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文博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思维
2020-08-14余小洁
摘要:文博及歷史文化的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塑造国民的精神文化气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进而激励更多青年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事业中具有无可取得的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这个基点出发,分析目前文博单位在宣传教育、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试图在新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文博单位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改变思维模式,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进行讨论。
关键词:新时代;新思维;文博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264-03
一、引言
我国绝大多数的文博机构都是事业单位体制模式。由于体制的束缚及过分注重安全的管理模式,多数缺乏从国家发展层次、国民素质塑造、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去认识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存在以保护为主、被动宣教、单向传播、形式单
一、方式僵化等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博机构必须从更高的层面、更强的责任去创新思维。需要将历史遗产作为历史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与所在人文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还要提高现代传播理论水平,使宣教更加符合时代审美、符合年轻人认知模式、符合寓教于娱乐的要求;更要与新的信息技术、传播理念结合起来,特别在5G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打破地域限制、引入流量概念,通过新技术将文博遗存搬到云端,最大限度扩大流量和影响力,使之能够和新时代的发展方向相契合,更好发挥文博历史遗产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文物宣传教育的意义
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征途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大力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极端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的重大任务。
对于广大文物、博物及历史文化工作者来说,身上担负的责任也更重了。因为,文博及历史文化的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塑造国民的精神文化气质、提高全民文化艺术素养、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进而激励更多青年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事业中,具有无可取代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已经确定了以文博单位为核心,在社会各界进行文物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一工作的实施,不仅证明了我国对文化和历史的重视,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受制于认识高度、工作理念、思维模式、体制机制等原因,文博宣传教育工作总体上还未能跟上甚至引领时代要求,发挥的作用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博机构和宣传教育工作者还需创新思维,锐意改革,去适应时代的要求,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当前文博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教育理念落后于时代要求
多数文博机构的宣传教育工作还依赖于传统单向的宣传模式。这一模式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文博展品多数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这类机构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安全责任,这并没有错,对于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存,一定要确保其安全。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机构动辄以安全为由,拒绝发挥更大的宣传教育责任,采取被动的工作思路。也因此,在宣传教育理论研究实践上,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缺乏对受众心理的研究,缺乏对宣教理念的更新,也缺乏社会责任的追求与担当。
所以,不少文博机构让人感觉死气沉沉、老气横须,几十年一贯的一本正经、刻板僵化的讲解。也正因为此,故宫博物院单院长的一连串改革即刻在业内成为轰动,这也颇能说明问题。这一现象也导致了国民对文博单位缺乏兴趣,产生了距离感,这种思想也蔓延到了年轻一代。宣教落后的恶果是更多的年轻人对历史文化的淡漠,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说到底,这是某些文博机构和负责人没有从更高层次去认识历史文化宣教的意义,没有树立以人为本、以时代审美需求为导向的宣教理念。
(二)宣教手段单一存在形式主义问题
其实,宣教手段单一,形式主义突出的问题,也是理念落后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些机构忽略了文物本身的教育意义和宣教平台的作用。
