越来越受到各地中考作文命题者的重视,如2019年江苏镇江卷作文题“难得这样”、湖北荆州卷作文题“一个人的力量”、黑龙江大庆卷作文题“坚持下,不一样 ”、湖南邵阳卷作文题“有一种智慧叫 ”、贵州贵阳卷作文题“這真让人两难啊”等。怎样写好这类“哲理思辨”文呢?
一、结合课内外阅读,理解并熟悉哲理思辨的主要思维方法
两点论,事物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观点,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多角度而不是单一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事物的观点;有关量变与质变、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的观点等,实际上考生都已经在阅读教学中涉及。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就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再如你要明白鲁滨孙为什么最终能成为厄运的战胜者,就必须进行辩证解读——鲁滨孙从“坏”处看到“好”;从“害”处看到“利”;从“不幸”中看到“幸”;在“思”后付诸“行”,正是这些哲思促使鲁滨孙成为令人敬佩的生命强者。考场作文的哲思闪光,离不开平时阅读时贮存的“火种”。为此,考生平时搜集、熟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名人慧语和“行百里者半九十”“欲速则不达”等具有哲学思辨性的谚语,十分必要。
二、平时多做“思维体操”,在辩论赛等活动中打磨锐利的“思维之剑”
2019年中考各地作文题中,材料作文题的题量与前两年相比略有上升。尤其是浙江省,已连续3年超过半数的考区选用材料作文题。虽然中考的材料作文未像全国高考的材料作文成为主流,但略有上升的趋势预示中考在逐渐与高考接轨。根据命题和阅卷实践,我们不得不承认,初中生写材料作文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命题设计合理一些,加之平时加强材料作文的指导训练,多数考生能逐渐掌握材料作文的写法。面对材料作文可能“走高”的趋势,考生必须学会分析材料,多做“思维体操”,对提炼观点这一能力进一步加强训练。训练涉及的哲理思辨因素包括:有与无,取与舍,思与行,得与失,快与慢,进与退,强与弱,成与败,近与远,大与小,直与弯,冷与热,顺与逆,伸与屈,放与收,动与静,刚与柔,外与内,满与缺,去与留,长处与短处,平凡(或“普通”“平淡”)与崇高(或“美丽”“精彩”),目标与起步、过程,等等。
三、抓住导语或材料中的关键句子,找出其中的哲理元素
如2019年重庆B卷作文题提供了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由浅入深地赞美了萤火虫,赞美了如萤火虫一样勇敢的生命,歌颂了有价值的生命。题目首先考查了考生的理解、鉴赏和思辨能力。诗歌有三小节,哲理味很浓,每一节的内涵均不相同,第一节写萤火虫在夜里发光,欢乐地飞翔的特点。第二节突出了萤火虫虽然微小,却有自己生命的光彩;第三节不仅赞美了萤火虫勇于冲破黑暗,还升华了主题,赞美了宇宙中如萤火虫一般的勇敢的生命。然后,从三节诗歌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构思:可以表达对某种独特事物的喜爱,可以赞美事物所具有的独特品质或者生命价值。考生写作时可以运用由物及人或托物言志等手法来升华主题,运用联想象征等手法挖掘其客观表象背后的精神品质,表达对物的态度,抒发自己的情感。
四、以视角和立意在命题(或话题)固有范围之内为前提,深化思辨,力求出新
如2019年江苏常州卷作文题“走在鱼儿的思想里”,要求将自己想象为一条鱼,从“鱼儿”的视角、行为方式、思维特点出发,来观察、理解、分析世界,分析人类发展、环境变化、人文思想等,并与某种思想结合起来。考生可以抓住鱼的特点写作:可以就自由、无忧无虑、逆流而上的勇敢、能学会放下,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可以通过鱼与钓鱼者的智慧,谈经得起诱惑,耐得住考验;也可以从鱼盼望清水活水的角度呼吁环境保护等。如此,考生对“过程”的哲理思考由命题引发,但变换了角度,有所拓展,思辨性和哲理性强,这样个性化的“我”自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