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活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
2020-08-14张蓉
摘要:民俗活动本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的一大类别,应更好地履行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责,成功的民俗活动能够对当地的非遗保护工作起到全面推动作用。本文以广府庙会实践为例,试论民俗活动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
关键词:民俗活动;广府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137-02
一、引言
城市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同质性、商业化以及人口的频繁迁徙流动,使非遗的生存和经营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作为国际大都市广州的中心区,越秀区非遗代表性项目总体良好,保护传承自发性强,生存恢复能力强,但非遗保护工作同样面临着时代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诸如保护状态不尽平衡,个别项目濒临失传;活化利用度有待提高;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以自发为主,支持力度未尽平衡;个别传承项目后继乏人,传承水平有待提升;项目传承人品牌观念、市场意识淡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项目作品缺乏时代感等等。非遗保护如何应对和适应社会变迁,在经济高速增长、现代化程度极高的背景下,既根植于传统,又勇于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兼具传统性与时代性、同时拥有民众参与度和社会关注度的民俗活动正是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绝佳平台。近年来,越秀区借助广府庙会平台探索实践非遗保护的新路径,具有创新示范价值。
二、广府庙会的发展概况
广府庙会是越秀区重点打造的南方最具影响力的广府文化嘉年华品牌,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至正月二十一日举办,为期7天,包含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文化、休闲文化等内容,逐渐成为了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广州新民俗,为广州市打造世界文化名城,推进广府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以及打造城市非遗品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府庙会自2011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9届,民俗文化展示活动从9场发展到45个主题、279场,参与商家从不足20个发展到308个,非遗参展项目从10个到36个,参加民俗文化巡演团队从以本土为主到吸引香港、澳门、韩国、土耳其、法国等地表演团队积极参加,客流累计超过4600万人次,影响力从北京路核心区辐射到了“广佛肇”等地,带动了文商旅的繁荣发展,实现了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与增强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的“双赢”。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三、广府庙会民俗活动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对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政府和民众对民俗活动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我国启动非遗保护工作以来,传统民俗本身也被纳入非遗保护的范畴。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传统民俗活动有复兴的趨势,一些符合时代气息的新民俗活动在继承民间文化优良传统的同时摸准时代脉搏,也在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非遗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越秀区的广府庙会有效推动了非遗的传承发展,引发了新思考。
(一)找准定位,强化活动品牌运营
通过对民俗活动保护性开发和创新性设计,明确产品的开发内容和目标受众,打造有文化归属感的民俗活动,是品牌定位的关键,而这样的品牌定位更强化了它的非遗保护功能。例如,广州市越秀区作为.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广府文化千年不衰,得益于一代又一代广府人不断传承创新的文化自觉。作为近年来新培育的民俗文化活动,广府庙会正是找准了这一文化品牌定位,秉承着“广府统领、兼容并蓄,传统风采、现代气息,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理念,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模式,向人民传达‘幸福相约”的主题。广府庙会保持了地方特色,通过品味广府年俗,致敬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文化基因,正是这样的品牌定位,注定了它在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作用。在实操中,以“广府庙会”活动为平台普及非遗知识和产业运作,推动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为广府庙会活动增色,提高了活动的品质和影响力,也成就了“广府庙会,括动品牌和城市文化品牌。
(二)整合资源,做好活动内容规划
民俗活动有异于现代旅游节庆在于它能根据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特性,结合现代商业和公共设施的分布状况,选择符合文化品牌气质的内容,而不是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文化传播功能。广府庙会顺应时代发展选择广府文化作为核心内容,在保留广府文化经典项目的基础上,通过文化选择、重构、融合等方式进行内容构建,选择代表广府文化的非遗项目进入庙会,渗透到活动、展示、美食、灯会、商贸等五大区。如在中山四路城隍庙忠佑广场举行开幕展演活动、在省人民体育场举行广府民俗文化巡演活动,基本选用各级非遗项目,既有龙狮、粤剧、南越王卫队表演等“老广州”展演,也有潮汕英歌、客家山歌、瑶族长鼓舞、北派相声等省内外文化融入。同时活动方也积极组织发动各类非遗项目参展,使每年庙会非遗展示项目稳定在20个以上。为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各年龄层人士的文化需求,解决传统非遗发展断层问题,广府庙会陆续拓展了水上庙会、慈善庙会、地铁庙会、线上庙会、VR庙会等数十项新项目,举办广府潮墟、校园庙会、青少年广府文化嘉年华、青年喜剧节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项目,吸引年轻人参与传承推广广府文化。