比如,在许多文博单位、文物展览上,几乎都有着“请勿触碰”“请勿拍照”等告示,并将展品与观众的距离设得比较远。当然有些展品珍贵脆弱,这些做法是必须的。但不见得所有的展品都严禁拍照,而拍照传播恰恰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好的人际传播方式,它有利于最大化地利用观众进行有效传播。在一些文博单位,甚至连讲解员都不明白为何要严禁拍照,只是觉得严禁拍照就是保护措施,这也是形式主义的一种体现。
另外,许多展览单位除了展品就是展品,缺乏互动、体验类的场所。其实,完全可以在展区设置一定的区域用于观众的体验。打个比方,青铜器展区,我们为什么不能设置一个体验区,摆上仿制品,让观众手可以摸,可以试试展品有多重,或来拍几张与“展品”亲密的照片,发发朋友圈呢。
落后僵化的宣传教育方式不仅会让观众和文物之间产生极强的距离感和疏离感,降低参观的体验乐趣和观赏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参观者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的成效。拆除形式主义的樊篱,从观众的需求、审美出发,去创新宣教形式,才能真正提高文博宣教的成效。
(三)缺乏与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的紧密结合
在任何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永远是中心工作,是一切社会资源最集中、活跃度最高的领域,也是社会大众最为关注的焦点,因为它与人们的经济收入、生活质量关系最密切。那么,文博宣教能否与经济活动紧密互动呢?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借助经济活动汇集资源的巨大动能,赋予历史文化概念从而达到宣传推介教育的目的。但现实情况是,受制于思想观念、体制束缚等原因,不少机构或单位负责人不敢迈出这一步,认为这样的活动有背文物博物等历史文化事业单位的定位。其实,只要坚守住保护、安全、廉洁等底线,只要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弘扬、传播、继承、发展,文博宣教是可以与社会生活、经济活动更紧密地结合。
(四)文博宣教在新技術创新应用上存在不足
我们的时代,已来到信息时代,5G,全息技术、智能技术、云服务、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层出不穷,这些新技术在各方面都得到深入的应用,如电商领域、社交领域、金融领域等。反观文博领域,对新技术的应用总体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多数只是配置了微信公众号、网上订票、电子讲解等功能,真正透彻理解新技术、深度应用新技术的并不多见。
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运用,最大的好处是打破了文博单位的地理限制,变线下为线上,变有限传播为无限传播,变单向宣教为双向互动。但由于体制、观念等原因,文博单位技术人才缺乏、观念落后等问题比较突出,客观造成了应用新技术的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宣教的成效。
四、新时代文博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思维及具体措施
新的时代要有新的发展理念,文博宣教工作应该认清自身的定位和意义,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历史文化宣传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树立人本精神,创新宣教工作新思维,借助新兴技术,深度融入社会经济生活,将文博机构在继承、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树立人本精神,提高观众的参与性、互动性,优化参观体验
在传统的展示、讲解、传播的基础上,确立人本理念,增加互动性、参与性高的活动项目。人们在参观文博单位的时间,有学习的目的,但更多是带着休闲娱乐的目的。如何让刻板的展览变成活泼愉快的一次历史文化体验,是需要文博机构牢牢树立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以尊重每一位参观者、善待每一位参观者的姿态,设身处地为参观者创造更好的参观条件和体验享受。所以,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尽量要附设互动体验区、环节,使参观活动变得有趣快乐。
比如,上面我们讨论到的仿制品互动区。对于陶瓷类展区,可以设置陶艺DIY区域,让观众亲自参与设计、制作。对于书画艺术类展区,可以设置智能书画临摹体验、情景再现全息电影或个人作品展示等区域。让观众参与互动。对于一些古建筑文物,可以设计寻找最美角落的体验,也可将国内外同类或类似建筑文化进行同步展览,让观众抢答问题等。还有像故宫与卢浮宫的“当故宫遇上卢浮宫”的联展等,方式非常多,只有文博单位树立以观众为中心的观念,就能想到提升观众体验享受的办法。这些互动性强的项目,能够在极大提高参观娱乐性的同时,增进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
(二)借助新技术,提高展览的欣赏性和传播速度、广度
文物或艺术品、建筑物等展品在形式上都是单调、静态的,如何让它们动起来,并将文物艺术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形象展现出来,就需要新技术的运用。
激光全息电影技术,能够将3D虚拟形象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一件展品也许难以直观看出其丰富的内涵,讲解也只是口述,缺乏直观形象的观赏。新技术却能让观众真实地看到展品背后的一切。
VR虚拟现实技术JD动画技术,能够更逼真地去体验展品的前生今世,像故宫的一次展览中,将《清明上河图》变成全景3D动态展示,让观众如身临其境,吸引了大量观众关注。客观上达到了让观众直观了解宋代开封城市景象的效果,还激发了人们进而去了解宋代经济、社会、文化的欲望。
绿棚枢像技术,能够让观众能够拍出如穿越般的照片或视频,这些照片、视频可以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得到迅速传播。
互联网直播技术的运用同样具有积极意义。网络视频直播是这一二年迅速兴起领域,直播带货潮更是疫情中让人坚信中国经济力量的符号之一。就让我们直播带“货”吧,让自带流量的网红,捎带做些文博宣教工作。
还有智能机器人技术……只要是成熟、适合的新技术,都可以大胆地应用到文博的宣传教育上,提高文博展览的体验效果、传播效果。