仅2019年,就有13万余人次参与“线上逛庙会”,线上庙会内容涉及通草画、广彩、岭南古琴多个非遗项目,页面总点击率约50万次。
(三)多元开发,助力非遗v产业化发展
广府庙会从第二届开始设置非遗展示区,以传统岭南非遗项目为核心,融汇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非遗项目。以第九届广府庙会为例,非遗展区由“南北荟萃”和“岭南精粹”两大主题部分组成,共有24个非遗项目参展,其中国家级项目13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名,省级项目7个、省级传承人11名。正因为非遗展示作为广府庙会的重头戏,有着过百万的人流,也让非遗传承人特别是非遗新生代意识到需要抓住依托庙会这样的平台寻找商机。他们面对市场直面需求,改进非遗产品,由被动传承向主动创新转变,极大地提高非遗产品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因广府庙会而逐渐形成的非遗IP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与活动主办方非常注重推动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和品牌化,积极打造非遗IP。
在多方努力下,依托广府庙会平台汇聚在一起的非遗二代成立广府汇文化公司,整合多项岭南非遗技艺推出“广府伴手礼一非遗文创迷你套装,包含榄雕、打铜、饼印、古琴、广彩、通草画等6个岭南非遗项目的微观工艺品,受到广大市民和游览者的热捧,成为了尽显广府文化特色的文创礼品。
(四)举办赛事,吸引多方力量参与非遗创新
从2015年起,越秀区以广府庙会为平台,创办了广东省非遗创意设计大赛,该项非遗专业性赛事在省内开创先河,得到了广东省内外多家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大学联盟、传统工艺商家、文创企业以及众多年轻创意者的支持和参与。比赛每年举办一届,获奖作品在广府庙会核心展示区域展出并有机会获得相关延展开发和投资。通过非遗创意大赛搭建起来的创意产品展示交易平台,融合了版权保护、创新创业项目,推动了创意人、创业者、商家、非遗传承人等进行创作、交流、展示及交易。
据统计,三届大赛共有400多人参与,平均年龄28.5岁,吸引了来自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66所院校学生参与,参赛作品近400件。籍此平台,活动主办方积极与参赛作者、非遗传承人沟通,致力将非遗作品转化为接地气的文化产品,开发具有鲜明广府特色的文创产品,打造非遗品牌,既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又为非遗传承人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自豪感。如榄雕u盘、粤剧戏服人物钥匙扣、由通草纸制作的通草花及通草香皂、灵感来源于广东醒狮的“棒棒狮”工艺品等,深受市场喜爱,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社会,融入当代生活。
(五)融合互动,以非遗助力文商旅多元发展
非遗的保护与利用应注重历史文化和商贸旅游的结合互动,民俗活动通过其品牌影响力吸引传统工艺商家进驻,通过政府联动加大对老字号商业机构的扶持,促进对现有步行街、旅游特色街、精品街的业态调整。
近年来,越秀区以广府庙会为入口,通过非遗+模式,成功助力文商旅融合發展。如在庙会引入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香港扎作技艺(客家麒麟)、澳门广彩、珠海三灶竹草编织技艺等非遗项目,在现场举行慈善义卖,以推动接受扶持的非遗项目,反哺社会弱势群体,探索“非遗十公益”的可持续路径;通过“体验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示范项目”,以东山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的民宿作为试验点,联合北京东城区、成都市、贵州省黔东南州的资源,邀请岭南古琴、通草画、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等多位非遗传承人参与特色民宿打造活动,通过品牌营销,共同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助力广州文商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六)搭建平台,促进非遗理论研究
随着广府庙会各项活动的不断完善,主办方对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思索,以广府庙会为平台组织举办的非遗研讨会也应运而生,如2018年举办“跨界·非遗保护新思路”、2019年举办‘共生·非遗与城市”非遗主题交流研讨会,围绕非遗传承、生活美学、城市共生等话题,邀请了百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专家、非遗传承人,以及媒体、文创、科技、电商等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分享激发非遗活态传承的相关案例,从多个维度探寻在城市化进程中核心城区的非遗保护与创新路径,探讨怎样计非遗“活”起来,让非遗真正走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广府庙会为平台的非遗交流研讨活动,进一步促进理论成果转化,是非遗发展加速前行的新引擎。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府庙会作为民俗活动品牌,在创新传播手段,促进非遗的宣传推广,带动多元素、多渠道的融合发展,完善传承保护体系建设,实现整体性保护,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宋俊华.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t6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黄妙杰.基于非遗资源开发的城市品牌建设路径探析——以广府庙会活动运作为例[J].当代经济,2019(09).
作者简介:张蓉(1983-),女,安徽和县人,大学本科,群众文化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艺术设计。