(三)让文物博物机构与当地的旅游、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在发挥文博机构社会价值同时也完成自身宣教责任的落地
很多文博单位,特别是建筑文物单位,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在当地人们心目中具有深刻的印象,甚至是当地的文化符号的代表。对于这类文博单位,在创新宣教思维方面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广东潮州的广济桥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其传统的桥市延续数百年(现已中断),在潮汕人中享有盛名,更是潮州文化的历史地标。作为静态古建筑,除了审美欣赏外,如何让古桥活化起来?管理者不囿于传统思维的束缚,大胆创新,充分运用历史上的桥市概念,与当地各类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了大量的活动,拓宽了展示的广度、内涵,在强化了自身的传播更好地实现宣教功能的同时,也助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2015年以来,他们联合有关部门多次在广济桥上组织“一里长桥一里市民间艺人赶集来”大型民间艺术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及民间艺术家在广济桥上现场展示,展出潮绣、木雕、麦秆剪贴画、花灯、手拉朱泥壶、大吴泥塑、潮彩等30多个摊位,再现广济桥“一里长桥一里市”景象,让广大市民与游客充分领略潮州桥市的魅力。这次活动得到潮州市民与外地游客的大力追捧,活动三天排队购票长龙不断,桥上游客如织。每次活动期间广济桥接待游客都是平时的6倍之多。
2019年6月8日,是2019年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济桥也再次重现古时“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繁华盛景,开展以古桥文物为平台,展潮州非遗风采的非遗展示集市活动。活动虽只有短短一天,但当天广济桥游客接待量就已达到近万人次,一天吸引到的游客量相当于平时的5倍。
像潮州广济桥这样的做法,其实很多文博机构都可以结合自身特点、结合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特点去大胆尝试、开拓。这样,古老的建筑、静态的展品都活化起来,其宣教效果更加深入人心,更有广度和深度。
(四)让文博机构与经济活动结合起来,借经济活动强大的资源集拢效应来迅速扩大文博单位宣教的成效
作为政府公益性事业单位(多数文博单位都是这类性质),是不允许从事经营活动的。这里所说的与经济活动相结合,并非直接让文博单位去做生意,而是在文化符号上参与、介入当地政府主导推进的经济项目,完全不存在资产纽带的联系。
同样是潮州的广济桥,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亚的发展,其中有一个核心产业是借助潮州工艺美术之都的优势,发展旅游工艺品产业。当古老的桥市文化传统遇上合适的地方产业政策,一个新的思路便产生了。当地的研究者提出,借助广济桥“桥市”文化品牌符号,去建立工艺美术旅游产品与“桥市”在文化血脉上的联系,从而有助于通过广济桥、“桥市钾符号,进而潮州文化,赋予产品的文化内涵,以此提高产品的文化认同、知名度、独特性,为产品的发展提供文化上的保障。
他们提出,通过VR技术,建立云端的3D无限延伸的网上桥市,通过网上桥市与现实中广济桥在某些具体节点的相同情景,建立一座集文创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潮州文化展示、历史桥市商铺再现等的虚拟桥市,在这座虚拟桥市上,实现产品的设计生产展示、创意交易、销售、潮文化展示等功能,以此为基础,推动潮州旅游工艺品和文创产业的发展。
他们将这个设想中的移动端网站取名“一里长桥一里市”或“云上广济桥市”,云上桥市是一座3D的VR虚拟桥市,它与现实中的桥市实现细节上的高度一致并无限延伸。首先将现实的广济桥上的所有楼台亭阁复制到虚拟桥市上,同时无限扩展更多的网上楼台亭阁及工艺品商店、艺术展厅等,通过点击进入各自的商店,并实现直播IVR及视频参观、产品展示、客服在线交流、线上交易等功能。在广济桥文物管理所的管理者介入策划后,当然,广济桥的建桥历史、建筑艺术、桥梁启闭直播、vR虚拟参观、旅客咨询、在线问答、在线订票等等,都将大面积深度植入云桥市。在某种意义上说,经济活动借用了广济桥市的概念,而作为文博单位的广济桥却借用了经济活动的人流,巧妙地实现了自身宣教功能在更大范围的落地。
更大胆的如故宫,和某化妆品品牌联名推出的口红、粉底,一度成为国货之光,成为潮流追捧的单品。最近流行“直播带货”,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口红带货”呢?只不过这里所带的“货”,是故宫的文化价值传播而已。
这些例子说明,文博单位可以与经济活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去推动自身功能的实现。而这一切,归根到底又回到我们的主题:新时代,要有新思維。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新环境,为我国文物宣传教育工作所带来新的机遇。新思维引领之下的新模式、新技术应用,为文博宣传教育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更强大的操作工具。但归根到底,所有的文博单位和宣教工作者都要牢牢树立“人本精神”,以观众的需要为导向,以服务的精神为核心,去开创文博宣教的新天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容海湖.试论博物馆如何有效发挥自身宣传教育职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3)
[2]刘丽莎.论博物馆宣传教育的创新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07).
[3]张蕾,关于博物馆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9)
[4]赵文韬.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提高文物保护意识[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4).
[5]刘乐.新时代博物馆如何做好宣传教育工作[J].现代经济信息,2018(04).
作者简介:余小洁,潮州广济桥文物管理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